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五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八五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第四大段說法甚深,這一段最後是李長者《合論》,我們看這一段《論》文。

  

  「第四爾時已下六行經」,這是講《華嚴經》的白文。「是文殊問德首菩薩,如來所悟是一法,雲何已下,有十問」。這個我們都已經讀過了,有十問。「如文具明,已下有十行頌」。我們這個本子跟李長者讀的本子不相同,他那個本子是一行就是一首偈,這個偈頌是五言偈頌,一句五個字,四句是一首。古時候這個書,唐朝那個時候還沒有刻版,我們都知道木刻印刷是宋朝時候才有的。李長者是唐朝時候人,那個時候書是用手寫的。但是中國人不能說不懂科學,你看看古人寫的書,每一頁有六行的、有八行的、有十行的,但是每一行一定是二十個字。二十個字當中沒有標點符號,所以二十個字是一行,十行頌就是十首,這我們前面也讀過了。這十行頌「是德首菩薩答」。

  

  「于此說頌中,義分爲叁」。這跟前面體例完全相同,第一個是「科頌之意」,第二個「釋菩薩名」,第叁個是「配隨位因果」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著重因果。世出世法都不離因果,造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,這是一定的。所以這樁事情不但東方人很清楚,知道得很透徹。在美國,我們看到美國二十世紀有一個預言家凱西,這個人是世界聞名。我們看了他的報告,這學佛的同修都知道,他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,他那種神通不是修來的,也不是與生俱來的,他是靈媒附身,附在他身上,跟他有緣。這個靈媒雖然不是很高級的靈媒,但是很善良,附在他身上,他可以幫人治病。

  

  他這治病一生看了好象是一萬四千多個病例,這些資料非常完整的保存在圖書館,他私人建的圖書館。現在世界上有許多人到他的圖書館研究他的資料。他說過世間任何一個人,在一生當中決定沒有偶發的事情,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發生的都有前因,過去生中的因,這生當中遇到緣果報現前,他肯定人有輪回。所以我們在澳洲,澳洲學院裏頭有英語這門課程,我們英語的教材就選擇凱西的報告,一方面學了語文,一方面也學外國人所講的因緣果報。所以這是真的。

  

  我們學佛,過去我年輕的時候,老師常常提示我們要明因果,你能明因果,你就能改造命運。《了凡四訓》裏面自始至終就是說明因果的理論與果報,袁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禅師的開導,他明白了,于是一生認真的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他後半生的命運完全轉變了。這個本子早年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極力提倡,我是深受感動。所以我是接著祖師之後全心全力來流通,我還講過好幾遍。現在我們是希望把這本書編成電視劇,用戲劇的方法來宣揚,正在編劇本,劇本差不多快完成了。我們這套電視劇這一部一共是二十集,劇本應該是有一大半出了,好象有十幾集了,劇本完成之後就開始拍攝。所以因果的教訓不能不知道,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創造自己幸福美滿的前途。

  

  人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上,自己可以改變,自己可以創造、可以改造,這是學佛最小的利益。你的命運都沒有轉變,你的佛就白學了;最低限度,你的命運改變過來了,你的佛沒有白學。學佛功德究竟圓滿是往生淨土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都是圓滿的成就!修其他法門,我們這一生當中確實沒有把握。取淨土往生,善導大師講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既然是真的,爲什麼李老師又說:一萬個修淨土的人,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、叁個?古來祖師大德說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,這裏頭有沒有矛盾?給諸位說,沒有。萬修萬人去是講如理如法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念佛人所以不能往生,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,或者兩個兼有,既不如理又不如法,那就沒法子。理與法都在經典當中,所以我們對于經典要依教奉行。

  

  我常常說經典不是讀的,你要懂得裏面的意思,你要把經典的教訓、經典裏面所講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;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,從日常生活做人到修行證果都有方法,每部經上都有!我們只要依一部經就行,依照這個理論跟方法認真修學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會成就。這個成就是究竟圓滿,不但脫離輪回,而且脫離十法界,無比的殊勝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《華嚴經》也是處處指歸西方淨土,你看到末後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大方廣佛華嚴的大圓滿也是歸極樂世界。

  

  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,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。我們菩提心有沒有發?沒有,想發發不出來,什麼原因?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講修行最高的一個階段,它的基礎是什麼?基礎是十善業道。我們沒有具備十善業道,所以菩提心發不出來,念佛不相應。爲什麼?心行不善。《無量壽經》正宗分的前面,佛說得很好,從哪裏學起?從善護叁業做起,這一句經文比什麼都重要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這叁句是什麼?這叁句就是《十善業道》。《十善業道》還有基礎,基礎是什麼?基礎是《弟子規》。

