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八0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第四大段「说法甚深」。
这一段也可以名为「应现甚深」。清凉大师在《疏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问及答中,通三业故」,发问的都是文殊菩萨,他老人家代表我们发问,而十首菩萨代表毗卢遮那如来为我们解答。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遮那如来的学生,老师不解答,让学生来问,让学生来答,当然这一定得到老师的肯定,一方面也是老师看看这些学生是不是真的有成就了。所以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,我们从这个地方,不但要体会,还要学习。现在在全世界,不仅是佛教,其他宗教也不例外,后继的人才愈来愈少,这是使我们非常感到忧虑的一桩事情。我们希望每个宗教都能够兴盛,都能够认真的来教化众生,在《华严经》上,我们确实学到许多的知识与方法,这一段就是很好的教诲。
问与答通三业,三业就是身语意三业,显示说法的殊胜,这个意思很深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为什么诸佛菩萨讲经说法,能令当时听众有开悟的、有见性的、有证果的?这个课上得有意义、有价值。为什么现代讲经说法,这种效果没有了,原因在哪里?就在这一句「通三业」。我们今天只有语业,身语意三业只有语业,这怎么说法?经上讲的理论、方法我们没有做到,没有真正体悟,这就是缺乏意业;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,就没有身业;所以只有言语,教学之衰衰在这个地方。
所以我们常常想到,这次我到中国去旅行,很难得有个机会他们给我安排去参观孔庙、孔林、孔府,这是孔老夫子,我第一次去看,我的感受很深。夫子教学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,这两位都是大教育家,很遗憾的是佛陀教育今天沦落为宗教,宗教这就受很多人歧视,不知道这是佛陀的教育。佛陀当年在世跟夫子没有两样,夫子周游列国,回来之后年岁也大了,许多诸侯听了他的言论、言行都非常敬佩,可是没有一个人用他。这时回到鲁国自己家乡开始教学,他教学只有五年;回到家乡他老人家六十八岁了,孔夫子七十三岁过世的,所以他的教学只有五年。
五年的教学,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就没有人能跟他相比,我想这是孔夫子作梦也没想到的。当年确实,如果是有诸侯请他去作宰相,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,充其量就像管仲、周公一样,像诸葛亮一样,只有这种地位,绝对不会被后人尊称为「万世师表」,这真是他没想到的。他教学的成功,他有三千学生,五年当中有三千学生,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。这了不起!在中国历史上,可以说二千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跟孔子相比。教学的人很多,成就的学生有多少?七十二个,了不起!成为杰出的人才。
回过头来,我们再看看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有资格作国王,他不要,他舍弃了。三十岁开始从事于社会教育工作,跟孔老夫子一样,有教无类,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育。他的学生来自十方,不分国籍,不分种族,不分信仰,富贵贫贱,男女老少,只要你肯跟他学他都教,都一样认真热心的来教导,这就是所谓多元文化社会教育。释迦牟尼佛在所有教育家里面,我们知道是最伟大的,伟大在哪里?教学的时间长;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,三十岁开始,所以讲「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」;孔子只有五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。成就的人,夫子有七十二个人,我们展开经本常常看到的,释迦牟尼佛这些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是证果的,像现在念书,拿到学位的。跟他学的人数量就太多了,那就没办法记载,说有成就的,证得阿罗汉果,证得菩萨果位,超凡入圣。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尊敬,值得我们学习。
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,耶稣基督当年在世教学三年,他是被人害死的;穆罕默德,伊斯兰教的,他当年教学二十七年。诸位细心去观察,今天我们所讲宗教创始人,无非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,热心于社会教育工作,忠于这个事业,所以他有成就。我们今天学佛一定要搞清楚学的是什么,怎么个学法,经典是教科书,佛这些话在大乘教里面处处可以看到,通三业故。我们今天为什么比不上世尊,比不上菩萨,比不上罗汉,乃至于跟过去祖师大德相比都不如,原因在哪里?没有在三业上认真的下手。所以这几年我们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基础教育,为什么?通三业!说到一定要做到,做不到那是假的,你不会有成就。
所以儒家的根,孔子的成就是因为他都做到了,然后再说、再教人,人家不能不服,不能不感动,不能不认真学习。孔子是圣人,他们也学得很像圣人,不敢称圣人,则称为贤人。老师是圣,弟子是贤人,老师是佛,弟子是菩萨、是罗汉。先做到,然后再说,这是圣人;说到之后一定会做到,这是贤人,是菩萨、是罗汉;说到做不到,那是骗人,那不是真的,他怎么会有成就?
