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果這一生都沒有,真的依教奉行做到了,一生對任何一個人,就是傷害我的人,毀謗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都沒有一絲毫惡念,沒有瞋恚,當然更沒有報複,好!業障消了;業障消了,智慧增長。對人如是,對事、對物亦如是,這就是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,他跟我講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這就是最高的享受,每天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,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
能大師難得,那個時候他二十四歲,見五祖,他跟五祖說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難得!我們做到常生智慧大概要修習修叁十年,他二十四歲就做到了。我們很認真幹,天天幹,努力不懈的幹,要幹叁十年。我二十六歲,學佛叁十年,差不多將近六十歲,才能到這個地步。靠什麼?靠講經。講經是天天勸別人,天天勸自己,自己做不到,心裏感到愧疚,總是很認真努力在學習,天天改過,天天長智慧。你要不認真的幹,你這一生空過了,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。在佛的教科書裏面,《華嚴》是最圓滿的,只是分量太大,沒有關系,這是終身學習的,不是短時間的。
所以我們著重身語意叁業,這才提倡《弟子規》的學習。我們這個道場每天至少也要學習四個小時,《弟子規》學習完了之後,接著要學習《十善業道經》;《十善業道經》學習完了之後,再重新複習《弟子規》。這兩部經相互的輪流來學習,至少要學個叁年五載,我們的根有了。蔡禮旭第二次講的《弟子規》是四十個小時,這個光碟送到了澳洲,我正好這段時間在澳洲養身體,我在四十天帶領大衆聽了十遍,一遍一遍的聽,我聽了十遍。我要給大家做榜樣,我不帶頭,我不聽,叫你聽,你未必肯服氣。我也規規矩矩坐在那個地方,一天聽十個小時,四天聽一遍,差不多四十天,一個多月。
有同學問我,要聽多少遍才能有效?我告訴他,真正要想做好人,要想紮根,要認真學習,至少要聽叁百遍。你不認真學,怎麼會有成就?今天我們在全世界,對一切人我都介紹這個法門,紮根教育,因爲現在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都缺乏這個教育。大學裏面念到博士,知識豐富,有技術能力,但是不會做人。頭一個,家庭處不好,夫妻不和,父子不和,兄弟不和,我們想想,你所學的那個東西有什麼用處?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,教學的目標是「人人是善人」。真的是人人上善,家家和樂,都懂得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社會、國家互助合作,彼此禮讓,你說這個社會多和諧,這個社會多美好,這是教育成功。
所以,儒家所講的,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。建立一個國家,今天講建立一個政權,領導國家什麼最重要?教育。什麼教育?倫理道德的教育。你這個社會,這個國家,人人都是好人,上善之人,那家庭還有問題嗎?當然家家和樂,社會安定,天下太平,這是教育才能做得到,其他任何方法做不到。釋迦牟尼佛有志于斯,所以他不做國王,他不做宰相,他不做統帥,他去做一個社會教育的義工。怎麼說義工?教學不收學費,有教無類,不收學費,我們今天講這個老師是義務教學。
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的身分,認識這個人之偉大,他將他所學、所悟的統統說出來,而且還做樣子給我們看,所謂是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我們今天看這個,你看他所施設的教化,讓他的學生來發問,學生來解答,提升,把學生提升上來。他也在旁邊聽,他聽了不說話就是印證,就是說得沒錯;問得不錯,說得不錯,跟佛所說的沒有兩樣。使我們一般大衆對于佛的學生他們所修學的成就,果然如佛,我們對他就生起信心,會很認真向他學習。
我們了解這個事實,根就重要了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;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,落實在《十善業道》。有這個基礎才能夠進入第二個學習階段,第二個階段是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可見得從前受叁皈是有條件的,不像現在,現在什麼人想受叁皈就可以受;在從前受叁皈,要具足孝親尊師、十善業道,沒有這個基礎不可以受叁皈。受叁皈就是佛的正式的弟子,成爲佛門弟子;成爲佛門弟子,他所修學的就是戒律,就是威儀。威儀,我們今天講的是禮儀,要守法,要守禮,這是戒學,真的是因戒得定。經是定學,你沒有戒的基礎,經沒有法子契入,要有深厚戒學的基礎,你才能契入經教,你才能開悟,一悟一切悟。
佛法裏頭確確實實,這裏面所說的這些東西,決不是世間法所能夠比擬的。隨拈一法就圓滿含攝一切法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一法如是,法法如是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現到,宇宙是一體,一切衆生跟我息息相關,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夠真正把它放下,化解了;勉強放很困難。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,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隨緣,這都是戒定的成就,開慧才有圓滿的大用。
