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0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

  

  

  诸位同学,我们接着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第四大段「说法甚深」,首先我们将长行经文念一遍:

  

  【尔时文殊师利菩萨。问德首菩萨言。佛子。如来所悟。唯是一法。云何乃说无量诸法。现无量剎。化无量众。演无量音。示无量身。知无量心。现无量神通。普能震动无量世界。示现无量殊胜庄严。显示无边种种境界。而法性中。此差别相。皆不可得。】

  

  这段是文殊菩萨向德首菩萨提出的疑问,实际上这些问题是我们的问题,而不是文殊菩萨的问题;我们虽然有这么多问题,纵然遇到菩萨也问不出来,所以问得出来必定是内行人。我们听听文殊菩萨所问的,第一句前面说过了,『如来所悟,唯是一法』,这句话很重要。所以我们净宗修学着重在一心不乱,这也是无比重要,修净宗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,净宗就很难成就。不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,修的是什么,你怎么会有成就?总要有人帮助我们,指点我们,让我们醒悟过来,我们修学的是要一心不乱,是要心不颠倒。这个纲领明白了,方向知道了,要向这个方向、向这个目标去迈进,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。

  

  一心有浅深次第不同,有理一心,有事一心,有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一心不乱,你刚刚得到的时候,得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到法喜,我们常讲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现在我们为什么得不到?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,把这个看得很重,所以功夫不能够成片;功夫不能成片,往生就没把握,就非常非常之难。怎样才能念到功夫成片?念佛堂的堂主常常给我们开示的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」,你真的能接受,就有可能得功夫成片。由此可知,功夫之所以不能成片是放不下,放不下执着,放不下分别。我们在讲席里面不知道讲了多少遍,放下执着就超越六道,放下分别就超越十法界,放下妄想就成无上佛果。你看讲得多容易、多简单!可是你要知道,这个里头有浅深次第,从哪里放起?从执着放起。

  

  人为什么放不下?对于自己这个身体,佛法讲臭皮囊,看得太重!饮食起居样样都要讲究,你怎么能放下?古大德距离我们太远,近代的大德,我往年在新加坡,新加坡的同修告诉我,弘一大师曾经在新加坡住过。他跟广洽法师非常友好,广洽法师住的薝葡院我去访问过,弘一大师当年到新加坡就住这个地方。这些老人告诉我,弘一法师很好侍候,为什么?他没有分别心。照顾他的人很周到,在饮食方面,菜味道咸了,问弘一法师:是不是太咸?弘一法师怎么说?很好,咸有咸的味道。做淡了,「淡有淡的味道」,没有一样不好。诸位要知道,弘一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,样样东西都非常讲究;出家之后,学了几年,没想到他的习气全都改掉了。随和,没有一样不好,没有分别,由此可知,他没有执着。

  

  人分别执着淡了,心就定了;心定,烦恼就少,智慧就增长。他住世不长,六十几岁就走了,这是什么原因?我们学佛之后明了,法缘。菩萨住世不是为自己,自己生死已经了了,念佛只要到功夫成片就行了,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。功夫成片每个人也不一样,它也有三辈九品,有上中下九品。上三品的,他可以自在往生,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想多住几年也没有妨碍,上三品的。这就是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叫易行道,易行的标准在此地,我们要晓得。

  

  功夫成片,烦恼有没有断?没断,一品都没断。为什么能成片?就是他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伏住,不起作用,念念与教诲相应。什么教诲?这是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读到,都很清楚了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菩提心是什么?慈悲心是,总的来说就是慈悲。所以佛门当中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方便是对别人开的,方便是慈悲的流露,慈悲为本,慈悲、方便就是大菩提心。一向专念,还不是一心,一向专念,一个方向,一个目标,求生净土。二六时中,念念是阿弥陀佛,念念是极乐世界,不想世间,也不想天上,想极乐世界。

  

  经为什么叫你念熟?你可以观想,所以多听经、多读经帮助你观想,想极乐世界,不要想天上人间,不要想九法界。为什么?佛在大乘教里头常说,一切法从心想生,这句话太重要了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想什么就现什么,想佛你就成佛,想菩萨你就成菩萨。我们想的是贪瞋痴,贪心是饿鬼,瞋恚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,天天想的都是贪瞋痴,这是造三恶道的业,将来到哪里去?念佛,念佛也到三恶道。为什么?你的心想,从心想生,你口念佛,你没有想佛。所以,要通三业。

  

