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七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《華嚴》,《般若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寶積》這都是大乘經,有沒有用處?講了這麼多年,也是能說不能行,無濟于事。

  

  湯恩比說的話沒錯,要找儒、佛修行入門的根,根在哪裏?儒家的根就是家教,你看古聖先賢的家教,在中國隨便找一找也可以找到幾百家!你看每一家他們的祖先怎樣教導他的後裔,而《弟子規》就是中國家教的集大成。它用孔子一句話作綱領,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衆,而親仁,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」。用夫子這一句做爲綱領,落實了。把中國過去古聖先賢他們的家教系在這個綱領上,編成一個小冊子,一句叁個字,總共叁百六十句,一千零八十個字。

  

  孔孟學說的根本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四書五經、《十叁經》是它的枝葉花果,枝葉花果有沒有離開根?沒有。像一棵植物一樣,這個樹再大,枝葉花果再繁茂,離不開根。如果根沒有了,根沒有它就死了,它還能活得成嗎?我們去采它的枝葉,采它的花果來欣賞,只能得一時的小利。花供在花瓶裏面,能夠欣賞幾天?幾天就枯了;果實很好看,你放在那裏,沒幾天它爛了,死的,不是活的。所以我們向世界上介紹,介紹孔孟學說的根本,《弟子規》,要把理事學習的方法、效果要講給人聽,他都聽清楚、聽明白了,他才能依教奉行。

  

  大乘佛法的根本,落實在《十善業》,一切經教法門是它的枝葉,《般若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這些是它的花果,我們要認清楚。你去讀一讀《十善業道經》,佛講得很清楚,一切人天善法、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無上菩提都以十善爲根本,沒有十善什麼都沒有了,從人天到無上菩提都沒有了;沒有《弟子規》,孔孟就沒有了。

  

  儒、佛是全人類共有的智慧財産,共有的智慧寶藏,能夠化解一切沖突,能離一切苦,能得一切樂。所以,我們這幾年特別提倡《弟子規》,我們辦了很多講座。很難得現在有些年輕的老師,他們都參與這個行列,我們深深感覺到,這些年輕老師裏頭必定有再來人。我們從這個教育,這一年多來我們的教學(這在實驗當中)看出人間一線光明。

  

  教育的方式我們要清楚,你才真正能夠承受聖賢教誨,光大聖賢教誨。那你就要認識中國聖哲傳統教育的特質是家庭教育,這是現在舉世都疏忽了。教育在家庭,父母尊長履行道德,他們以身作則,把倫理道德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做到了,在表演。教嬰孩,生下來還不會說話,還不會走路,他就已經在模仿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。所以到六、七歲,他很懂事,他就已經具備了倫理道德的樣子,那個根他就紮下去了。學校教育,老師是學生的榜樣,同學們互相學習,互相觀摩,所以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。以後服務于社會,社會是個大學校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都是教材,都是老師,就像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」一樣,廣學多聞,成就無量的才藝,爲一切衆生服務。大乘教育達到究竟圓滿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我們以中國傳統的教育,刻不容緩,我們要把它介紹給全世界、給全人類。告訴他這是人類共同的智慧財産,我們都應該要學習,不要分彼此,這首偈就是教我們不要分彼此。

  

  我們把注解念下去,「從機出聲,尤更非實,喻報因業起,安有受人」。這個要有智慧觀察你才能見到,真正了解,透徹明白了,無有造作者,也無有受者。末後這句話說得好,「夫無我者,因對我無,既無有我,何有非我,著無我者,亦是倒故」,你要執著有個無我,你還是有我,你還不是真正的無我。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菩薩的標准,這個標准並不是很高,法身菩薩的標准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這是法身菩薩。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即一切法是什麼意思?就是法身。我們聽得很熟,佛說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那我們現在芸芸衆生是未來諸佛,這句話全部都包括盡了,未來諸佛,共同一法身。你就證得法身,你就見到法性,所謂明心見性,你四相不執著了,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離四相!你執著這四相,分別這四相,你是凡夫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

  

  更進一步,不但相沒有了,念頭都沒有了,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衆生見,無壽者見」,見是見解,就是我們今天講念頭,不但不著相,念頭都沒有。這是諸佛如來,這是法身菩薩,這時候自己的身心跟宇宙跟法身跟法性完全融成一體。在大乘教裏面講,這是證得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以上,我們現在講的十信位,現在講的是第叁段「業果甚深」,第叁段就是十信裏頭的第叁信。沒有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到初住了,十信菩薩沒離開十法界,初住是超越十法界。

  

  我們在這邊一定要懂得,所有一切相,這個現相應該怎麼對待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面對著一切境界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順境起貪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把貪愛拔掉;逆境裏面會生瞋恚,一想想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瞋恚心也拔掉,這真做功夫。時時刻刻要能提得起來,不要忘掉,不能隨著煩惱增長,見到順境生歡喜心,一昧歡喜,你隨著煩惱增長了;逆境你要起瞋恚心,瞋恚不斷,常常念著,錯了!要曉得無我無我所,無我也無人,那是真的,所有現象是假的,幻相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太好了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講得太好了!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偈頌第六首:

