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道,義是德;夫婦是道,別是德;兄弟是道,序是德,長幼有序;朋友是道,信是德。我這樣解釋大家就容易懂什麼叫道,什麼叫德。

  

 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人在世間行道履德,這個人就叫聖人、就叫賢人。百分之百的做到,絲毫都沒有違背,這聖人;努力去做,還做得不圓滿,賢人;能夠做到叁成、四成、五成,君子。聖人、賢人、君子,這是在中國過去像現在人講學位,你得到什麼學位。正如佛法裏面,佛陀、菩薩、羅漢,這是學位的名稱,佛法最高的學位是佛陀,稱佛,第二個學位是菩薩,第叁個學位,羅漢。這裏頭沒有迷信。

  

  所以世間聖人所講的叫倫理道德,唯智所知,我們這個世間人懂不懂?不懂。不懂就會把意思講偏、講錯了。「道」講錯了,「德」也解釋錯了。自己錯了,那不能怪人,自己造罪業!如果我們自己誤導別人,這個罪過就深了。大乘戒裏面,佛說殺人身命罪小,斷人慧命罪大,爲什麼?身命,這個身死了,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又來了,諺語所謂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。可是慧命要是被你障礙、被你斷掉之後,你到哪一生、哪一世你才能遇到善知識,才能從頭再學起?這個機會太難得。

  

  佛家常講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你們想想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得人身的有多少?現在世界人口將到七十億了。這七十億人當中聞佛法的有多少?我們就算,充其量估計一下十分之一,七十億裏面十分之一就七億人,有沒有這麼多?不見得,在我看可能沒這麼多。聞了佛法能夠解佛的意思的,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學佛的人當中有幾個人能夠解如來真實義?唯智所知,那真是鳳毛麟角了,千萬人裏頭難得有一個。不是萬分之一、十萬分之一、百萬分之一,我講的是千萬分之一,一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,這不是假的。如果一千萬人當中有一個,中國有十叁億人,那有多少個覺悟的?一億人當中有十個,至少有一百叁十個,那還得了!

  

  今天把古聖先賢東西講錯了、誤解了,比比皆是。你要說他爲什麼?我們想這個事情是當然之理,爲什麼?他沒做到,沒落實!孝親尊師沒做到,這個倫理道德他怎麼會不講錯?古人講得沒錯,他解釋錯誤,曲解經義,誤會經義!所以現在讀書真難。

  

  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講過很多遍,早年講經的時候我常常講,我看書我的習慣,第一個我看版權頁,版權頁上印上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這個書我絕對不看,所以人家問我:你爲什麼不看?心量太小。心量小,他能寫出什麼樣好東西?寫不出好東西。煩惱習氣太重,名聞利養太重,我不看這個東西,所以我看古書!古書當然要看注解,看古人的注解。我們學《華嚴經》,我們參考兩種注解,清涼大師、李通玄長者,這兩位都是唐朝人。清涼大師參加過《四十華嚴》的翻譯,《八十華嚴》的翻譯他的老師參加過,他的老師是賢首大師,華嚴宗第叁代的祖師,清涼是第四代,看古人的!今人的注解能不能看?那要很小心謹慎,爲什麼?注錯了!

  

  所以讀書,古人讀書的方法,你看看從小七歲上學就開始讀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,讀這些東西。只讀、只背,讀白文不講解,老師天天督促你背誦,背得很熟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這個方法好,高明極了!那就是什麼?一切是以經爲標准。任何人的注解,古人注解也好,今人注解也好,與經義不相應,我們就不能接受;與經義相應的,能夠發明經義的,這是好東西,可以幫助我們開悟。所以你要有能力辨別他說的是對還是說錯了。對在哪裏?爲什麼說它對?你明了;它錯在哪裏?爲什麼會有這個錯誤?你也明了,唯智所知。所以世出世法義理都是甚深,世法尚且如是,又何況佛法!又何況《華嚴》是如來根本大法,圓滿的大法。

  

  「次下九行頌」,就是第二首到第十首;「一行一頌」,這我們前面都讀過了。「大意明不異一法界,修行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,祇是一法界性」。這幾句話很重要,正是《華嚴》裏頭所說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衆多是相,相從哪裏來的?相從心想生的。這個話都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能現,識能變,心是真心,識是妄心。真心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是真心;真心裏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妄心,就不叫做真心,就換個名詞,叫識。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識能變境界,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。那我們現前呢?我們現前在十法界裏頭變成人法界。雖然是人法界,人法界裏頭也千差萬別。

  