  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,唐朝时候的善导,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中国人相信,日本、韩国人也相信,所以到日本,对于善导大师的崇敬超过我们中国太多了。日本有很多寺庙就用「善导」做寺庙的名称,善导寺,所以你看到善导寺,这一定是修净土的。善导大师的塑像在日本很普遍,画像就更多,这是我们到日本看到这些现象,我们不能不尊敬,不能不赞叹,中国人学佛的不如日本在这些地方。

  

  善导既然是弥陀化身再来,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说的,大师教我们念佛,教我们要发愿,愿为先导。发什么愿?要发四十八愿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四十八愿我们读了,读了要依照那个发愿,我们跟阿弥陀佛就同愿。阿弥陀佛的心是广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早日成佛,这个心落实在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落实在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念佛同学,你一生生活有一个目标,有一个方向,你不能够迷失了方向,你不能够误入歧途。

  

  所以佛教我们放下的,我们不能不放下。首先放下十恶业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我们有没有真的在做?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。为什么「净业三福」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?没有十善业,净业三福就是没有第一福,没有第一,第二、第三都没有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像盖三层楼一样,没有一层,哪有二层?哪有三层?所以《弟子规》跟《十善业道》是我们根本的根本,不但是修净宗,你念一念《十善业道经》就知道了,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《十善业道经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。他把它比喻作大地,《十善业道》像大地,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上生长的,都不能够离开大地。

  

  这种开示使我们就想到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「地」是心地,「藏」是宝藏,宝藏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是我们的性德,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,迷失了自性之后,这才把它失掉。现在诸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是别的,把迷远离,把性德找回来。所以佛很谦虚,佛说他没有法给别人,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这个话说得好,这个话就是此地讲的「唯是一法」,这一法就是一心,就是一法界;一心具足无量智慧,具足无量德能,具足无量相好。《华严经》上我们所看到的,就是一心的圆满具足,一真法界的大圆满,这是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,这个教诲叫真实教诲,我们都能够肯定,都能相信,都不怀疑。

  

  下面问题来了,『云何』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「为什么」;佛所悟的唯是一法,为什么说『无量诸法』?清凉大师的解释不多,但是说得很好。注解的文,第二「云何下,正设疑难」,设是假设,疑难是我们众生,如果别人问我们,我们答不出来。既然证悟是一,说法、现身很多,文殊菩萨在这个地方就说了十句,那么到底是多还是一?我们看起来是多,这多里面「偏取互妨,并立相违」。到今天最明显的,是佛教里面的宗派,在中国有十个宗,在日本有十三个宗,派就更多了。末法,宗派形成对立,彼此不能相容,甚至于本宗所属的宗派也有很多矛盾存在,稍稍留意你就能够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这个事情不能不搞清楚,不搞清楚你有疑问,疑障碍定慧,障碍你的信心,断疑生信。这是这一门课程,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一大段「说法甚深」,宗旨在此地。

  

  「就法,即体用相违」,这就是从佛法上来说;「约佛,是证教相违」,佛所教的这么多,他所证的是一法,所证跟所教的相违背。从法来讲,体是一,用为什么这么多?这是体用相违。所以文殊菩萨在这里说了十句,这十句里面,前面九句是别,后面那一句是总结,后头就是『显示无边种种境界』,这一句是总结。第三段是法性,「而法性下,释成前难」,这是解释法性当中,『此差别相,皆不可得』。「谓非唯佛悟于一,我观法界,亦不有多,能证所证,既并不殊,以何因缘而现多种,将无如来乖法界耶」。这是疑问,是不是如来说法也违背了法界的原理原则?是不是相违背?

  

  问的经文我想并不难懂,我在这里略说一说。第一句「说无量诸法」,大乘教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,四弘誓愿里头又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唯是一法,哪来这么多法?『现无量剎』,这在《华严经》上「华藏世界品」里面我们看到了。无量无边的剎海,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唯是一法,哪来那么多?『化无量众』,化是教化,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。

  

  『演无量音』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佛菩萨现身说法总是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众生才能接受。如果不顺众生,众生不会接受,我们现在人讲投其所好,顺其所欲,他就很容易接受了。所以佛度化众生、教化众生没有定法的,非常活泼。「音」是言说,还示现「身」,身是做给他看。做出迷惑颠倒的样子给他看,让他觉悟:我迷惑颠倒,我还不知道!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他看,他明白了,他远离迷惑,学习觉悟。所以佛的示现是方方面面都示现到,我们就在《华严经》里面都看到了。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」,有示现正面的,也有示现负面的,正面是善的,负面是恶的。胜热婆罗门示现愚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