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八五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第四大段说法甚深,这一段最后是李长者《合论》,我们看这一段《论》文。
「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」,这是讲《华严经》的白文。「是文殊问德首菩萨,如来所悟是一法,云何已下,有十问」。这个我们都已经读过了,有十问。「如文具明,已下有十行颂」。我们这个本子跟李长者读的本子不相同,他那个本子是一行就是一首偈,这个偈颂是五言偈颂,一句五个字,四句是一首。古时候这个书,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刻版,我们都知道木刻印刷是宋朝时候才有的。李长者是唐朝时候人,那个时候书是用手写的。但是中国人不能说不懂科学,你看看古人写的书,每一页有六行的、有八行的、有十行的,但是每一行一定是二十个字。二十个字当中没有标点符号,所以二十个字是一行,十行颂就是十首,这我们前面也读过了。这十行颂「是德首菩萨答」。
「于此说颂中,义分为三」。这跟前面体例完全相同,第一个是「科颂之意」,第二个「释菩萨名」,第三个是「配随位因果」。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着重因果。世出世法都不离因果,造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,这是一定的。所以这桩事情不但东方人很清楚,知道得很透彻。在美国,我们看到美国二十世纪有一个预言家凯西,这个人是世界闻名。我们看了他的报告,这学佛的同修都知道,他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,他那种神通不是修来的,也不是与生俱来的,他是灵媒附身,附在他身上,跟他有缘。这个灵媒虽然不是很高级的灵媒,但是很善良,附在他身上,他可以帮人治病。
他这治病一生看了好象是一万四千多个病例,这些资料非常完整的保存在图书馆,他私人建的图书馆。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到他的图书馆研究他的资料。他说过世间任何一个人,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偶发的事情,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生的都有前因,过去生中的因,这生当中遇到缘果报现前,他肯定人有轮回。所以我们在澳洲,澳洲学院里头有英语这门课程,我们英语的教材就选择凯西的报告,一方面学了语文,一方面也学外国人所讲的因缘果报。所以这是真的。
我们学佛,过去我年轻的时候,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明因果,你能明因果,你就能改造命运。《了凡四训》里面自始至终就是说明因果的理论与果报,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,他明白了,于是一生认真的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他后半生的命运完全转变了。这个本子早年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极力提倡,我是深受感动。所以我是接着祖师之后全心全力来流通,我还讲过好几遍。现在我们是希望把这本书编成电视剧,用戏剧的方法来宣扬,正在编剧本,剧本差不多快完成了。我们这套电视剧这一部一共是二十集,剧本应该是有一大半出了,好象有十几集了,剧本完成之后就开始拍摄。所以因果的教训不能不知道,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幸福美满的前途。
人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上,自己可以改变,自己可以创造、可以改造,这是学佛最小的利益。你的命运都没有转变,你的佛就白学了;最低限度,你的命运改变过来了,你的佛没有白学。学佛功德究竟圆满是往生净土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都是圆满的成就!修其他法门,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没有把握。取净土往生,善导大师讲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既然是真的,为什么李老师又说:一万个修净土的人,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、三个?古来祖师大德说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漏,这里头有没有矛盾?给诸位说,没有。万修万人去是讲如理如法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念佛人所以不能往生,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,或者两个兼有,既不如理又不如法,那就没法子。理与法都在经典当中,所以我们对于经典要依教奉行。
我常常说经典不是读的,你要懂得里面的意思,你要把经典的教训、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;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,从日常生活做人到修行证果都有方法,每部经上都有!我们只要依一部经就行,依照这个理论跟方法认真修学,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成就。这个成就是究竟圆满,不但脱离轮回,而且脱离十法界,无比的殊胜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《华严经》也是处处指归西方净土,你看到末后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大方广佛华严的大圆满也是归极乐世界。
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,《无量寿经》上教导我们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。我们菩提心有没有发?没有,想发发不出来,什么原因?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讲修行最高的一个阶段,它的基础是什么?基础是十善业道。我们没有具备十善业道,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,念佛不相应。为什么?心行不善。《无量寿经》正宗分的前面,佛说得很好,从哪里学起?从善护三业做起,这一句经文比什么都重要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;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;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这三句是什么?这三句就是《十善业道》。《十善业道》还有基础,基础是什么?基础是《弟子规》。
今天凌孜会长来看我,她从北京刚刚回来。在那边与孔子学会,这会里面一些领导人讨论到怎样把儒学复兴起来,这些人都很热心!怎样把伦理道德落实在学校课程当中,给我说了这些问题。我听了很欢喜,也很感慨!学校教育,在今天全世界,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地区不办学校?学校太多了!扎根的教育不在学校。所以我今天跟她说,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不知道讲了多少次,在全世界谈到教育,应当是中国第一。中国人重视教育的历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,这是有文字记载的,尧舜。我们相信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已经就很重视了,所以我们概略的估计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,中国人重视教育!