  上古時候,古聖先賢行道履德,與天地鬼神、山河大地、一切衆生都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非常明顯。現在的人不行!實實在在講,現在跟古時候有沒有差別?沒有差別。古時候的感應,善的感應,人心真誠、人心清淨、人心慈悲,好的感應,真善美慧的感應。現在人,人心不善,行爲不善,跟倫理道德完全相違背,有沒有感應?有,感應就是我們現前的環境,社會混亂、天災人禍。如果我們不能從心行上改善,繼續要這樣墮落下去,結果就是西方許多宗教家所講的「世界末日」。這是真正可怖的一樁事情!這個怖是恐怖。那我們正好碰到這個環境,如果不能夠加倍認真努力來修行,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,這叫修行。不能夠隨順這個社會的染汙,決定不可以。我們在這裏頭修清淨心、修慈悲心,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我們才有超越的緣分。

  

  人有生一定有死,生死也是道,自然的現象!這不是人爲的,人沒法子控製它,我們要隨順自然。這個身滅掉之後,靈性不滅。說靈性有很多人很難體會,那我們再說方便一點,習性不滅,你的習性會帶著走的。這個習性在佛法裏叫業力,如果你這生行善,你帶去的是善業,善業感善道往生,你來生會生到很好的地方,來生的環境比這生一定美滿;如果你心行不善,那麼你來生會生到惡道,來生的環境比現在更壞、更苦!這是事實真相,不可以不知道。但是縱然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也是一法界性。一性無二性,性是一,相不一樣,苦樂不一樣!天道以上,樂;人道是苦樂參半,現在人道苦多,樂幾乎沒有了。那個樂是什麼?麻醉!哪裏是真樂。這有修養的人能得,沒有修養的人,不能夠行道履德,絕對沒有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李長者叁分裏面的第二分。

  

  「二釋菩薩名者,名德首者,爲明此位,不離一法界性,以消癡愛,及一切煩惱,而常修習一切諸功德,名爲德首」。我們看菩薩名號裏面的含義,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來學習。菩薩德號之由來,我們應當要明了,這樁事在我們講席前面也曾經多次的提到。但是經太長,而我們講也不在一個地方,所以聽衆不相同,多講幾次也不妨礙,過去聽過的不妨多聽幾遍,決定有好處。

  

  諸佛菩薩沒有名號,這個要知道。在中國老子《道德經》上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就給我們說明名字、言說都不是真實的,跟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教導我們,聽教、學經、學法一定要知道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」,不可以執著在名相裏頭;還要「離心緣相」,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。我們這個心是妄心,真心裏頭什麼都沒有,本來無一物,哪有這些東西?所以言說、現相無非都是表法而已。懂得表法,你就得其受用,正面的受用幫助你覺悟;不懂得表法的義趣,那個作用是相反的,反而變成所知障,那就錯了。所以菩薩教我們要離。所謂「離」不是不要它,不要它又不行,要它;要它不執著它,要它不分別它,對了,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,這是世出世法修學正確的態度,我們才真正能夠契入諸法實相。

  

  諸法實相在此地就是講「一法界性」。一法界性、一法界相都是實相,你看它的功德,好處!好處是什麼?以消癡愛及一切煩惱,你才能斷煩惱。煩惱輕,智慧就增長,這叫真功夫。如果你的煩惱習氣今天跟昨天差不多,今年跟去年又差不多,你毫無進步!這對修道人來講,這是很大的憂患,爲什麼沒有長進?爲什麼停留這裏?甚至于還往下墮落,墮落什麼?煩惱比去年多,這個月的煩惱比上個月還多,這就錯了。真正修行人,煩惱是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少,這功夫不斷向上提升。爲什麼有人能提升?有人不能提升?這裏頭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

  

  菩薩六種修行原則,菩薩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六條,六波羅蜜,第一條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你沒放下!放下什麼?具體而言,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這是總的來說。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佛在大小乘經論裏面常常講的叁大類煩惱,每一類裏頭無量無邊!你要不放下,你怎麼會開智慧?自性本具無量智慧,就是被這些煩惱蓋住了,我們必須把這些煩惱化解掉,徹底放下,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就恢複了。智慧德能的恢複,實在講是顯而易見,很明顯!沒有學過的東西,一接觸能知道,也能說得頭頭是道,這是智慧現前,不是你學過的,沒有學過。爲什麼會知道?理是通的,性是一,一個原理、一個法性,這是一條正路,這叫菩提大道。叁世諸佛同一個方向,同一個目標,都在這條路上精進不退。

  

  我們今天也走這條道路,首先要放下的,末那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這四大煩惱與生俱來,過去生中就帶來的,不是這生當中學的,你才曉得煩惱習氣多深。執著裏頭,執著是末那識,我癡、我愛這裏說了兩個,及一切煩惱,一切煩惱多。末那識的四大煩惱,除了我癡、我愛,還有就是我慢(傲慢)、我見。我見是什麼?執著身是我。要曉得身不是我,這是一個誤會,以爲身是我。這真正高明的人,他不執著身是我,什麼東西是我?靈性是我。還是錯誤,但是比執著身是我高明多了。西方哲學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