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《楞嚴經》裏面說的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它不是講轉境,它是講轉物,我們講轉境是一個意思。你能轉境界,那你就是諸佛如來,就是法身菩薩,你不會受環境影響;不受環境影響,你可以影響環境。影響環境就是能轉物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以真誠的善心、善念,能夠把我們周邊環境裏面這些人事物都能夠感動,都能夠回心向善。感動不了是我們自己能力不夠,我們自己修行功夫淺深、能力大小不夠,繼續不斷的努力,加功用行。這佛經上我們也常常念到轉惡爲善,先從自己內心,從自己的行爲轉惡爲善。轉到一定的功力就能感動別人,別人(那個善根厚的人)他跟你一接觸就受你感動,那就是我們今天講影響力,你就影響他,他就被你轉了。

  

  人會被你轉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也會被你轉,一個道理。轉迷爲悟,轉染爲淨,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孟夫子說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非常有道理。如果迷在這個境界裏頭,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全是一個幻相,包括自身,身是幻相,自己的心也是幻相,就是起心動念決定不是真實。真實心中這個東西統統都沒有!能大師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那是真的,真實心中本來無一物;這森羅萬象不是真心是妄心。真,實在講不妨礙妄相,妄也不妨礙真,真妄常常不相離,你只要不執著妄,你就得真的受用,你要是執著在妄相裏面,這個真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了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

  智通學《楞伽》,《楞伽經》裏頭有幾句話,這小注裏頭也引用「楞伽雲,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洪波鼓冥壑,無有斷絕時」。藏識就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是自性,爲什麼把它稱作識?它裏頭有帶著虛妄,我們講真妄和合,它的體是真的,可是現在裏頭它帶著一分虛妄,我們就稱它識。這個虛妄是什麼東西?法相宗裏面講無始劫以來落謝的種子。這落謝種子大家不太好懂,我們換句話說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定落印象,這個印象就是種子。印象藏在哪裏?阿賴耶識裏頭。

  

  印象不是物質,阿賴耶識也不是物質,所以再多的種子它也不妨礙。如果是有形相,那要多大!佛在經上也常常說,如果是我們造作的業,不管是善業、惡業,如果種子有形相,佛說盡虛空都容納不下。好在這東西它不是物質,它沒有體積,可是它真存在。怎麼曉得它真存在?譬如我們昨天做的事情,前天做的事情很近,或者這一、二年做的事情,你還沒有忘掉,你今天一想,好象這個事相馬上就浮起來了;你想一個人,這個人好象清清楚楚在我們腦海之中。不想它的時候就沒有了,一想它真有。韓館長過去跟我們生活很長的一段時期,她往生八年了,我們一想她的時候,她的相真的就現前了。

  

  那我們要問這個印象到底在哪裏?我不想的時候它在什麼地方?爲什麼一想它就起現行?所以說這種子如果印象深很容易起現行,印象薄弱就比較難,但是難它還是在,再輕微的印象,阿賴耶識裏頭都有種子,就說明什麼?說明它真的存在,但是它確確實實不是物質。不是物質,就是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決定接觸不到,我們的意識能接觸到。意識是心法不是色法,所以你只要有意識,阿賴耶識藏的種子就能夠起現行,所以心法不是物質。但是藏識的本性是真性,真性不但不是色法、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心法。心法、色法,今天我們講精神、物質,都是從心性裏面變現出來的。心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,我們哲學裏面講宇宙的本體。我們套哲學這個術語,它是精神、物質的根源,精神、物質都是它變現的,它是永恒的存在,它沒有生滅。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遍法界虛空界;如果它不在,這東西就沒有了。虛空呢?虛空也是它變現的。虛空也有名字,虛空也有現象,這講藏識海常住。

  

  「境界風所動」,這就是形容。境界是緣,「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阿賴耶識裏面含藏的這些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,就是唯識所變。遇到緣它就變,就變成精神,變成物質。問問這緣是什麼?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講緣,心理作用。第七識、第六識、前五識都是阿賴耶的作用。要講起作用就很複雜、很多,這主要的(作用裏頭最重要的)前七識,每個識又有相應的心所,這都是心理作用。相應心所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面一共講五十一法,五十一個心所法。你看百法,心所法就占一半,五十一,超過一半,這心理的作用太複雜。那麼複雜的心思、念頭,變現出複雜的環境、複雜的現象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這底下兩句就是說這樁事情。

  

