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悟一法,即無礙法界,即事之理,全在多中,所現乃即理之事,全居一內。以即多之一是所悟,即一之多是所說,既無障礙,何有相違」。答得非常之好,這個意思更深了。我們只有在大經大論裏面才能讀到世尊這些開示,而《華嚴》確實如方東美先生所說,大乘佛法的概論,包括了全部的佛法。所以中國古大德稱這部經叫根本*輪,一切經都是《華嚴》眷屬。我們用個樹來做比喻,諸位好懂。樹有根有本,《華嚴》就像這一棵大樹的根本一樣,那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,就好象這一棵大樹的樹幹、樹枝、樹梢、樹葉、花果,《華嚴》是根本。所以一切經教不離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展開是無量無邊的經教。也顯示出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所以從樹木,你仔細去觀察樹木會開悟,那個樹也在說法,讓我們悟入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明白事實真相。

  

  「如來所悟唯是一法」,這一法就是《華嚴》裏面所講的「無礙法界」,無礙就是一,就沒有障礙。「即事之理,全在多中」,事離不開理,總有理爲所依,才有事相,如果沒有理,哪來的事?理是什麼?理是能現、能生、能變,事相是所生、所現、所變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能現、能生、能變之理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,我們現在講宇宙萬有,一切衆生從哪裏來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能現、能生的是心現,真心本性,它是一。能變,能變是識,識是什麼?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它能變。起心動念是心性的作用,有沒有離開真心?沒有離開。真心它起作用,能現一切境界。

  

  心性,它不是物質,不但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什麼都說不上,但是它存在,它不是空無。這個道理深,大乘教裏頭說得透徹,說得圓滿。我們現在講「心」,講唯心或者講唯物,唯物,物從哪來的?唯心,心從哪來的?講到唯心、唯物。好象我們看這個大樹一樣,看到什麼?幹,根本沒有看到。再往下去深一層看,你才看到心是一個幹,物也是個幹,同一個根。好象我們心是右手,物是左手,左右兩個手,手都是從身上生的,不是根本。大乘教裏面法相唯識說得明白,《華嚴經》是法相唯識的根本經典。法相唯識宗它有六經十一論,《華嚴》是六經之一,這他們學的。

  

  法相家說,講真心、講本性,不得已說出這個名詞,你可不能執著。你要執著哪裏有個真心,那你就迷了。佛法也很能迷人,這是事實。所以佛說經,不得已。馬鳴菩薩那是覺悟的人,真正契入境界,明白人,他教導我們聽經學教、研究經典,要記住叁個原則:第一個不執著「言說相」,你可以聽,不能夠執著言語。換句話說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你研究佛的經典,你可不能夠執著文字相上。所以不可以死在字裏行間,那你就錯了,你就變成書呆子;李老師講,學佛就變成佛呆子。爲什麼?佛說得很清楚,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,不但他說四十九年說的法沒有定法,無法可說,這講得透徹,無有法可說。

  

  爲什麼無有法可說?六祖給我們透出消息(這惠能大師)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你說什麼?你有什麼可說的?「如來所悟唯是一法」,這一法是什麼?本來無一物,你怎麼個說法?因此,無論是說法也好、示現也好,統統是方便!這才講「方便是門」,你可以從這個地方入門,可以從這個地方開悟。也跟諸佛、法身菩薩一樣悟入,這是悟入的一個門徑,你一執著就錯了。譬如我們現在走路都有指路的牌子,你在高速公路上你都看到,到某個地方有指路牌子。我們如果要到北京,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北京那個牌子,以爲那就是北京,那不就錯了嗎?佛所說的一切經教是指路牌,你不能把指路牌就當作這東西就是的,那就錯了!你要循著它的方向,要把它舍掉,叫不執著言說相,不要執著那個牌子。牌子箭頭往哪裏指,你繼續往那邊去,牌子不要,舍掉它,不要去理它,那就對了!

  

  我們今天學教很多都是執著在文字上。經典從梵文翻譯的,同樣一部經往往有好多個版本。版本不同,彼此還要執著,還分別執著,這就麻煩!叫你不要執著,偏偏你要執著,你怎麼能悟入?你學佛生的是什麼?不生智慧,生煩惱。什麼叫煩惱?分別執著就是煩惱。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不學佛還沒事,學佛增長塵沙、見思煩惱,這錯了!學佛是叫你斷煩惱的,你怎麼會增長煩惱?這是錯誤。所以教我們不要執著言說相。

  

  第二不要執著「名字相」。經上講有佛、有菩薩、有聲聞、有緣覺,你以爲真的是有?你要執著就錯了,佛爲什麼要說?爲了幫助你悟入方便起見,不得已而說。本來無一物,哪裏有什麼佛菩薩、阿羅漢,還有這麼多東西!這些話,諸位要細細的去聽,不能粗心大意。粗心大意,你就聽迷惑,你就聽糊塗,那你真的就墮入惡取空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還不如一個迷信的人,執著真有佛、真有法,他念念不忘,慢慢他還能入這個境界。那個理就是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佛用這些方法誘導你,教你怎麼個想法。到最後把這個「想」放下,你就入門、就進去了。

