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一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八一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四大段說法甚深。

  

  前面我們學習過文殊菩薩的發問,現在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的解答,科是先問二答。清涼大師告訴我們,他說「答有二意」,這就是說它有兩個意思。「一雲所證雖一,隨機現多,多在物情,佛常無念」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「一」是真的,爲什麼會有種種?這個種種是隨機現多,這個「機」是講十法界的衆生,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搞清楚,十法界。十法界裏面有佛法界,所以我們通常講佛,實際上佛有四種,這很多人就不清楚,佛有四種;有法身佛、有報身佛、有應身佛,這都是真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,那不是應身,這要懂得,不是應身。是菩薩修行到一定的地位,跟佛很接近,天臺家稱爲「相似即佛」,很像佛,但並不是佛,還是算凡夫。

  

  一般大乘教裏面講「凡夫」有兩種:一種叫內凡,一種叫外凡。內外依什麼說?依六道。沒有出六道的叫內凡,六道以內的凡夫;出了六道之外,不在六道之中,叫外凡,他還沒成聖。哪些是外凡?外凡裏面有四種,有羅漢(這聲聞)、有辟支佛、有菩薩、有佛。所以外凡裏面最高的位子是佛,他跟真佛做鄰居,往上再一級,他就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真佛裏頭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諸位都很熟悉,《金剛經》裏面講的「諸佛如來」,諸位看看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,這就恍然大悟。「諸佛」不是一般講很多很多諸佛,當然這個說法也能講得通,真正的意思,諸佛是講多,哪些呢?四十二種佛都是真佛。佛有四十二個階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真佛。

  

  十法界裏面那個佛不是真佛,相似即佛,爲什麼?無明煩惱沒斷。諸位要知道,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煩惱伏住,並沒有斷,這個地位也稱爲佛。天臺講的四教,「藏教佛、通教佛」就是屬于這一類的;「別教佛」,那就是真佛不是假佛。別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。所以相似即佛,他沒有出十法界,這我們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賢首講五教,五教講「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圓教、頓教」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這裏面也是前面小教的佛跟始教的佛都沒有出十法界,跟天臺家所講的藏佛、通佛地位是平等的。

  

  佛有很多種,所以一般講成佛,你是成的什麼佛?哪一個階程的佛?這就不能夠含糊籠統而論,一定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在這裏面,我們就明了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。同樣道理,煩惱沒有斷,但是真正能把煩惱克服住,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,真能夠把煩惱伏住。我們平常用功,功夫要在這個地方用,這真功夫!怎麼個用法?六根對六塵境界,或者我們換句話說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起心動念,這是凡夫,這就造業。起心動念造什麼業?輪回業,造六道輪回。

  

  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好,「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。起什麼念頭?這我講經常說,常常提醒同學,「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癡慢」,我講這十六個字。這十六個字你不能夠放下,佛門進不去;不是進高級的佛門,進最初級的,小教、藏教,天臺的藏教、賢首的小教。這十六個字要放下,放下之後你就得果位,也轉凡成聖,小聖。什麼位次?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裏頭,你第一個階級得到了,也就是一年級,十信位的初信菩薩。初信菩薩等于小乘教裏面的須陀洹,你能拿到這個地位。拿到這個地位,給諸位說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不生凡聖同居土,生到哪裏去?生到方便有余土。

  

  方便有余土下輩往生,須陀洹,斯陀含是二果,在我們《華嚴經》裏面講,初信、二信是在這個地位。叁信、四信,這不一定,大概是到七信等于阿羅漢,這十信位的菩薩都是生在方便土。如果入住,「十信心滿」就是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。這還不算殊勝,我們看《無量壽經》、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麼地位?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不可思議!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,所以這個法門殊勝。

  

  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,你這一生空過了,真的是遺憾!明明在這一生當中可以成真佛,不是成假佛,不是十法界的佛,不是藏教裏面的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,不是!別教佛雖然在一真法界、在華藏世界,還沒有達到阿惟越致。爲什麼?別教的佛在《華嚴經》位次上面,他是二行位的菩薩;十住等于別教的十地,初行等于等覺,二行就是別教的佛。別教上面,二行位上面,十行上面還有十回向,還有十地。十地從初地,他到七地,七地以上。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、講《彌陀經》講得很清楚,真的是希有難逢,爲什麼我們這樣粗心大意把它疏忽了,不肯認真幹?我也是想了很久,細心觀察,爲什麼你不能幹?是因爲你沒有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的條件。你看經本一打開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你不是!怎樣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?你能把《十善業道》、把《弟子規》學好,你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。

  

