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方慢慢去體會整個現前宇宙的現象,這叫真相,諸法實相。

  

  大乘教裏頭說得好,佛常常講相續,相續是隨順世間講的,實際上不相續;大乘教裏面告訴我們,真相是遷流,不是相續。那麼像現在科學家在那裏想象,宇宙有個原點,原點很小,說一根頭發的直徑可以排列一百萬億億億個宇宙原點。那個原點就像什麼?我用電影比喻,就像電影放映機裏面的底片,一個原點是一張底片。鏡頭打開,這一個原點立刻就展開,展開是什麼?是宇宙。但是一展開,立刻就消失,第二個原點又起來了。第一跟第二個原點它既然不是相續,爲什麼現的相那麼相同?現的相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你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

  心是真心,真心離念,沒有念頭,所以它不是相續相,但是那個相確實是相同的;相同,它不是相續相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真的就像電影銀幕上顯的色相一樣的,每一張你看那個底片(就是幻燈片)它都是獨立的,而且張張還沒有相同的。爲什麼?因爲你的念頭不一樣,前念跟後念不一樣,但是前念跟後念有相似。所以佛也曾經隨順我們凡夫的知見,說它做相續相,這我們好懂,相續相,總而言之,都離不開因果。所以你念的是善,所有境界都善;你念惡,所有境界都惡,這個道理要懂,這個道理對于化解現在世界的沖突、災難非常有效,證明佛在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

  我們今天的心想不善,違背了善法,善法是性德,自性本善,在中國《叁字經》頭一句就告訴你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;用佛法講,「一切有情衆生,皆有佛性;一切無情衆生,皆有法性」,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。那麼「性本善」就是說一切衆生的心是善的,一切萬物的心也是善的,這是真的;不善,不善真性裏頭沒有。我們讀《華嚴》的時候,《華嚴》講多少次,我們自性有沒有染汙?沒有,自性要有染汙,就不能叫真性,真是決定不會受染汙的。誰染汙?末那,第七識是染汙意,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,是自己染汙自己,自己破壞自己,這叫不自愛。

  

  我講這個「愛」的時候,我今年元旦我寫了一篇短文,囑咐大家用一個「愛」字,做個很簡單的解釋。我說諸佛如來之所修所證就是「自愛」,諸佛菩薩教化一切衆生就是「愛他」,能自愛才知道愛他,不自愛怎麼會愛他!隨順性德就是自愛,隨順你的本善,你沒有惡。惡是什麼?惡是染汙,惡是習性,你在這個不善的環境裏被汙染了;被汙染不是你的真性,是你的妄識,這個東西被汙染。但是汙染之後你就會造業,業有善、惡,善業,叁善道;惡業,叁惡道。六道衆生的染汙嚴重!現在我們看看這個社會,你看這種染汙,善少惡多,這樣下去之後,大概將來善都沒有了,全是不善的染汙,那還得了,這個世界就像末日。

  

  衆生跟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隨著有情衆生的心念在轉變,這就叫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這樁事情日本江本勝博士做這個試驗給我們證明,確實從心想生。我聽說也有不少人看了水試驗之後,他們就用其他東西做試驗,用花草做試驗,用水果做試驗,甚至于用飲食,米飯、饅頭來做試驗。一鍋蒸出來的兩個饅頭,一個饅頭對它用善意,另外一個饅頭對它用惡意,過了幾天之後,這個善意對它的,這個饅頭慢慢的發酵,聞的味道很好聞;惡意對它的,那個饅頭已經敗壞了,氣味很臭。這就試驗出來,饅頭它懂得人的意思,它有見聞覺知,跟水試驗一樣,它會看,它會聽,它懂得人的意思。

  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,對人也不例外,這個人不善,我天天用善意來對他,慢慢的這個善意跟他的不善就緩和;如果我這個善意力量強,他不善的力量薄,他慢慢就變成善人。諸佛如來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轉惡爲善,轉迷爲悟,爲什麼能轉得過來,這個道理你懂得了嗎?就是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所以佛教化衆生是永恒的,成佛之後並不是什麼事都沒有,可以去休息了,沒有;成佛之後事情就更多,雖然更多他不勞累。爲什麼不勞累?因爲他無我。我們爲什麼做事情會勞累?有「我」,總是執著有個我,「我」沒有放下,所以你就會勞累。

  

  「我」要沒有了,那就跟諸佛如來一樣,在這個世間遊戲神通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爲一切衆生演說,那個表演是決定沒有中斷的;說,人家來問就給他說,不問不說。但是也有少數例外,不問也說,那是什麼?觀察他的緣成熟了,雖然他不會問,也說;但是多數不問,他緣沒有成熟,沒有成熟等待機緣成熟,只示現,不說。這在大乘教,特別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說得多,幾乎八十卷《華嚴》卷卷都有,豐富的演出,我們要能夠體會到。

  