  

  諸佛菩薩在一切法裏頭最善,跟性德,就是心性最接近。你天天想這個,一天天就靠近,好事!不是壞事,真正叫善巧方便,真正叫高度的智慧。所以你細細去觀察、去思惟,你才知道這教學方法的高明,世法裏頭確實沒有法子跟它相比的。不能執著名字,我們現在講專有的名詞,都是爲了說法方便假設的。

  

  第叁點「離心緣相」,這個更難懂。心緣相是什麼?我們聽就直接的聽,不要去想,不要去思惟。聽懂,你就懂了;聽不懂,就算了。聽不懂,再聽第二遍,再聽第叁遍,古人所說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如果我們真的用馬鳴菩薩這個方法來聽經,聽經離心意識。離心意識叫參學,心就是起心動念,意就是執著,識就是分別;換句話說,我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專心來聽,聽上一千遍,真的會開悟,不是假的。你說爲什麼他會開悟?這一千遍,你就入定!所以聽經這個方法能入定。你把妄想放下,把分別、執著放下,你專心在聽,這是修定。而且聽經也是在修慧,慧沒有開,因爲你定沒有得到,所以慧不開。聽上一千遍、二千遍、叁千遍,心定,定得到了,慧就開了。這個方法妙!

  

  因爲戒定慧叁學是性德,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得到的,本來就有的,這是戒定慧叁學。現在叁學爲什麼沒有?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迷了。迷了自性,起了煩惱,煩惱把性德障礙住了,所以你自性裏頭無量智慧不能現前,無量智慧變成無量煩惱;無量的德能不能現前,變成了無能;無量的相好不能現前,變成醜陋。總的原因,迷失自性。佛法教學沒有別的,幫助你覺悟。到你真正有一天恍然大悟的時候,佛就告訴你,「佛不度衆生」,是你自己悟的,你自己契入的。

  

  佛自始至終對我們都是一個增上緣,佛講四緣生法,四種緣。「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」都屬于自己本身的,只有「增上緣」是外面人家幫助我們,外力幫助是增上。諸佛如來幫助一切衆生、教化一切衆生都是給一切衆生做增上緣。能成就不能成就,那關鍵就在你自己本身叁種緣具不具足。親因緣那不必說,是一切衆生個個具足,統統都有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」,這是親因緣。所以你會成佛,因爲你有佛性。儒家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性本善,你怎麼不是善人?你是世間大好人,你本來是好人。你現在爲什麼變成不好?你迷了,迷失了你自性。你要把你的本性找回來,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爲我們現身說法,目的就在此地。

  

  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!只要我們破迷開悟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自然就現前。破迷開悟的最初方便是什麼?也就是說我們很想學,從哪裏下手?我初學佛的時候就向章嘉大師請教,從哪裏下手?章嘉大師教我兩個字「布施」。布施是什麼?放下。真的,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?就是修放下,不斷的要放下。果然統統都放下,連放下也放下了,你就成佛,究竟圓滿佛,真正是妙不可言。

  

  老師教我,簡單明了。從哪裏學起?從名聞利養學起,先把這個東西放下,先把貪心放下。沒學佛的時候,貪財、貪名、貪色,沒有一樣不貪,放下!這放下也不是說放下就放下的,那是再來人,那就不是普通人。我們是普通人,慢慢的放,也就是對于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要一天比一天看得淡。開頭一年比一年淡,只會減少不會增長,這就有進步。從這個基礎上再往上提升,那進步速度就更快,月月不一樣!

  

  我現在是說天天不一樣,我做不到,我不敢跟諸位打妄語,但是我現在的進步,已經到一個星期、一個星期。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不一樣,這個事情,我想你們只要用一點心,你會看出來。從哪裏看?從我講經裏看。你們常常聽《華嚴經》,你從頭聽到現在,你看看我是不是前面講的跟後頭不一樣?很明顯的看出來,去年境界跟今年不一樣,上一個月的境界跟這個月不一樣。甚至于說,你再能夠細心的觀察,上一個星期跟這個星期不一樣。人怎麼會不歡喜?這就是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最高的享受在這裏。不是有地位,不是有財富,不是你的物質生活很豐富,不是!是你的境界在提升,最高的享受,快樂!《論語》頭一句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佛家講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確確實實每個星期不一樣。

  

  我自己看《華嚴經》遍遍不一樣,《華嚴》我讀了不少年,我每天讀誦的不多,《華嚴經疏鈔》、《合論》、《纂要》,我每天讀誦的大概不超過十頁,我不貪多。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「即事之理,全在多中」。這個多,經文很多,尤其再加上清涼大師的注解《疏鈔》,加上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道霈禅師很不容易,把《疏鈔》跟《合論》能夠會集在一起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