  

  今天淩孜會長來看我,她從北京剛剛回來。在那邊與孔子學會,這會裏面一些領導人討論到怎樣把儒學複興起來,這些人都很熱心!怎樣把倫理道德落實在學校課程當中,給我說了這些問題。我聽了很歡喜,也很感慨!學校教育,在今天全世界,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地區不辦學校?學校太多了!紮根的教育不在學校。所以我今天跟她說,我們在講席當中也不知道講了多少次,在全世界談到教育,應當是中國第一。中國人重視教育的曆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,這是有文字記載的,堯舜。我們相信在沒有文字記載之前已經就很重視了,所以我們概略的估計至少有五千年的曆史,中國人重視教育!

  

  紮根的教育在什麼時候?在嬰孩,嬰兒!才生下來一、二個月,他眼睛睜開,他會看了,他會聽了。他不懂事,他也不會走路,他也不會說話,可是他會看、他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。看這些大人,看他那些動作,他在幹什麼?看他們、聽他們在說什麼?他就在學。所以這個「學」的意思,上行下效!看大人怎麼表演,他就在那裏模仿、就在那裏學習。你說這個根多深,這叫紮根教育。所以從嬰孩到五、六歲,這是紮根教育。

  

  諸位要知道,《弟子規》不是學校教育,學校不上這個東西,那我們現在爲什麼這麼重視要來學習?我們是補習。我們小時候沒上這一課,所以我們的根爛掉了,我們沒有根,現在我們補修這一門課程,希望把我們的根救起來。我們今天這個課程是補習課程,不能不救;你不救的話,修什麼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,爲什麼?沒有這個根就沒有十善業,十善業是小學,在佛法裏面是學校教育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,能夠在中國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,爲什麼?中國教育有根,這個根就是道德教育。這《弟子規》是道德教育,倫理道德。「淨業叁福」裏面第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就落實在《弟子規》裏頭,下面才有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《十善業道》。所以《十善業道》前面那個根是孝親、尊師、慈心,慈心就是自愛愛人,這才能接受學校教育。古時候七歲上學,佛門裏面七歲可以出家做沙彌,人家上學了,所以他統統有倫理道德教育的根。我們今天的根沒有了,麻煩在此地。

  

  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生長在農村,還有一點點這個教育;大概是小我五歲的人就沒有,他們這一生當中就一絲毫印象都沒有,這生在戰亂的時期。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認識,必須要明了。真正有這個認知,我們就會很認真來補習,一定要自己做到,你才能教人,才能影響人;自己做不到不行。所以我們懇切的要求我們道場,從道場的主持人到所有的義工同修,大家互相勉勵,個個都要把《弟子規》做到。

  

  蔡禮旭在此地第二次所講的四十個小時,我給同學們報告過,這個光碟送到澳洲,我帶領大衆聽了十遍,一遍四十個小時,十遍四百個小時,我以身作則,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。你要不紮這個根,我們念佛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,你說多冤枉,那太可惜了!我都這麼大年歲了,這個世間還有什麼留戀的?沒有了,毫無留戀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我只有這麼一樁事情。

  

  社會動亂不安,人們疏忽了聖賢的教誨,我也遇到這些緣分,不能不說、不能不到處奔走,目的是希望喚醒大家重視古聖先賢倫理道德的教誨。唯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夠化解矛盾,才能夠化解對立沖突,安定和平才能落實。這是這些年到處奔波。這個月底我還要到巴黎去參加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會議,這個會議是特別爲我開的。我自己心裏想,希望這個會議是我最後一次會議,以後我不再參與了。我這個晚年還有一點時間,應當在攝影棚裏面好好的講經,這是我的專業。世界和平的工作,年輕人起來了,我希望他們接我的這個棒子認真努力去做,有問題來問問就可以了,我不要再到處跑了,這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
  

  現在我們來看看李長者他老人家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的,「初一行歎所問之義甚深,唯智所知」。這句話意思就深了,確確實實不但是《華嚴經》上文殊菩薩所問的,世法裏面,我們講到最平常的,這也是中國傳統教育裏面的原理原則,五倫八德。中國教育五千年不離這個綱領,五倫是父子有親、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,這叫五倫,五論是道!就是講,什麼叫道德?五倫是道。道是什麼意思?道是自然的,不是人爲的,自自然然的法則,不是哪個人創造的,這叫道。父子有親,親、義、別、序、信,我們說兩個字,親、信,一個頭一個尾,這你就懂得了。親、信是德,父子是道,有親,親是德;君臣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