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果这一生都没有,真的依教奉行做到了,一生对任何一个人,就是伤害我的人,毁谤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都没有一丝毫恶念,没有瞋恚,当然更没有报复,好!业障消了;业障消了,智慧增长。对人如是,对事、对物亦如是,这就是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,他跟我讲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这就是最高的享受,每天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,生智慧,不生烦恼。
能大师难得,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,见五祖,他跟五祖说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难得!我们做到常生智慧大概要修习修三十年,他二十四岁就做到了。我们很认真干,天天干,努力不懈的干,要干三十年。我二十六岁,学佛三十年,差不多将近六十岁,才能到这个地步。靠什么?靠讲经。讲经是天天劝别人,天天劝自己,自己做不到,心里感到愧疚,总是很认真努力在学习,天天改过,天天长智慧。你要不认真的干,你这一生空过了,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。在佛的教科书里面,《华严》是最圆满的,只是分量太大,没有关系,这是终身学习的,不是短时间的。
所以我们着重身语意三业,这才提倡《弟子规》的学习。我们这个道场每天至少也要学习四个小时,《弟子规》学习完了之后,接着要学习《十善业道经》;《十善业道经》学习完了之后,再重新复习《弟子规》。这两部经相互的轮流来学习,至少要学个三年五载,我们的根有了。蔡礼旭第二次讲的《弟子规》是四十个小时,这个光碟送到了澳洲,我正好这段时间在澳洲养身体,我在四十天带领大众听了十遍,一遍一遍的听,我听了十遍。我要给大家做榜样,我不带头,我不听,叫你听,你未必肯服气。我也规规矩矩坐在那个地方,一天听十个小时,四天听一遍,差不多四十天,一个多月。
有同学问我,要听多少遍才能有效?我告诉他,真正要想做好人,要想扎根,要认真学习,至少要听三百遍。你不认真学,怎么会有成就?今天我们在全世界,对一切人我都介绍这个法门,扎根教育,因为现在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,都缺乏这个教育。大学里面念到博士,知识丰富,有技术能力,但是不会做人。头一个,家庭处不好,夫妻不和,父子不和,兄弟不和,我们想想,你所学的那个东西有什么用处?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,教学的目标是「人人是善人」。真的是人人上善,家家和乐,都懂得互相尊重,互相敬爱,社会、国家互助合作,彼此礼让,你说这个社会多和谐,这个社会多美好,这是教育成功。
所以,儒家所讲的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建立一个国家,今天讲建立一个政权,领导国家什么最重要?教育。什么教育?伦理道德的教育。你这个社会,这个国家,人人都是好人,上善之人,那家庭还有问题吗?当然家家和乐,社会安定,天下太平,这是教育才能做得到,其他任何方法做不到。释迦牟尼佛有志于斯,所以他不做国王,他不做宰相,他不做统帅,他去做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工。怎么说义工?教学不收学费,有教无类,不收学费,我们今天讲这个老师是义务教学。
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的身分,认识这个人之伟大,他将他所学、所悟的统统说出来,而且还做样子给我们看,所谓是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。我们今天看这个,你看他所施设的教化,让他的学生来发问,学生来解答,提升,把学生提升上来。他也在旁边听,他听了不说话就是印证,就是说得没错;问得不错,说得不错,跟佛所说的没有两样。使我们一般大众对于佛的学生他们所修学的成就,果然如佛,我们对他就生起信心,会很认真向他学习。
我们了解这个事实,根就重要了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落实在《弟子规》;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,落实在《十善业道》。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第二个学习阶段,第二个阶段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可见得从前受三皈是有条件的,不像现在,现在什么人想受三皈就可以受;在从前受三皈,要具足孝亲尊师、十善业道,没有这个基础不可以受三皈。受三皈就是佛的正式的弟子,成为佛门弟子;成为佛门弟子,他所修学的就是戒律,就是威仪。威仪,我们今天讲的是礼仪,要守法,要守礼,这是戒学,真的是因戒得定。经是定学,你没有戒的基础,经没有法子契入,要有深厚戒学的基础,你才能契入经教,你才能开悟,一悟一切悟。
佛法里头确确实实,这里面所说的这些东西,决不是世间法所能够比拟的。随拈一法就圆满含摄一切法,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一法如是,法法如是。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现到,宇宙是一体,一切众生跟我息息相关,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才能够真正把它放下,化解了;勉强放很困难。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,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,随缘,这都是戒定的成就,开慧才有圆满的大用。
