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九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面有洞,我們水倒進去就漏掉了,佛用這個做比喻,大家好懂。我們的心,真心裏面盛的是什麼?無量智慧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,一切都是無量的。現在怎麼樣?現在這個無量的東西我們一樣都得不到,變成什麼都沒有了,生到這個世間來一無所有,都要依靠別人來生活。煩惱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好比叁個洞,把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都漏掉,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。怎樣才能夠斷煩惱?智慧。無漏智慧現前,焚蕩有漏,無漏智(智慧)就好比火一樣,把有漏統統燒幹淨了,佛常常用這種比喻。所以智慧火燒煩惱薪,煩惱像柴火一樣,智慧火會把它燒掉。

  

  所以學佛,目標求什麼?就是修智慧。你看佛的教學課程,課程是叁大綱領,戒定慧,叫叁學。諸佛菩薩教我們什麼?就是教我們戒定慧。戒是生活規範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社會秩序,非常美好的社會秩序。這個社會秩序裏面呈現的,我們用兩句話來形容它,「愛心遍宇宙,善意滿人間」,你們想想這兩句話的味道。一定要有秩序,秩序是天然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不是哪個人製定的,這個秩序就是倫常: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,四海之內皆朋友也,這個關系多密切。

  

 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你看看中國典籍裏面,《四庫全書》、《荟要》這是大部的叢書,中國人對國家的觀念很淡薄,對天下的觀念很濃厚,中國人開口就講天下,心胸擴大。所以中國這個國家,自古以來是多元文化的國家,它不排斥,所以彙集許許多多的民族。現在中國還有五十六個民族,團結起來成一家人,各個族群文化都不相同,大部分被融化了,所以像個冶爐一樣,像個煉鋼爐子一樣,進去之後逐漸逐漸都融化成一體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自古以來就包容,沒有這種分別執著。你看《弟子規》裏頭所說的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沒有說你是中國人我才愛你,你是外國人我就不愛你;你是我漢族我愛你,不是漢族我不愛你,沒有。只要是人,皆須愛,愛心遍宇宙,愛心遍天下,善意滿人間,你們想這多美。

  

  所以爲什麼佛教傳到中國來,會在中國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?佛教是屬于多元文化,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,不分國家,不分族群,也不分宗教,只要你來,佛都非常認真教導你,這是我們在經典上都看到的。《地藏經》大家念得很熟,你看婆羅門女,那是婆羅門教的,遍行外道那是其他宗教的,勝熱婆羅門,都是別的族群、別的宗教,跟著釋迦學佛,也都證阿羅漢果、證菩薩果位;但是沒有改變他的宗教信仰,他還是依舊在他宗教裏頭工作。所以佛教,諸位一定要頭腦清楚,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教育,什麼教育?戒定慧叁學的教育。你們想想,我這個說法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相不相應?佛教是教育。

  

  戒律,我們今天講社會秩序的教育,在中國古時候叫倫常的教育;定、慧,那是更提升一層修養的教育。爲什麼?定,定能斷煩惱,能伏煩惱,讓你的心恢複到清淨、平等;只有心達到清淨、平等,就開悟了,覺了。如果從教學上來說,我們把菩提心可以這樣看法,真誠是持戒,真誠心一絲毫虛僞都沒有,戒學,提升到定學,因戒得定。佛法裏面,戒學最重要的,那個精神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了解因果的真相,你自自然然就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,心就定了。你的生活所需?生活所需,自然它來,來處不可得,福報的感應!命裏有的決定有,丟都丟不掉,命裏無的不能強求,求不到。

  

  今天許多人在強求,所求到的都是他命裏有的,命裏沒有是決定求不到,這個道理學佛的同學都能接受,都能肯定,所以學佛的人心比較清淨。爲什麼?他明白這個道理。我要想多得,我就多修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財富是果,財布施是因;智慧、聰明是果報,法布施是因;健康、長壽是果報,無畏布施是因,你修叁種因,一定得叁種果報。這是佛教一般世間人,你們大家不是都想希求得果報嗎?佛教你,非常有效。真正跟釋迦牟尼佛學的人,他不在此地;換句話說,他不求這些東西,這裏面叁種他只求一樣,求智慧;他不求財富,對于物質他非常淡薄,他也不求壽命,他求智慧。但是求智慧,必定連帶帶來財富跟壽命,它有連帶關系。

  

 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依照釋迦牟尼佛教誨去做,我這五十四年這種感應你們同學都看到的。我是這叁樣東西什麼都沒有,要說有,大概就是有一點聰明智慧。過去生中修法布施,無畏布施跟財布施都沒有修,只是修一點法布施。這一生有幸運遇到好老師,關鍵在此地!一個人在一生遇不到真正善知識,你沒有這個緣你就不能成就。真正善知識要自己用感應去求,什麼感應?好學!只要你有好學的心你一定會遇到。好學,還得要講清楚,要依教奉行才叫好學;你學到的東西不能落實在生活上,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,那個好學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如果把好學目標定在名聞利養上,那就錯了,你不會遇到真善知識。遇到真善知識,你一定在道德上,一定在舍己爲人上,你會遇到真善知識,一定是舍己爲人,這是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的。

