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生起的現象,稱爲衆生。所以衆生不但是指有情的,無情也稱衆生。所有一切現象,你想想看哪一樣不是衆緣和合而生的?所以衆生的意思太廣太多!諸佛菩薩,這個地方「菩薩」多半是講法身大士。但是十法界裏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也度衆生,也能夠示現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小菩薩。

  

  大菩薩(這是指法身菩薩)常常都照顧這些小菩薩。小菩薩在六道裏頭,他有慈悲心,慈悲心一發,他等級提高,雖提高,沒有出十法界。從阿羅漢提升成菩薩、成佛了,一定得佛加持,得法身菩薩的加持,示現在六道裏面,他不會墮落。會不會迷?有時候也會迷。但是他迷了之後,時節因緣到了,一定有大菩薩來護念這些小菩薩。《金剛經》上常說的「護念諸菩薩」,佛囑咐大菩薩要護念這些小菩薩們。小菩薩容易度,他善根深厚,已經證到阿羅漢果,雖有隔陰之迷,一點就通。這在中國祖師大德裏面爲我們示現的很多,那個榜樣我們要學習。不但要明了,要學習。經過一點就通,那個一點就是中國「教」的意思,一教你就悟了;不但悟,而且能契入。

  

  這是說所證雖然是一,一真法界,「隨機現多」,這十法界一切衆生,這個衆生包括十法界裏面的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六道衆生。我們偏重在有情衆生上說,隨機現多,才有種種。「多在物情」,這個物,他不說人,要說人情,這十法界裏只有一法界,人法界,其他九法界就不包括在裏面,說物好!說物,十法界統統包括在裏頭。多從哪裏來的?多是十法界衆生心,情就是心。十法界衆生的思想不一樣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他思想不一樣。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到。

  

  不要說現在這個世界上這麼多人,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,就是我們自己早晨跟晚上想法也不一樣。那最明顯的,我們寫篇文章,早晨寫了,下午看看不滿意,又把它改一改,這不就是不一樣!改了之後,過一、二天,還不妥當,再修改。我的李老師,他是詩人,他的詩是真正做得好。他自己跟我說,在別人面前他不會說的,他說他的詩可以能夠上追隋唐,這是他老人家很自負,他的詩能夠達到盛唐詩人的境界;可是一首詩,有時候告訴我,改幾十年。每一年都從頭到尾細細讀一讀,再去改幾個字,這就說明什麼?這是說明前後思想不一樣。一個人的思想都如此,何況世間這麼多芸芸衆生,變現的依報正報形形色色種種無量。

  

  後面這一句說得好,「佛常無念」。所以佛住一真法界,佛證的確確實實唯是一法。這個佛,諸位要記住,法身菩薩就是佛,也是我們《華嚴經》上初住菩薩以上。所以《華嚴》常說的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」,證得初住菩薩,念就沒有!這個念是什麼?我們通常這經上講叁大類: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法身菩薩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,天臺家講分證佛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十法界裏面的佛,執著他放下,沒有了,分別也沒有了,他有妄想,這個沒有斷。

  

  斷妄想很難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我這樣說法,大家就好懂,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不中斷的,前念滅,後念就生。你晚上睡覺,人真的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妄想沒斷,你還會在作夢。夢境當中,不但你妄想在那裏作祟,分別執著也起來,在夢境裏頭還分別執著,可見得這個東西麻煩。到什麼時候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?初住菩薩,叫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不是完全沒有了,他有定功、有智慧把它伏住了,好象石頭壓草,根在,但是它不起作用,這就行了,這就跟諸佛菩薩差不多,用真心不用妄心,所以他是一法。如來所悟,如來所證,一法,一真!佛常無念。

  

  中國的佛教很特殊,有頓教,有漸教。頓教是講頓悟,專講禅宗。禅宗從哪裏入門?從無念入門,太高了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禅宗的人,真正能成就,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,不但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暸暸,慧!不起心、不動念是定,大定!不是小定。所以他即身成佛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他在一生當中所證得的,超越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信位,他直接就證得初住位,那就是超越十法界。從前有這種人,不多,現在沒有!這個沒有不是我說的,倓虛老法師講的。

  

  我跟老法師沒見過面,總算是很有緣分,一九七七年我在他老人家的道場,我們九龍界限街的中華佛教圖書館,講過兩個月的《楞嚴經》。我聽老法師的錄音帶,這佛七開示的錄音帶他老人家說的。他一生當中,他是天臺宗的祖師,一生提倡念佛法門,他說學禅,學禅得禅定的是有,已經是不多;學禅開悟明心見性的,他一生當中,不但一個沒有見到,聽都沒有聽說過。能得禅定也算不錯,得禅定,將來往生四禅天。看他禅定的功夫,他生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如果是未到定,達不到初禅這個程度,那麼他還是離不開欲界。欲界上面四層天,夜摩、兜率、化樂、他化自在天,這都是修禅定而不及格的。禅定真正是及格,那就到初禅,色界天去了,不在欲界,不容易!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