  從《華嚴經》,這就好象是個劇本的說明,真正的《華嚴經》在哪裏?真正《華嚴經》就是我們現實的世間,在佛法裏稱爲法界,現實的法界,那是真正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我們哪個人離開「大方廣」?哪個人離開「佛華嚴」?一個人也沒離開,這裏頭就是覺、迷不一樣。所以在《華嚴》裏面,顯示出很不好的色相,這個很不好的是什麼?六道叁途;四聖法界已經就是變了質,但是變得不多,跟一真法界還相似;六道就變得太多,叁途簡直就不象話,但是都沒有離開自性,還是一個如實空體。從鏡子做比喻,這個叫空鏡,雖然什麼都沒有,它能現,能現就是第二個鏡的意思,「二不空鏡,謂體不無,能現萬像故」。所以這個空,不是空無,不是說空什麼都沒有,你要這樣解釋就錯了。

  

  佛法這個空的意思很不好懂,它有,它存在,它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但是什麼?它不是物質,不但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。我們今天講心、講物,你看世間哲學裏面又講唯物,又講唯心;佛法裏面空的意思,不是唯心,也不是唯物,但是你要曉得,心跟物都從它這裏變現出來的,能現!能現是空,它所現的,就是精神跟物質都從這裏生起。在阿賴耶的四分裏面,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,相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,精神跟物質。精神,或者現在科學裏面講的能量,這個也說得很好,見分是一種能量,物質是能量變現的。所以現在科學家知道,能跟質可以互相轉變的,但是他還是差一層,他現在講的能量是物質的能量,精神的能量還沒有發現。

  

  如果真正懂得,心跟物是同源,法相裏面講四分裏面的自證分,自證分是體,自證分不是色,也不是心,但是心跟物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。自證分是自己的本性,佛法講真心,真心裏面變出來的那個心,那個心是妄心,那不是真心;妄心才現幻色,所以色跟心都不是真的。這個道理只有佛講得清楚,佛講得明白。

  

  所以「體不無」,就是空不能當作無講。可是有時候在經上也稱無,那個無就是空的意思,我們必須要看上下文,不可以斷章取義,看上下文就懂得了。譬如惠能大師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他那個「無一物」就是空的意思,這個我們要懂得,看怎麼個講法,所以「能現萬像故」。那我們要問,自證分,哲學家講的本體,我們佛法講的空,空在哪裏?空就在色裏頭,空就在我們現在這個心裏頭,我們現在起心動念,能夠思惟、能夠想象的我們稱之爲心,心之體就是法性,就是空。色是指所有一切物質,物質之體也是空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才說「一切法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

  

  我們這個身體,這是最明顯的精神跟物質和合現的相,那你知不知道事實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精神跟物質的身體都不可得,怎麼不可得?你要懂得剎那生滅,你就知道不可得。我們講粗一點,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是兩個我,不是一個我。我們想想昨天的事好象在面前,那是因果的關系,那是因果的轉變、相續、循環,從這個地方講因果。再講得近一點,前一個小時跟後一個小時不是一個我;再講得貼近,前一分鍾跟後一分鍾的我不是一個;佛在經上講,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個我。這誰懂得?你在這個上面真正能夠覺悟到、覺察到的時候,你才知道什麼叫不可得。

  

  我的心不可得,我的身也不可得,這個心不可得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叁心不可得」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叁心不可得,那是講見分。見分不可得,相分哪裏會有?相分是從見分裏頭變現出來的。雖然體是自證分,但是一切法從心想生,見分就是心想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見分變的,一真法界裏頭沒有,十法界都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現的,不可得!不可得,你裏頭要求得,你就很辛苦了!那個苦是你自找的,不是別人給你,諺語所謂是自作自受。這個世間有苦樂,苦樂都是自作自受,你能夠作樂不作苦,算你是聰明的。怎樣我作樂不作苦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,這就是樂;與性德相違背,那就是苦。

  

  性德是什麼?我們講個很具體的,性德就是十善業;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倫理道理,隨順倫理道德,樂在其中,違背倫理道德你就苦了,你就造作惡業,你要受惡報。倫理道德是性德,在佛法裏頭最基本的十善業,十善、叁皈、五戒、十戒,性德!你不照這個去做你違背性德,違背性德你哪裏有樂?爲什麼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都強調持戒?儒家講守禮,儒家的禮就是戒,就是佛家的戒,禮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;戒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。所以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沒有了,儒佛的根都爛掉了。現在這個世間還有儒、佛的形像,像一棵大樹一樣,根已經爛掉了,但是怎麼樣?還沒倒下去。根爛掉了,我們就知道隨時會倒掉,它已經是死了,它不是活的,它不會發新枝,不會長新葉,存活不會長久,這是一定道理。

  

  我們很幸運,發現這個問題,發現怎麼樣?趕快救根,從哪裏救起?從自己救起。根本不治,其他的什麼都不要談,爲什麼?全部落空。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世法裏面沒有根,你所造作的都是罪業。你所造作的善未必是真善,你看《了凡四訓》,善有真假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