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0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八0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四大段「說法甚深」。

  

  這一段也可以名爲「應現甚深」。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問及答中,通叁業故」,發問的都是文殊菩薩,他老人家代表我們發問,而十首菩薩代表毗盧遮那如來爲我們解答。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遮那如來的學生,老師不解答,讓學生來問,讓學生來答,當然這一定得到老師的肯定,一方面也是老師看看這些學生是不是真的有成就了。所以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,我們從這個地方,不但要體會,還要學習。現在在全世界,不僅是佛教,其他宗教也不例外,後繼的人才愈來愈少,這是使我們非常感到憂慮的一樁事情。我們希望每個宗教都能夠興盛,都能夠認真的來教化衆生,在《華嚴經》上,我們確實學到許多的知識與方法,這一段就是很好的教誨。

  

  問與答通叁業,叁業就是身語意叁業,顯示說法的殊勝,這個意思很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爲什麼諸佛菩薩講經說法,能令當時聽衆有開悟的、有見性的、有證果的?這個課上得有意義、有價值。爲什麼現代講經說法,這種效果沒有了,原因在哪裏?就在這一句「通叁業」。我們今天只有語業,身語意叁業只有語業,這怎麼說法?經上講的理論、方法我們沒有做到,沒有真正體悟,這就是缺乏意業;佛的教誨我們沒有做到,就沒有身業;所以只有言語,教學之衰衰在這個地方。

  

  所以我們常常想到,這次我到中國去旅行,很難得有個機會他們給我安排去參觀孔廟、孔林、孔府,這是孔老夫子,我第一次去看,我的感受很深。夫子教學跟釋迦牟尼佛差不多,這兩位都是大教育家,很遺憾的是佛陀教育今天淪落爲宗教,宗教這就受很多人歧視,不知道這是佛陀的教育。佛陀當年在世跟夫子沒有兩樣,夫子周遊列國,回來之後年歲也大了,許多諸侯聽了他的言論、言行都非常敬佩,可是沒有一個人用他。這時回到魯國自己家鄉開始教學,他教學只有五年;回到家鄉他老人家六十八歲了,孔夫子七十叁歲過世的,所以他的教學只有五年。

  

  五年的教學,在中國曆史上的成就沒有人能跟他相比,我想這是孔夫子作夢也沒想到的。當年確實,如果是有諸侯請他去作宰相,那麼他在曆史上的地位,充其量就像管仲、周公一樣,像諸葛亮一樣,只有這種地位,絕對不會被後人尊稱爲「萬世師表」,這真是他沒想到的。他教學的成功,他有叁千學生,五年當中有叁千學生,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。這了不起!在中國曆史上,可以說二千五百年來沒有一個人能夠跟孔子相比。教學的人很多,成就的學生有多少?七十二個,了不起!成爲傑出的人才。

  

  回過頭來,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有資格作國王,他不要,他舍棄了。叁十歲開始從事于社會教育工作,跟孔老夫子一樣,有教無類,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育。他的學生來自十方,不分國籍,不分種族,不分信仰,富貴貧賤,男女老少,只要你肯跟他學他都教,都一樣認真熱心的來教導,這就是所謂多元文化社會教育。釋迦牟尼佛在所有教育家裏面,我們知道是最偉大的,偉大在哪裏?教學的時間長;世尊七十九歲圓寂的,叁十歲開始,所以講「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」;孔子只有五年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。成就的人,夫子有七十二個人,我們展開經本常常看到的,釋迦牟尼佛這些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證果的,像現在念書,拿到學位的。跟他學的人數量就太多了,那就沒辦法記載,說有成就的,證得阿羅漢果,證得菩薩果位,超凡入聖。所以這是值得我們尊敬,值得我們學習。

  

  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,耶稣基督當年在世教學叁年,他是被人害死的;穆罕默德,伊斯蘭教的,他當年教學二十七年。諸位細心去觀察,今天我們所講宗教創始人,無非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,熱心于社會教育工作,忠于這個事業,所以他有成就。我們今天學佛一定要搞清楚學的是什麼,怎麼個學法,經典是教科書,佛這些話在大乘教裏面處處可以看到,通叁業故。我們今天爲什麼比不上世尊,比不上菩薩,比不上羅漢,乃至于跟過去祖師大德相比都不如,原因在哪裏?沒有在叁業上認真的下手。所以這幾年我們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,爲什麼?通叁業!說到一定要做到,做不到那是假的,你不會有成就。

  

  所以儒家的根,孔子的成就是因爲他都做到了,然後再說、再教人,人家不能不服,不能不感動,不能不認真學習。孔子是聖人,他們也學得很像聖人,不敢稱聖人,則稱爲賢人。老師是聖,弟子是賢人,老師是佛,弟子是菩薩、是羅漢。先做到,然後再說,這是聖人;說到之後一定會做到,這是賢人,是菩薩、是羅漢;說到做不到,那是騙人,那不是真的,他怎麼會有成就?