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大段经文,「说法甚深」,有无限的感慨,说与听都要很认真的学习。如何能够感动世人?那就是三业说法,身语意相应才能感动人。学佛第一个效果,你所看到的是身心健康,佛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学到什么?心平气和,中国古人也说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小小的风浪就受不了,显示功夫不到家。无论世法、佛法,学习的功夫就是禁得起考验,无论是顺境、是逆境都能够如如不动。我们能学这个功夫,自自然然你就能影响人。
第一个受影响的是你的家庭,然后是你的邻里乡党,大家看到:学佛真好!佛法要不要宣传?不需要。孔老夫子教学没有宣传过,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没有宣传,不但没有宣传,也没有招生,学生从哪儿来的?慕道而来的。听别人说这儿有个好老师,很有道德,他来亲近,这一亲近觉得很满意,就留下来做学生。不像现在办学,招生广告去招生,佛菩萨、圣人不敢这样做,他们很谦虚,觉得自己还是无德无能,不敢教人。凡是来学的,学生对老师很尊重,老师看学生是朋友,不敢把他看作学生,这是谦虚,这也是真正的德行,不敢为作人师,作人师不是容易事情!世尊当年在世,夫子当年在世,都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。称他为师,是后世人尊称他,确实他的三业可以做我们的榜样,可以做我们的模范,当之无愧,这才称之为师。
「说法化胜故」,化是教化,胜是殊胜,殊胜无比,虽然是言教,这里头有身教、有意教。意,慈悲为本,身、语,方便为门,一片慈悲,慈悲就是爱心,今天讲的爱心。慈悲,我们一般讲无条件的爱心,附带有条件的,不叫慈悲;我们世间人讲爱,爱是有条件。慈悲没有条件,不附带任何条件,我们现在讲大爱、真爱,永恒不变的爱;世间的爱变化无常,不是真的。我们看看社会的离婚率就知道,全世界每个地区,离婚率逐年都在向上提升,不是好事。结婚的时候相爱,离婚时候爱没有了,可见得这个爱不是真的,真的是永恒不变,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,都是假的。
所以我常讲,世间人讲的爱是虚情假意,他说我很爱你,你可别当真,不是真的;他说我很恨你,也不要当真,也不是真的,都是虚情假意。唯独在佛法里面有甚深根柢的依教奉行,真正修戒定慧三学的,那是可以靠得住的。所以,诸佛菩萨、世间圣贤人他们的爱心是永恒的,是不变的,无条件的奉献,教导当时,也教导后世。我们明白这个理念,然后学这一段的功课就会有收获。现在请看经文:
【尔时文殊师利菩萨。问德首菩萨言。佛子。如来所悟。唯是一法。云何乃说无量诸法。现无量剎。化无量众。演无量音。示无量身。知无量心。现无量神通。普能震动无量世界。示现无量殊胜庄严。显示无边种种境界。而法性中。此差别相。皆不可得。】
问得好!这是文殊菩萨问德首菩萨的,这个疑问其实文殊菩萨清楚,文殊菩萨比德首菩萨高多了,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。文殊是古佛再来,德首呢?德首也不例外,也是古佛再来示现的。像唱戏一样,舞台上的表演,演的角色不一样,实际上地位都相同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化身,哪有分别,哪有差别!做这场表演,是为我们这些九法界里面迷惑颠倒的众生,帮助我们觉悟,这是慈悲到极处。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我们读经文,清凉大师帮助佛菩萨来指导我们,引导我们契入境界,了解说听的真相。这里面分几个段落,第一段「初总标告,问德首者,显佛德故」,这就是经文里面的第一句。「菩萨问明品」第四段是德首菩萨,经文总共十段,都是文殊菩萨发问,回答的是十个不同的菩萨,这一位是德首。为什么称德首?说法甚深,显佛德故。佛德要不深,怎么能说得出来?显示佛德甚深,所以菩萨名号称之为佛德,到末后李长者还会有详细的介绍。第二段,从「佛子,如来所悟」以下,这是「正显问端」。正显问端里面又分三段,第一段「举法案定」,先把前提确定。所以他说,「佛证一味法界」,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,「共许」就是共同许可,我们今天讲承认、肯定,是我们都能够肯定的,都没有疑惑的。
『如来所悟,唯是一法』。「一法」是什么?一真法界,只有一是真的,二就迷了,一才真。怎样才能证得一真?一心。你看我们净宗修行的,你才知道它的殊胜,净宗修什么?修一心不乱,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,直截了当,没有丝毫拐弯抹角的委曲相,没有,直截了当。我们今天修净土的人,有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?实在讲,这个道理《弥陀经》上讲得多么明显。「一心不乱」、「心不颠倒」,《弥陀经》上这两句话非常重要!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最重要的是修一心。我们没有了解这个意思,我们的心念随着外头境界转,得不到一心;得不到一心很苦,得一心就自在,得一心的境界就跟惠能大师完全相同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十分钟再继续学习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