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大段經文,「說法甚深」,有無限的感慨,說與聽都要很認真的學習。如何能夠感動世人?那就是叁業說法,身語意相應才能感動人。學佛第一個效果,你所看到的是身心健康,佛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學到什麼?心平氣和,中國古人也說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小小的風浪就受不了,顯示功夫不到家。無論世法、佛法,學習的功夫就是禁得起考驗,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都能夠如如不動。我們能學這個功夫,自自然然你就能影響人。
第一個受影響的是你的家庭,然後是你的鄰裏鄉黨,大家看到:學佛真好!佛法要不要宣傳?不需要。孔老夫子教學沒有宣傳過,釋迦牟尼佛教學也沒有宣傳,不但沒有宣傳,也沒有招生,學生從哪兒來的?慕道而來的。聽別人說這兒有個好老師,很有道德,他來親近,這一親近覺得很滿意,就留下來做學生。不像現在辦學,招生廣告去招生,佛菩薩、聖人不敢這樣做,他們很謙虛,覺得自己還是無德無能,不敢教人。凡是來學的,學生對老師很尊重,老師看學生是朋友,不敢把他看作學生,這是謙虛,這也是真正的德行,不敢爲作人師,作人師不是容易事情!世尊當年在世,夫子當年在世,都不敢以老師身分自居。稱他爲師,是後世人尊稱他,確實他的叁業可以做我們的榜樣,可以做我們的模範,當之無愧,這才稱之爲師。
「說法化勝故」,化是教化,勝是殊勝,殊勝無比,雖然是言教,這裏頭有身教、有意教。意,慈悲爲本,身、語,方便爲門,一片慈悲,慈悲就是愛心,今天講的愛心。慈悲,我們一般講無條件的愛心,附帶有條件的,不叫慈悲;我們世間人講愛,愛是有條件。慈悲沒有條件,不附帶任何條件,我們現在講大愛、真愛,永恒不變的愛;世間的愛變化無常,不是真的。我們看看社會的離婚率就知道,全世界每個地區,離婚率逐年都在向上提升,不是好事。結婚的時候相愛,離婚時候愛沒有了,可見得這個愛不是真的,真的是永恒不變,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,都是假的。
所以我常講,世間人講的愛是虛情假意,他說我很愛你,你可別當真,不是真的;他說我很恨你,也不要當真,也不是真的,都是虛情假意。唯獨在佛法裏面有甚深根柢的依教奉行,真正修戒定慧叁學的,那是可以靠得住的。所以,諸佛菩薩、世間聖賢人他們的愛心是永恒的,是不變的,無條件的奉獻,教導當時,也教導後世。我們明白這個理念,然後學這一段的功課就會有收獲。現在請看經文:
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。問德首菩薩言。佛子。如來所悟。唯是一法。雲何乃說無量諸法。現無量剎。化無量衆。演無量音。示無量身。知無量心。現無量神通。普能震動無量世界。示現無量殊勝莊嚴。顯示無邊種種境界。而法性中。此差別相。皆不可得。】
問得好!這是文殊菩薩問德首菩薩的,這個疑問其實文殊菩薩清楚,文殊菩薩比德首菩薩高多了,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。文殊是古佛再來,德首呢?德首也不例外,也是古佛再來示現的。像唱戲一樣,舞臺上的表演,演的角色不一樣,實際上地位都相同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化身,哪有分別,哪有差別!做這場表演,是爲我們這些九法界裏面迷惑顛倒的衆生,幫助我們覺悟,這是慈悲到極處。
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,我們讀經文,清涼大師幫助佛菩薩來指導我們,引導我們契入境界,了解說聽的真相。這裏面分幾個段落,第一段「初總標告,問德首者,顯佛德故」,這就是經文裏面的第一句。「菩薩問明品」第四段是德首菩薩,經文總共十段,都是文殊菩薩發問,回答的是十個不同的菩薩,這一位是德首。爲什麼稱德首?說法甚深,顯佛德故。佛德要不深,怎麼能說得出來?顯示佛德甚深,所以菩薩名號稱之爲佛德,到末後李長者還會有詳細的介紹。第二段,從「佛子,如來所悟」以下,這是「正顯問端」。正顯問端裏面又分叁段,第一段「舉法案定」,先把前提確定。所以他說,「佛證一味法界」,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,「共許」就是共同許可,我們今天講承認、肯定,是我們都能夠肯定的,都沒有疑惑的。
『如來所悟,唯是一法』。「一法」是什麼?一真法界,只有一是真的,二就迷了,一才真。怎樣才能證得一真?一心。你看我們淨宗修行的,你才知道它的殊勝,淨宗修什麼?修一心不亂,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,直截了當,沒有絲毫拐彎抹角的委曲相,沒有,直截了當。我們今天修淨土的人,有幾個人知道這個道理?實在講,這個道理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多麼明顯。「一心不亂」、「心不顛倒」,《彌陀經》上這兩句話非常重要!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最重要的是修一心。我們沒有了解這個意思,我們的心念隨著外頭境界轉,得不到一心;得不到一心很苦,得一心就自在,得一心的境界就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十分鍾再繼續學習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