扎根的教育在什么时候?在婴孩,婴儿!才生下来一、二个月,他眼睛睁开,他会看了,他会听了。他不懂事,他也不会走路,他也不会说话,可是他会看、他会听,他已经在学习。看这些大人,看他那些动作,他在干什么?看他们、听他们在说什么?他就在学。所以这个「学」的意思,上行下效!看大人怎么表演,他就在那里模仿、就在那里学习。你说这个根多深,这叫扎根教育。所以从婴孩到五、六岁,这是扎根教育。
诸位要知道,《弟子规》不是学校教育,学校不上这个东西,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要来学习?我们是补习。我们小时候没上这一课,所以我们的根烂掉了,我们没有根,现在我们补修这一门课程,希望把我们的根救起来。我们今天这个课程是补习课程,不能不救;你不救的话,修什么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,为什么?没有这个根就没有十善业,十善业是小学,在佛法里面是学校教育。所以佛法传到中国,能够在中国生根、茁壮、开花、结果,为什么?中国教育有根,这个根就是道德教育。这《弟子规》是道德教育,伦理道德。「净业三福」里面第一句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就落实在《弟子规》里头,下面才有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《十善业道》。所以《十善业道》前面那个根是孝亲、尊师、慈心,慈心就是自爱爱人,这才能接受学校教育。古时候七岁上学,佛门里面七岁可以出家做沙弥,人家上学了,所以他统统有伦理道德教育的根。我们今天的根没有了,麻烦在此地。
我这个年龄,小时候生长在农村,还有一点点这个教育;大概是小我五岁的人就没有,他们这一生当中就一丝毫印象都没有,这生在战乱的时期。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认识,必须要明了。真正有这个认知,我们就会很认真来补习,一定要自己做到,你才能教人,才能影响人;自己做不到不行。所以我们恳切的要求我们道场,从道场的主持人到所有的义工同修,大家互相勉励,个个都要把《弟子规》做到。
蔡礼旭在此地第二次所讲的四十个小时,我给同学们报告过,这个光碟送到澳洲,我带领大众听了十遍,一遍四十个小时,十遍四百个小时,我以身作则,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。你要不扎这个根,我们念佛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,你说多冤枉,那太可惜了!我都这么大年岁了,这个世间还有什么留恋的?没有了,毫无留恋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我只有这么一桩事情。
社会动乱不安,人们疏忽了圣贤的教诲,我也遇到这些缘分,不能不说、不能不到处奔走,目的是希望唤醒大家重视古圣先贤伦理道德的教诲。唯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化解矛盾,才能够化解对立冲突,安定和平才能落实。这是这些年到处奔波。这个月底我还要到巴黎去参加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,这个会议是特别为我开的。我自己心里想,希望这个会议是我最后一次会议,以后我不再参与了。我这个晚年还有一点时间,应当在摄影棚里面好好的讲经,这是我的专业。世界和平的工作,年轻人起来了,我希望他们接我的这个棒子认真努力去做,有问题来问问就可以了,我不要再到处跑了,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现在我们来看看李长者他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的,「初一行叹所问之义甚深,唯智所知」。这句话意思就深了,确确实实不但是《华严经》上文殊菩萨所问的,世法里面,我们讲到最平常的,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里面的原理原则,五伦八德。中国教育五千年不离这个纲领,五伦是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,这叫五伦,五论是道!就是讲,什么叫道德?五伦是道。道是什么意思?道是自然的,不是人为的,自自然然的法则,不是哪个人创造的,这叫道。父子有亲,亲、义、别、序、信,我们说两个字,亲、信,一个头一个尾,这你就懂得了。亲、信是德,父子是道,有亲,亲是德;君臣是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