  

  所以佛法是戒定慧的教育,智慧開了,煩惱就斷了。煩惱我們常講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。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前面講無漏,我們這個器皿沒有一絲毫的損壞,這裏面滿滿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藝、福報,佛家講相好,沒有一樣不具足。那是性德,那不是修德,從修把性德顯現出來,性修不二。不用這個方法,我們現在有漏的這種煩惱,妄想分別執著,很不容易斷掉。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爲什麼還沒斷掉?功夫不夠,沒有能夠徹底依教奉行,一定要徹底。

  

  大師在此地講「智因漏發」,智慧現前,我們講開悟,你怎麼開悟的?因爲煩惱止住了,伏住了。伏住,智慧就開了,開得小;斷掉,真智慧就現前。但是你學習的時候一定是先伏煩惱,用什麼伏?最初是用戒來伏,戒裏頭修忍辱,伏;功夫再增上,定伏了,定伏就容易了;智慧開了,煩惱就變成智慧。迷的時候,你的智慧、德能變成煩惱,你的相好變成醜陋,智慧開了之後完全恢複了。所以智因漏發,它哪有來處?沒有來處,法爾如是。「業果寂然」,業果有沒有?有,它不是物質,了不可得,所以業果也是清淨寂滅的。遇到緣它起現行,「方依幻住」,六道、十法界都是幻,夢幻泡影,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就無大千,幻住,決定不是真實。這首偈我們就介紹到此地,下面還有些時間,我們把李長者的《論》我們念一遍。

  

  「第叁」,這是第叁段,「爾時已下四行半經」,這是講偈頌,偈頌在白文裏面只有四行半,「是文殊師利問寶首菩薩,先總舉衆生同有四大,無我無我所」,這是大乘教上常常說的,以這個爲前提,「雲何已下,有十問業因果法」。既然無我、無我所,爲什麼有這些業因、業果?「已下有十行頌,是寶首菩薩答前十問」,這個我們都已經讀過了,我們已經學習過了。這個文不多,我們都把它念下去。

  

  「初明舉體無分別」,明是明了、明白,體沒有分別。「二明」,其次再說明「受業之好醜,由行所生,具如經說,大意達體業亡,迷真業起故」,這八個字我們要把它記住。達是通達,體是自性,在哲學裏面講就是宇宙本體,我們佛法講諸法實相。就是一切現相的真相你通達明了之後,業就亡了,那就覺了,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。你迷了真,真就是體,迷了真體,業自自然然就現起,它就會起來,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迷真業起。佛今天教導我們,總的目標就是達體業亡,十法界是夢中,你能夠達體業亡,你就從夢中醒過來了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

  

  「此十行頌中」,我們前面讀過了,「義分爲叁」,每位大德他們分段落都不一樣,長者分得比較簡略,清涼大師分得很細。他這是叁段,第一段是「科頌意」,第二段「釋菩薩名」,第叁段「配隨位因果」,這一品經大概都是這個分法,所以他分得比較簡單。「一科頌意者,初兩句,是歎果報由行生,次兩句,歎業體本真,本無所有」,這是第一首頌,我們應當要記住,第一首我好象講了四個小時還是六個小時。

  

  「隨其所行業,如是果報生」,這就是十法界,尤其是六道的真相;第叁句說「作者無所有」,就是作者、所作都不可得,「諸佛之所說」。這就是業體本真,爲什麼它無所有?無所有就是真性,真性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無有一物不在,自性變現的。這個很難懂,我們一再用古德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但是你沒有看到這個事實真相,都還很不容易體會。我是有這麼一個緣分,我們有位同修他做首飾,做這個行業。他做首飾不是真的,是假的,但是假首飾比真的首飾還要美,做得真好看,它是鍍金的,它不是純金,是鍍金。鍍金的,你看到這新的東西跟真金的簡直分不出來,只是分量比真金的要輕一點。

  

  我去參觀他的樣品展覽,一萬多件,一進那個地方,琳琅滿目,沒有兩樣是花樣相同的。我一進到那裏面就想到古人講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我親眼看到了。相千差萬別,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相怎麼來的?相是金做成的,我們不管它是鍍金,還是純金,就用一個金,金是它的體。那我們要問,真體在哪裏?真體就在相上,我們要說真金在哪裏?隨便拈一個器都是真金,這就見性了。性上沒有染汙,性上沒有分別,性上沒有執著,性上沒有起心動念,就是沒有無明。

  

  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這是真性,但是真性爲什麼變質?因爲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把真相變成了妄想,就是這麼個道理,所以說相隨心轉。佛在經教裏講得很多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一切法從心想生是講十法界裏頭,這不是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念頭善,就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