所以我们就想到,我们是净宗,净宗学习最高的指导纲领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的「净业三福」。三条总共只有十一句,一句四个字,四十四个字,是我们修学的指导纲领。第一句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我们做到没有?如果没有做到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这些年来我这样重视《弟子规》的学习,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法?《弟子规》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的落实。孝养父母,怎么个孝养法?奉事师长,怎样奉事法?《弟子规》就是!学《弟子规》,这两句你就做到了。这两句是根本的根本,这两句做不到,换句话说,你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,你怎么能学佛?你说重要不重要?这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。
后面两句,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你看讲得这么清楚,十善业是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所以,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根本,孔孟的根,孔子、孟子真做到了。《十善业道》是大乘佛法的根,实在讲,无论是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都是以《十善业道》为根。我讲过一遍,同学们告诉我,一共八十个小时,现在做成八十片光碟。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《十善业道》学起,从《弟子规》学起;《弟子规》先学,没有《弟子规》你就没有资格学《十善业道》。《十善业道》好比佛教小学一年级的课本,《弟子规》呢?《弟子规》是幼稚园的课本,是家庭教学的课本。
实在《弟子规》不是学校教的,你要了解中国古圣先贤教学的理念,这个传统教育的特色是家庭教育。诸位也许听过胎教,胎教是怎么传出来的?周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,眼不看恶色,就是不善的事情她不看,耳不听恶言,身没有恶行。为什么?影响胎儿,所以都是有典故的。小孩出生下来,虽然他不会说话,他不会走路,他眼睛睁开了,他会看,他会听,他已经在学习。什么人教他?家里面的父母,他的哥哥,他的姊姊,家亲眷属。从前是大家庭,不是小家庭,每个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守礼,为什么?影响他,这种教育就是《弟子规》,古人称为家教、家训,是从小孩睁开眼睛那天就开始,根深蒂固,古人所谓的「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」。他这样到六、七岁,七岁的时候上学了,他就很懂事,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,不容易受外面不善的境界影响,家教!
《弟子规》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。中国家教,我们从留下来的这些典籍找一找,有两、三百家,虽然方式不太相同,原理原则一定相同。所以,《弟子规》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,编得非常好。而且它还用夫子《论语》里面一句话做为纲领,就是「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则以学文」,夫子这几句话就是家庭教育的总纲领,总的指导原则。《弟子规》就用这个纲领,所以全文分为七段:孝、弟、谨、信、泛爱众、亲仁、余力学文。编辑的方法非常适合于童蒙,全文一千零八十个字,总共三百六十句,每一句三个字,很好念。
我们今天要学着做人,要想将来不堕恶道,要想念佛真正能往生,你要不学会《弟子规》,我就老实告诉你,你一天念二十万声佛,一天念十部《无量寿经》,都不能往生。你要问我为什么?因为经上讲得很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皆是「诸上善人,俱会一处」,你虽然诵经、拜佛,你的心行不善,你怎么能往生?如果心行不善,只念佛、诵经就能往生,那净业三福就不要这一条了,要这条干什么!诵经、念佛在净业三福的第三条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头一条就要做善人,学《弟子规》是做善人,学《十善业道》是做善人。第二条才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正是佛在戒经里面所讲的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法从哪里学?从持戒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所以净业三福第二条是持戒。第三条才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里头就包括诵经、念佛。所以诵经、念佛是净业三福的第三条,你有第三条,前头两条没有,好象盖房子一样,我只要盖第三层,下面两层我不要。我们还要这样搞下去,搞一辈子,往生没有把握。
这么多年,我们看念佛的人多,从前李老师常讲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老实在念佛堂念佛的人,真正能往生的,只有两、三个。李老师算是很了不起的人,在台中建立莲社,领导大家修净土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莲社的莲友,我跟他的时候,那个时候有二十万人,我走了以后,最后那么多年我估计应当有五十万人,一万人有两、三个,五十万人有二、三百。真的,台中莲社念佛往生的差不多有三、四百人,这个了不起。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成就?心行不善。
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,我们起心动念善不善?我常讲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对人(对任何人)、对事、对物,有没有恶念?有没有恶言?批评别人,毁谤别人,这是恶言;有没有邪行?违背礼法、违背戒律的行为。如果都有,这是罪,这是过失,一定要忏悔。如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