..續本文上一頁印度尼西亞,那是回教國家,他們喜歡穿緣色的。我參加過一次婚禮,伊斯蘭教的婚禮,新娘、新郎穿的服裝都是綠色的,也很好看。這就是不相同,不一樣。
飲食方面更不相同,中國人喜愛的食物講求色香味,像印度人吃的食物,我們覺得很難吃,他吃得很歡喜。中國人很講求烹調,外國人只懂得燒烤,我們燒烤火氣很大,他們從小吃習慣了。所以外國人吃東西,他飲料裏頭要加冰塊,有道理,因爲他吃的東西都是燒烤的;我們中國在餐飲裏頭沒有聽說有加冰塊的,各個不相同。但是都以爲美好,這就說明標准不一樣。即使在我們中國,中國幅員很大,民族也很多,生活習慣也不一樣。江浙人喜歡吃甜的,四川人喜歡吃辣的,每個地方口味都說好吃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、去觀察,你才能開智慧,然後才曉得宇宙之間沒有絕對的標准,到什麼時候有絕對的標准?見性了。也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那個時候的標准是絕對標准。絕對標准是根本就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沒有一樣不好;還有喜歡、還有不喜歡,那就不是絕對標准。
在中國,一般人都曉得中國佛教裏頭有個濟公,濟公確實有這個人,是被小說宣傳他才有這麼大的知名度;如果沒有小說,大概這個世界沒人知道有濟公這麼一個人。小說裏面所說的不能完全相信,但是也不能不信,爲什麼?民國初年,就是民國二十幾年,這抗戰期間他還在,江蘇鎮江金山寺有一個法師,當時人家稱他作金山活佛。他的法號跟以前普陀山的妙老和尚名字相同,不是一個人,普陀山的妙老在後,他在前。他是抗戰時候圓寂的,圓寂在緬甸,這個法師真的很像濟公,那不是假的。
早年我在臺灣,煮雲法師跟我說過。煮雲法師跟他沒有見過面,聽他的故事聽得很多。可是確確實實有人跟他見過面,跟他在一塊相處過,證實他有很多神異之處。譬如,你心裏頭想什麼他知道,我們一般人講他心通,他有這個能力。很多的事迹跟《濟公傳》上很相似,人家請他吃飯,他很歡喜,總是滿衆生的願,每個人盛飯來供養,他歡歡喜喜吃掉了。有一次一餐吃了二十多碗,別人就說:這不行,你們不可以再添了,不可以再送飯來,你們把老和尚撐壞了。老和尚笑笑,飯後,有人來問他:老和尚,你這一餐怎麼會吃這麼多?他給人家怎麼說法?不增不減。
一個星期不吃飯也沒有問題,一次吃個幾十碗也沒有問題,不增不減,而且什麼都吃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到平等一味,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。我們一般人有分別、有執著,他沒有。所以我們觀察金山活佛他修行的功夫,執著沒有了,執著要是真的斷了,至少是阿羅漢的境界;分別要是斷了,那是菩薩的境界。至少他是阿羅漢的境界。金山活佛的傳記,我們這個道場有,諸位可以看看,真人真事。這是出于近代,距離我們現在不算太遠。這些理論在佛經裏面都可以找到,並不是迷,但是確實有相當的深度。
這是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,無量莊嚴!金山活佛穿的衣服就是一件,他什麼都沒有,裏面是一套舊的小褂褲,外面穿一個長袍,一年到頭也不洗。他不洗澡,他那個衣服也不洗,幾十年都是那麼一件,春夏秋冬都一樣;換句話說,冬天他也不冷,夏天他也不熱,就一件衣服。你要問,他爲什麼能做到?在理論上講,他沒有分別執著。我們如果也做到沒有分別執著,那就是一味了。這是講到絕對標准,一味。
我自己這一生當中見到一個人,我的老師章嘉大師。因爲我們不是跟他生活在一起,只是一個星期去聽他一次教誨,接受他的教導,我跟他叁年,每個星期兩個小時。我一樁奇怪事情,就是春夏秋冬他穿的那個衣服都是那麼厚,冬天當然沒有問題,夏天也穿那麼厚,我們那時候有一點疑惑。夏天穿那麼多,他不熱?諸位同修,在十樓的講堂裏面,你們可以看到章嘉大師的照片,他那個服裝四季都是那個樣子。這是我們跟他老人家接觸叁年感到疑惑。也有人問過他,也是一位老法師,道源老和尚,夏天看到他也穿那麼厚,道源法師穿得很薄,還得拿個扇子搧著,看他老人家是如如不動,穿那麼厚。這是道源法師告訴我的。他就問章嘉大師,大家都稱他佛爺,他說:佛爺,天這麼熱,你穿這麼厚的衣服,你不怕熱嗎?大師說了一句話:心靜自然涼。道源法師聽了之後非常慚愧,心靜,這在佛經上講的道理,什麼叫心靜?你有分別,你心不清淨,你有執著,你的心也不清淨。他這一句話裏頭含意很深!
