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0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四大段「說法甚深」,首先我們將長行經文念一遍:

  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。問德首菩薩言。佛子。如來所悟。唯是一法。雲何乃說無量諸法。現無量剎。化無量衆。演無量音。示無量身。知無量心。現無量神通。普能震動無量世界。示現無量殊勝莊嚴。顯示無邊種種境界。而法性中。此差別相。皆不可得。】

  

  這段是文殊菩薩向德首菩薩提出的疑問,實際上這些問題是我們的問題,而不是文殊菩薩的問題;我們雖然有這麼多問題,縱然遇到菩薩也問不出來,所以問得出來必定是內行人。我們聽聽文殊菩薩所問的,第一句前面說過了,『如來所悟,唯是一法』,這句話很重要。所以我們淨宗修學著重在一心不亂,這也是無比重要,修淨宗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淨宗就很難成就。不知道我們學的是什麼,修的是什麼,你怎麼會有成就?總要有人幫助我們,指點我們,讓我們醒悟過來,我們修學的是要一心不亂,是要心不顛倒。這個綱領明白了,方向知道了,要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去邁進,當然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。

  

  一心有淺深次第不同,有理一心,有事一心,有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,你剛剛得到的時候,得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到法喜,我們常講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現在我們爲什麼得不到?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把這個看得很重,所以功夫不能夠成片;功夫不能成片,往生就沒把握,就非常非常之難。怎樣才能念到功夫成片?念佛堂的堂主常常給我們開示的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」,你真的能接受,就有可能得功夫成片。由此可知,功夫之所以不能成片是放不下,放不下執著,放不下分別。我們在講席裏面不知道講了多少遍,放下執著就超越六道,放下分別就超越十法界,放下妄想就成無上佛果。你看講得多容易、多簡單!可是你要知道,這個裏頭有淺深次第,從哪裏放起?從執著放起。

  

  人爲什麼放不下?對于自己這個身體,佛法講臭皮囊,看得太重!飲食起居樣樣都要講究,你怎麼能放下?古大德距離我們太遠,近代的大德,我往年在新加坡,新加坡的同修告訴我,弘一大師曾經在新加坡住過。他跟廣洽法師非常友好,廣洽法師住的薝葡院我去訪問過,弘一大師當年到新加坡就住這個地方。這些老人告訴我,弘一法師很好侍候,爲什麼?他沒有分別心。照顧他的人很周到,在飲食方面,菜味道鹹了,問弘一法師:是不是太鹹?弘一法師怎麼說?很好,鹹有鹹的味道。做淡了,「淡有淡的味道」,沒有一樣不好。諸位要知道,弘一大師沒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,樣樣東西都非常講究;出家之後,學了幾年,沒想到他的習氣全都改掉了。隨和,沒有一樣不好,沒有分別,由此可知,他沒有執著。

  

  人分別執著淡了,心就定了;心定,煩惱就少,智慧就增長。他住世不長,六十幾歲就走了,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學佛之後明了,法緣。菩薩住世不是爲自己,自己生死已經了了,念佛只要到功夫成片就行了,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。功夫成片每個人也不一樣,它也有叁輩九品,有上中下九品。上叁品的,他可以自在往生,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想多住幾年也沒有妨礙,上叁品的。這就是一切諸佛如來贊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叫易行道,易行的標准在此地,我們要曉得。

  

  功夫成片,煩惱有沒有斷?沒斷,一品都沒斷。爲什麼能成片?就是他的功夫能夠把煩惱伏住,不起作用,念念與教誨相應。什麼教誨?這是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讀到,都很清楚了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菩提心是什麼?慈悲心是,總的來說就是慈悲。所以佛門當中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方便是對別人開的,方便是慈悲的流露,慈悲爲本,慈悲、方便就是大菩提心。一向專念,還不是一心,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。二六時中,念念是阿彌陀佛,念念是極樂世界,不想世間,也不想天上,想極樂世界。

  

  經爲什麼叫你念熟?你可以觀想,所以多聽經、多讀經幫助你觀想,想極樂世界,不要想天上人間,不要想九法界。爲什麼?佛在大乘教裏頭常說,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句話太重要了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什麼就現什麼,想佛你就成佛,想菩薩你就成菩薩。我們想的是貪瞋癡,貪心是餓鬼,瞋恚是地獄,愚癡是畜生,天天想的都是貪瞋癡,這是造叁惡道的業,將來到哪裏去?念佛,念佛也到叁惡道。爲什麼?你的心想,從心想生,你口念佛,你沒有想佛。所以,要通叁業。

  