  

  所以我們就想到,我們是淨宗,淨宗學習最高的指導綱領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的「淨業叁福」。叁條總共只有十一句,一句四個字,四十四個字,是我們修學的指導綱領。第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們做到沒有?如果沒有做到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這些年來我這樣重視《弟子規》的學習,有人問我爲什麼這樣做法?《弟子規》是淨業叁福前面兩句的落實。孝養父母,怎麼個孝養法?奉事師長,怎樣奉事法?《弟子規》就是!學《弟子規》,這兩句你就做到了。這兩句是根本的根本,這兩句做不到,換句話說,你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,你怎麼能學佛?你說重要不重要?這是倫理道德教育的根。

  

  後面兩句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你看講得這麼清楚,十善業是《十善業道經》。所以,《弟子規》是儒家的根本,孔孟的根,孔子、孟子真做到了。《十善業道》是大乘佛法的根,實在講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都是以《十善業道》爲根。我講過一遍,同學們告訴我,一共八十個小時,現在做成八十片光碟。我們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《十善業道》學起,從《弟子規》學起;《弟子規》先學,沒有《弟子規》你就沒有資格學《十善業道》。《十善業道》好比佛教小學一年級的課本,《弟子規》呢?《弟子規》是幼稚園的課本,是家庭教學的課本。

  

  

  實在《弟子規》不是學校教的,你要了解中國古聖先賢教學的理念,這個傳統教育的特色是家庭教育。諸位也許聽過胎教,胎教是怎麼傳出來的?周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,眼不看惡色,就是不善的事情她不看,耳不聽惡言,身沒有惡行。爲什麼?影響胎兒,所以都是有典故的。小孩出生下來,雖然他不會說話,他不會走路,他眼睛睜開了,他會看,他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。什麼人教他?家裏面的父母,他的哥哥,他的姊姊,家親眷屬。從前是大家庭,不是小家庭,每個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守禮,爲什麼?影響他,這種教育就是《弟子規》,古人稱爲家教、家訓,是從小孩睜開眼睛那天就開始,根深蒂固,古人所謂的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。他這樣到六、七歲,七歲的時候上學了,他就很懂事,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不容易受外面不善的境界影響,家教!

  

  《弟子規》是中國家教的集大成。中國家教,我們從留下來的這些典籍找一找,有兩、叁百家,雖然方式不太相同,原理原則一定相同。所以,《弟子規》是中國傳統家教的集大成,編得非常好。而且它還用夫子《論語》裏面一句話做爲綱領,就是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衆,而親仁,行有余力則以學文」,夫子這幾句話就是家庭教育的總綱領,總的指導原則。《弟子規》就用這個綱領,所以全文分爲七段:孝、弟、謹、信、泛愛衆、親仁、余力學文。編輯的方法非常適合于童蒙,全文一千零八十個字,總共叁百六十句,每一句叁個字,很好念。

  

  我們今天要學著做人,要想將來不墮惡道,要想念佛真正能往生,你要不學會《弟子規》,我就老實告訴你,你一天念二十萬聲佛,一天念十部《無量壽經》,都不能往生。你要問我爲什麼?因爲經上講得很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皆是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」,你雖然誦經、拜佛,你的心行不善,你怎麼能往生?如果心行不善,只念佛、誦經就能往生,那淨業叁福就不要這一條了,要這條幹什麼!誦經、念佛在淨業叁福的第叁條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頭一條就要做善人,學《弟子規》是做善人,學《十善業道》是做善人。第二條才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這正是佛在戒經裏面所講的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法從哪裏學?從持戒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所以淨業叁福第二條是持戒。第叁條才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裏頭就包括誦經、念佛。所以誦經、念佛是淨業叁福的第叁條,你有第叁條,前頭兩條沒有,好象蓋房子一樣,我只要蓋第叁層,下面兩層我不要。我們還要這樣搞下去,搞一輩子,往生沒有把握。

  

  這麼多年,我們看念佛的人多,從前李老師常講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老實在念佛堂念佛的人,真正能往生的,只有兩、叁個。李老師算是很了不起的人,在臺中建立蓮社,領導大家修淨土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蓮社的蓮友,我跟他的時候,那個時候有二十萬人,我走了以後,最後那麼多年我估計應當有五十萬人,一萬人有兩、叁個,五十萬人有二、叁百。真的,臺中蓮社念佛往生的差不多有叁、四百人,這個了不起。爲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都不能成就?心行不善。

  

  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,我們起心動念善不善?我常講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對人(對任何人)、對事、對物,有沒有惡念?有沒有惡言?批評別人,毀謗別人,這是惡言;有沒有邪行?違背禮法、違背戒律的行爲。如果都有,這是罪,這是過失,一定要忏悔。如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