從這個地方,我們也就能體會到修行境界不相同,菩薩做如是的示現,表演給我們看。實在講示現的方式也是種種差別,無量無邊!要緊的,我們要會看,我們要會學,學,活活潑潑,才能真正得受用,才能真正利益衆生。最重要的還是利益衆生。末後這一句,『諸佛法如是』,跟這個比喻相似,我們從這裏面去體會。再看下面一首,下面是第八首:
【如日無雲曀,普照于十方,光明無異性,諸佛法如是。】
此地說的『雲曀』就是我們講的雲彩,多雲的時候,我們看不到太陽,這陰天,那下雨就更不必說了。有沒有太陽?有,我們知道,被雲層遮蓋住了,看不到。如果是萬裏無雲,太陽就顯得特別的明亮。『普照于十方,光明無異性』。這個比喻是用日比喻,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說的,「廓日普照,答知無量心,無私普照,窮皂白故」。無量是十法界裏面的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,他何以能知道?爲什麼我們不知道?佛爲什麼知道?在佛法裏面,不但佛法,許多宗教裏頭也有講神通。
神通有六種,實際上就是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,這六根。眼叫天眼通,耳叫天耳通,知道別人心裏面的念頭叫他心通,知道自己過去未來叫宿命通。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六種神通是本能,人人都有的,是性德。本來有,現在爲什麼沒有了?佛告訴我們,現在你並沒有真正的失掉,只是有了障礙,它不起作用。這個障礙叫煩惱障、所知障。你有自私自利,你有名聞利養,你有貪瞋癡慢,這煩惱,你有這個東西,這能力喪失掉了。還有一種障礙,所知,所知實在不是障礙,障礙所知的這個障礙就叫做所知障。什麼東西障礙所知?分別妄想。妄想分別,所知障,妄想執著是煩惱障,你有這兩樣東西,你自性裏頭的本能失掉了,不起作用。
你的障礙去一分,你的能力就恢複一分。古人用月亮做比喻,你看看初二、初叁的月亮,月牙,十五的月亮,滿月,月光就表示我們的性德。那個月我們看的黑暗面,沒有看到它的圓滿的光明,那叫障礙,就好比佛法裏面講的業障。這個業障分分除,這性德分分顯,顯露出來了。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障礙,所知障、煩惱障都不出妄想分別執著。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,去妄想分別執著而已,但是你要懂程序,先去執著,再去分別,最後去妄想。妄想是起心動念,最難去的,所以從執著下手。如果于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我們自性的本能就會透出一些。佛跟我們講小乘初果有兩種能力現前,天眼、天耳;二果又加兩種,宿命、他心,二果;叁果就有神足,就能變化,飛行自在;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叫漏盡。這是小乘教,雖然能力恢複,恢複得不大,也就相當可觀,能知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他活動的空間比我們大多了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第八首偈頌:
【如日無雲曀,普照于十方,光明無異性,諸佛法如是。】
向下兩首我們也把它念下去,第九首:
【亦如空中月,世間靡不見,非月往其處,諸佛法如是。】
末後一首:
【譬如大梵王,應現滿叁千,其身無別異,諸佛法如是。】
這叁首都是說的神通,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合起來看。叁首講的神通,是神通不一樣,現通雖然不一樣,原理是相同的。因爲無量神通無非性德,既然是性德,當然是本來就有的,這一點也不奇怪,人人都具足。可是衆生迷失了自性,于是性德的本能當然喪失;這個喪失不是真的失掉,只是暫時有障礙,只要障礙除掉,能力就恢複。
可是障礙有叁大類: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煩惱障裏面有帶著所知障,只是帶得多少不一樣。塵沙惑裏面帶著所知障最多,執著裏面帶著見思煩惱最嚴重,都是障礙自性的智慧德能,也把自己的相好,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,福報也被障礙住了。不能像大乘教裏面,我們所看到諸佛如來依正圓滿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我們看到用不著羨慕,爲什麼?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。他有,我們也有,人人都有,平等平等,無二無別。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把障礙除掉?
實在講『諸佛法如是』,一切諸佛教化衆生就是這一個目的,幫助衆生把這些障礙除掉而已。除掉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講:佛不度衆生。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你自己把障礙除掉了,你本來就是佛。如果這些障礙沒有除掉,那你叫衆生,你叫凡夫,就不稱你爲佛。凡夫跟佛差別就在此地,所以我們要自愛!自愛的人,真正要把障礙除掉才叫自愛,障礙不除,這叫不自愛。圓滿的自愛是諸佛如來;真正自愛,認真的在除煩惱,在斷習氣,這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他們是真學。這就是佛教,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。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,幫助我們恢複自性而已,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,這裏頭一絲毫迷信都沒有。
他心通,他心智,是真的不是假的,前面說過,這講小乘,大乘那要是恢複,那個境界就大多了。小乘人的天眼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,這天眼通,能力就相當可觀。這小千世界究竟有多大?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,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銀河系,他跟我說「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」。這以前我沒想到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