  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,唐朝時候的善導,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中國人相信,日本、韓國人也相信,所以到日本,對于善導大師的崇敬超過我們中國太多了。日本有很多寺廟就用「善導」做寺廟的名稱,善導寺,所以你看到善導寺,這一定是修淨土的。善導大師的塑像在日本很普遍,畫像就更多,這是我們到日本看到這些現象,我們不能不尊敬,不能不贊歎,中國人學佛的不如日本在這些地方。

  

  善導既然是彌陀化身再來,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說的,大師教我們念佛,教我們要發願,願爲先導。發什麼願?要發四十八願,《無量壽經》上的四十八願我們讀了,讀了要依照那個發願,我們跟阿彌陀佛就同願。阿彌陀佛的心是廣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早日成佛,這個心落實在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落實在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落實在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念佛同學,你一生生活有一個目標,有一個方向,你不能夠迷失了方向,你不能夠誤入歧途。

  

 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的,我們不能不放下。首先放下十惡業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我們有沒有真的在做?這個東西不能不放下。爲什麼「淨業叁福」第一福落實在十善業?沒有十善業,淨業叁福就是沒有第一福,沒有第一,第二、第叁都沒有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像蓋叁層樓一樣,沒有一層,哪有二層?哪有叁層?所以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是我們根本的根本,不但是修淨宗,你念一念《十善業道經》就知道了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。他把它比喻作大地,《十善業道》像大地,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上生長的,都不能夠離開大地。

  

  這種開示使我們就想到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「地」是心地,「藏」是寶藏,寶藏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是我們的性德,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,迷失了自性之後,這才把它失掉。現在諸佛菩薩教導我們不是別的,把迷遠離,把性德找回來。所以佛很謙虛,佛說他沒有法給別人,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。這個話說得好,這個話就是此地講的「唯是一法」,這一法就是一心,就是一法界;一心具足無量智慧,具足無量德能,具足無量相好。《華嚴經》上我們所看到的,就是一心的圓滿具足,一真法界的大圓滿,這是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,這個教誨叫真實教誨,我們都能夠肯定,都能相信,都不懷疑。

  

  下面問題來了,『雲何』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「爲什麼」;佛所悟的唯是一法,爲什麼說『無量諸法』?清涼大師的解釋不多,但是說得很好。注解的文,第二「雲何下,正設疑難」,設是假設,疑難是我們衆生,如果別人問我們,我們答不出來。既然證悟是一,說法、現身很多,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就說了十句,那麼到底是多還是一?我們看起來是多,這多裏面「偏取互妨,並立相違」。到今天最明顯的,是佛教裏面的宗派,在中國有十個宗,在日本有十叁個宗,派就更多了。末法,宗派形成對立,彼此不能相容,甚至于本宗所屬的宗派也有很多矛盾存在,稍稍留意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這個事情不能不搞清楚,不搞清楚你有疑問,疑障礙定慧,障礙你的信心,斷疑生信。這是這一門課程,我們現在所學的這一大段「說法甚深」,宗旨在此地。

  

  「就法,即體用相違」,這就是從佛法上來說;「約佛,是證教相違」,佛所教的這麼多,他所證的是一法,所證跟所教的相違背。從法來講,體是一,用爲什麼這麼多?這是體用相違。所以文殊菩薩在這裏說了十句,這十句裏面,前面九句是別,後面那一句是總結,後頭就是『顯示無邊種種境界』,這一句是總結。第叁段是法性,「而法性下,釋成前難」,這是解釋法性當中,『此差別相,皆不可得』。「謂非唯佛悟于一,我觀法界,亦不有多,能證所證,既並不殊,以何因緣而現多種,將無如來乖法界耶」。這是疑問,是不是如來說法也違背了法界的原理原則?是不是相違背?

  

  問的經文我想並不難懂,我在這裏略說一說。第一句「說無量諸法」,大乘教裏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四弘誓願裏頭又說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唯是一法,哪來這麼多法?『現無量剎』,這在《華嚴經》上「華藏世界品」裏面我們看到了。無量無邊的剎海,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,唯是一法,哪來那麼多?『化無量衆』,化是教化,教化無量無邊的衆生。

  

  『演無量音』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佛菩薩現身說法總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衆生才能接受。如果不順衆生,衆生不會接受,我們現在人講投其所好,順其所欲,他就很容易接受了。所以佛度化衆生、教化衆生沒有定法的,非常活潑。「音」是言說,還示現「身」,身是做給他看。做出迷惑顛倒的樣子給他看,讓他覺悟:我迷惑顛倒,我還不知道!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他看,他明白了,他遠離迷惑,學習覺悟。所以佛的示現是方方面面都示現到,我們就在《華嚴經》裏面都看到了。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」,有示現正面的,也有示現負面的,正面是善的,負面是惡的。勝熱婆羅門示現愚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