  

  【亦如衆鳥類,從殼而得出,音聲各不同,業性亦如是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裏面告訴我們,這首偈「出殼音別,喻性一相殊者,如鳥在殼,含聲未吐,喻業同一性,出殼聲別,猶感報無差」,我們先看到這邊。蛋殼,鳥都是卵生的,所以胎都在蛋殼裏面,沒有出蛋殼就沒有差別,無論哪一種鳥都沒有差別;可是它破蛋殼出生之後,叫的音聲就不一樣了。各種鳥類的聲音,實在講跟人差不多,雖然沒有出蛋殼,它有沒有受它母親的熏習?肯定的,受母親的熏習。因爲它在蛋殼裏頭已經長成,它的小嘴把蛋殼啄破它就出來了,所以它一出來它就會叫,它就會走路,這種常識我們每個人都有,也都看得很清楚。

  

  從這首偈,性一相殊,就是在蛋殼裏面性是一,出生之後就不一樣。鳥類也是種類差別繁多,全世界的鳥類至少也有千萬種,不同的品種這就是相不一樣,殊是差別,不一樣。比喻裏頭特別是用音聲,比喻『業性亦如是』,業性沒有差別,能現種種不同的現相,相雖然是千差萬別,性是一個,性裏頭決定沒有差別。在佛法裏面講一切有情衆生,這都是屬于有情,有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物,有情衆生。一切有情衆生皆有佛性,佛性就是覺性,我們一般人講靈性,皆有佛性。佛性雖然是相同,可是你迷失了佛性,迷而不覺,迷的時候佛性不起作用,迷了不起作用,什麼人起作用?取而代之的是業習種子,也就是煩惱習氣,藏在阿賴耶識裏頭的煩惱習氣它起作用。

  

  煩惱習氣前面講過,總的不外乎叁大類,善、惡、無記,善的習氣種子無量無邊,惡的習氣種子也是無量無邊,非善非惡叫無記性的亦複如是。這裏面就講到因果報應、因果循環,善的習氣種子起現行,叁善道;惡的習氣種子起現行,叁惡道。善惡的業因我們要清楚,與我們的關系太大了。成佛的業因,這是講什麼?十法界裏面的佛,在十法界地位最高的,平等心。清淨平等覺是佛性,我們有沒有?人人都有,只是這個東西被你的煩惱習氣障礙住了。你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人事物,這個喜歡,那個討厭,你的平等心馬上就失掉;如果你見到順境不生歡喜心,逆境不生瞋恚心,你很快就成佛了。

  

  佛心平等,那你也容易開悟,容易覺悟,你要是接觸佛法一聽就懂。你要問爲什麼?因爲你的心跟佛心相應。諸佛如來所示現的、所說的這一切法,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;換句話說,都是從清淨平等覺裏面流出來。你現在也在修清淨平等覺,那你跟佛的佛性就非常相應,自自然然你一聽就懂,一接觸就明白,就這麼個道理。如果我們迷失自性愈深,我們距離佛就愈遠,我們的煩惱習氣愈是當家作主,這就是造輪回業。輪回的業性也是不可得,所以經上用這麼多比喻來說明,前面給我們說明「無我無非我」,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,無我所」是一個意思,這是說真相。

  

  但是世間人迷了,迷了怎麼樣?迷了執著有個我,執著這是我所有的,我所控製的,我所擁有的;不知道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這才叫事實真相。你有這個妄想,這全是虛妄、妄想,有這些妄想你就很累!不可得,以爲你得到了,不能控製,以爲你控製住了。所以佛菩薩在經裏面常講,顛倒錯亂,可憐憫者!說誰?還不就說我們現前這個狀況,真實的我們一無所知,虛妄的以爲它真有,在這裏頭迷惑顛倒,造業受報,可憐憫者!你要覺悟的時候,全沒有!惑業苦都不可得,苦就是講果報。永嘉大師「證道歌」裏頭說得好,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就像作夢一樣,佛在經上用夢的比喻說得很多,「如夢幻泡影」,哪是真的?

  

  佛在《金剛經》裏頭教我們常作如是觀,常常要這樣觀想,爲什麼?你對于這一切虛幻的執著你就會逐漸放下。分別執著淡了、輕了,你的智慧就增長,迷惑淡一分,智慧就長一分,迷惑淡兩分,智慧就長兩分。如果你對于這些虛妄、虛幻嚴重的執著,那你只生煩惱,不生智慧,讀經聽教不懂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同修們大家在一起,天天在讀經,天天在聽教,幾個人醒過來了?醒悟過來的人樣子就變了,爲什麼?相隨心轉!不但相變了,體質也變了,境隨心轉,應當學。佛菩薩苦口婆心,念念都是幫助我們覺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