  所以諸位《彌陀經》上這一句話不能夠疏忽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善根你是有了,你要沒有善根,你這一生遇不到這個佛法,所以善根沒有問題,你有了。福德沒有,你沒有修福,所以你遇不到殊勝的法緣。所以你真的要修福,多善根,多福德,多因緣,那就保證你這一生成就。這個機會到哪裏去找?開經偈上講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彭際清老居士說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你說你多幸運。多少大菩薩想得到這麼個機緣,無量劫中都遇不到,我們今天遇到了,怎麼能不珍惜?要珍惜。那就把所有一切的惡緣、惡業要放下,很認真的去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爲。

  

  什麼是錯誤行爲?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起不善的心、造不善的業。不善的心是貪瞋癡,叫叁毒;還有一個不善的心,傲慢,貪瞋癡慢。六個根本煩惱是不善的心,貪瞋癡慢這四個,接著疑,疑是對于聖教的懷疑。特別是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如果對這個法門生起懷疑,不能夠深信,可惜!我們有沒有疑?有疑。爲什麼說有疑?如果你不疑,你就照做了,你就統統做到。你今天還做不到,做不到就是你有疑,你並不是真正懂得,並沒有真正搞清楚。斷疑生信,學經聽教用意就是破疑生信。信心建立了,底下就是行。信,他才會幹;不信,他就不幹。所以不幹,他就不信,你搞清楚了嗎?由此可知,信心相當不容易。

  

  李老師教我,教我「信佛」這兩個字。用的方法很特殊,讓我一生永遠不會忘記。他老人家教我這兩個字的時候,永遠不會忘記!我是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,出家就教佛學院,教了兩年,這才受戒。受了戒,回來之後,當然第一個要去看看老師,感謝老師教誨的恩德。我到臺中去,在慈光圖書館,我還沒進門,他老人家在裏面看到我,就指著我「你要信佛,你要信佛」,說了好幾聲。聲音很洪亮,你要信佛!我走到裏面去,他叫我坐下。

  

  我感到很茫然,我要不信佛,怎麼會出家?我要不信佛,怎麼會去受戒?現在受了戒回來,老師叫我信佛,我就茫然,不懂得這什麼意思。他坐下來,告訴我:別說你這受戒不信佛,有多少老和尚八十、九十到死都不信佛。他愈說我愈不懂。然後告訴我,什麼叫信佛?佛所講的你統統都做到了,叫信佛。我這才恍然大悟。對!這是有道理。佛教我們不殺生,我做到了沒有?不殺生的意思很廣,知不知道?包括什麼?包括傷害一切衆生,難爲一切衆生,讓一切衆生身心不愉快,都包括在這條戒裏頭。沒做到!不殺是做到,但是細行做不到,所以這條戒不幹淨。不偷盜有沒有做到?不邪淫有沒有做到?十善沒有一條做到的,你怎麼能說信佛?不是容易事!

  

  但是老師教導我,我知道我們學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,有個目標。只要方向、目標正確,努力!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,這叫修忏悔法門,天天找自己毛病,天天改正自己毛病。譬如,別人對我不好,我心裏頭還會不會難過?如果會難過,那是凡夫,這是毛病,你沒有改掉。別人毀謗我、別人侮辱我、別人難爲我、別人陷害我,在這個境界裏修行。那些人他們沒有過失,他等于出了題目,提供境界讓我學習,我在這裏頭修忍辱波羅蜜、修持戒波羅蜜、修精進波羅蜜、修禅定波羅蜜、修般若波羅蜜。菩薩六度在哪裏修?離開境界,沒地方修。逆境、惡緣不生瞋恚,六度都往上提升;順境、善緣不起貪癡,沒有貪念,不愚癡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清清楚楚,沒有留戀!你看煩惱輕,智慧長,這叫修行,這叫信佛,可見得信佛不容易。

  

  如果學佛,心裏頭還是造業,心裏面沒有離貪瞋癡。人家贊歎,得意忘形;別人毀謗,那個瞋恨要幾天才能消掉,這怎麼行?這不信佛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你才明了念佛的人多,爲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。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往生只有二、叁個。爲什麼不能往生?境界沒轉過來,李老師的話就是「不信佛」。不信佛,念佛不能說沒用,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。那我們過去生中就跟這些人一樣,一流的人物,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能往生,原因在哪裏?那個修行是口在修,身、意沒有。前面我們講叁業,我們只有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這古人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我們幹的是這個事!真正有善知識點醒我們,我們就得真幹,不是做表面工作,真幹!章嘉大師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,真的幹。看破是明了,了解事實真相,修福修慧,利益一切衆生。這個與佛的願心就相應,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。

  

  所以此地講的「機」是十法界。十法界的衆生都稱衆生,衆生是衆緣和合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