  

  所以「無念」。中國禅宗說「無念爲宗,無住爲本」,跟我們教下學的不一樣,他那個境界太高。所以我學佛,我的老師就警告我,不能學禅,不能學密。爲什麼?我們不夠條件。想想真的,我們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嗎?不可能。不起心不動念也就不會作夢,心是清淨的,做不到。密,密太高!密跟禅沒有兩樣,在六塵境界裏頭,也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才修清淨心;起心動念,你清淨心就沒有。太高!所以方東美先生勸我學教,宗門教下,他要我走教下,學教。遇到李老師之後,勸我念佛。他勸我念佛,非常不容易,所以我對老師特別感激,真是非常用心來誘導我。我對于淨宗總算是不排斥、不輕視,沒有真正修這個法門。爲什麼?對這個法門了解不夠透徹。所以現在許多年輕同學對這個有懷疑,我能理解,我是過來人。

  

  我怎樣走向淨宗法門?給諸位說,得力于講《楞嚴經》,我在臺中是學《楞嚴》的。《楞嚴經》過去好象講過七遍,七遍裏面,只有兩遍是講圓滿的,其他的有五遍沒有講圓滿,講到一半。像一九七七年在香港,也是沒有講圓滿,大概是講到叁分之一,好象第叁卷講圓滿,第四卷就沒有講到,講了四個月。有這個基礎,有《楞嚴》的基礎,然後在臺北講《華嚴經》。那個時候講《華嚴》沒有這麼詳細,真的是照本宣科,但是也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。《八十》講一半,《四十》大概也講一半,從這個地方豁然覺悟。覺悟什麼?覺悟淨宗法門不可思議,這對于淨土法門才五體投地。所以我入淨宗法門是《楞嚴》、《華嚴》接引的。

  

  《華嚴》講一半,突然有一天想起來,文殊、普賢修什麼法門?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?這是《華嚴經》上叁位最關鍵的人物,仔細把經去念一遍,文殊、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。善財是文殊得意的門生,入室的弟子,學生哪有不跟老師學習的?老師既然修這個法門,學生還會例外嗎?所以我把「五十叁參」細細看幾遍,善財童子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,《四十華嚴》裏面稱吉祥雲比丘,修般舟叁昧,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最後一位,第五十叁位善友,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個意思就很深,一個「始」是念佛求生淨土,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我這才恍然大悟,當中這五十一參是濃縮無量法門;換句話說,無量法門都離不開念佛法門,才知道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。

  

  以後這漸漸入境界了,才曉得,道理明白了。什麼道理?佛常講: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念佛法門是直接想佛,想什麼就成什麼,天天想佛,他怎麼不成佛?想菩薩成菩薩,想羅漢成羅漢。現在人想什麼?現在人想五欲六塵,增長貪瞋癡慢。果報在哪裏?果報在叁途地獄,他想什麼變什麼。

  

  我向諸位報告過,臺灣江逸子先生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。這一幅圖,我深深相信它能夠永垂不朽。他的參考大多數是取自于《玉曆寶鈔》,少分參考佛教經典,大多數是從《玉曆寶鈔》。這一幅圖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,跟我的緣很深。由于這一樁事情,使我想到佛在經典上,對于地獄這樁事情究竟講了多少?我派了叁個學生去查經,查了兩個多星期,來給我報告。《大藏經》裏面,佛講到地獄的狀況一共有二十五部經典。這個內容太豐富!我就讓他們把這二十五部經論,佛講地獄的經文都把它會集起來,我們做一個會集本。因爲二十五部經不容易找,很多沒有單行本的。我們把它印出來,經題就叫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,我用這個名稱。現在這本書已經印成,大概很快就出版。這是佛當年在世細說地獄的狀況,那比道教裏面精采多、豐富多了。讀了之後,常常讀誦,看看我們自己起心動念,日常生活當中言語造作,點點滴滴,有沒有造地獄業?我們現在自己造了,不知道。這部書就是一面鏡子。

  

  所以我還有這麼一個願望,將來再有後繼的畫家,能夠依照佛經所說的,重新再畫一幅地獄變相圖,那我相信更精采,更能夠啓發人,幫助大家回頭是岸。佛對地獄爲什麼說得這麼詳細?地獄太苦!造地獄罪業容易,墮落下去之後,出來太難太難。所以最可怕、最痛苦的,佛就說得特別詳細。你看《楞嚴經》裏面,佛講「七趣」,那一段經文很長,但是講地獄占一半,這是佛的慈悲流露,我們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非常感恩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,無量無邊的種種是衆生心想生。佛應化在這裏面,佛常無念,常是恒常,永遠不會起心動念。換句話說,佛雖然示現在十法界,實際上他沒有離開一真法界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佛的境界。現在時間到了!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答的第二個意思,「二者所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