  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斷絕的時候,爲什麼?你念頭不息。我的念頭息了,你的念頭沒息;你的念頭息了,他的念頭沒息。你想想看十法界這裏頭有多少衆生,每個衆生不都在那裏胡思亂想嗎?你才明了這個複雜的頭數不可思議,沒法子計算,只要有念,有緣它就會現相,所以這個環境這麼複雜。我們要知道它來源,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,我們要想斷,談何容易!古人常說「人貴自知之明」,自己要常常想一想,想想就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斷!沒能力。雖然知道這是妄,妄就是斷不掉,那到底要怎麼辦?我們今天真的碰到一個救生船,西方一號這救生船,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事情才真正得到解決,得到永恒圓滿的解決。

  

  所以教,我常講隨分隨力學,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主要的。我們這一生不斷煩惱也能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只有這個辦法,千萬不能疏忽,疏忽太可惜了。這種殊勝的緣分不是很容易遇到的,開經偈上講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彭際清居士所說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」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,我們今天遇到了,遇到了要是輕易放過,對不起自己。得人身不難,得人身遇佛法難,就說我們今天這個小城,八萬人的小城,佛法道場就我們一家,我們在這個小城裏面,我們到這邊來四年了,這裏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?你從這裏就能曉得得人身容易,聞佛法是太難太難。聞佛法裏面你能夠聞到淨土法,這是太不容易!淨土法裏面,聞到一生往生不退成就,這一層一層淘汰,淘汰到最後沒剩幾個。這種殊勝的因緣我們要明了、要把握住,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的大事,其他的小事不值得一提。這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。

  

  我們今天看到我們處的這個環境,亂世,亂成一團,亂到極處。想到什麼?這往生太可貴、太難得!所以我才想把《華嚴經》暫停,先講「淨土五經」,用意在哪裏?特別提醒大家念佛往生是我們的正行,聽這些大經大論是我們的助行。正行、助行哪個重要?正行重要。現在爲什麼大家對正行疏忽?對淨土往生經典了解不夠透徹,需要再講,需要再次的提醒。我們往生有把握了,回過頭再來研究這些經教大經大論,那就是《弟子規》上「有余力,則學文」。我還有余力,我還有時間,我來學習這些大經大論。爲什麼?極樂世界取到了,不礙事了。如果對于往生還沒有把握,那淨土經是我們第一重要,其他經是第二重要、第叁重要。

  

  經教你怎麼能契入?這是我們當前以最大的努力來勸導同修,從《弟子規》、從《十善業道》入門,也就是說我們這麼多年來,研究經教、念佛修行沒找到門,不得其門而入。好象圍繞著外面宮殿的圍牆,沒有找到門,搞了這麼多年,沒進去。門到底在哪裏?《弟子規》是門,第一道門,進去還有第二道門,《十善業道》是第二道門,大門、二門,叁皈五戒是第叁道門,然後你就可以登堂入室。所以沒有《弟子規》,沒有《十善業道》,叁皈都沒有。叁皈我們講得很清楚,諸位同學都曉得,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,沒有!還是迷邪染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我們接著來談談「轉識成智」關鍵之所在,這個關鍵的所在就是大師偈頌裏頭第七句「若于轉處不留情」,真正關鍵在此地。在什麼地方轉?在日常生活當中轉,在日常工作裏面轉,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轉。再給你說得深刻一點,在起心動念之處轉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起心動念,這真修行,真功夫。轉處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留不留情?留情是凡夫,轉不過來,不留情就轉過來。這一句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可真不是容易事情。我們常說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真正做到不留情,那是什麼?不留情,情轉變成智。情是什麼?情是八識,不留情就轉識成智,不留情八識變成四智。

  

  所以這個情,如果我們從綱領上來講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起心動念,很難,要真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我們辦不到的事情,我們很清楚。不但我們說辦不到,諸佛如來、祖師大德也會給我們說:你做不到。我們能下手在哪裏?不執著、不分別這就行了,在起心動念的時候,你能夠不執著,見思煩惱就轉了。那就是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你的平等心現前。我們今天看人看事不平等,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討厭,這就是不平等。爲什麼不平等?執著沒放下,你還把它留住沒有放下,不留情就是放下了。你還有分別,你有分別妙觀察就沒有了,你有執著,平等性就沒有了。沒有妙觀察,見不到事實真相,你所看的都是虛妄的,我們凡夫是生活在這麼個境界裏頭。

  

  所以講到真正用功,我們念佛的人用什麼方法來用功?實在講八萬四千法門裏頭,比什麼都殊勝,我們也不要問什麼情與不情,你心裏還想著轉處不留情,你還是留情,你情沒斷,不容易。淨宗法門的好處就是什麼?阿彌陀佛。起心動念才有分別,阿彌陀佛!你看用阿彌陀佛把你那個分別打掉了。你才有執著,這愛憎的念頭才起來,阿彌陀佛!把這個念頭打掉了,這就叫不留情。我們是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把它打掉,妄想分別執著用這一句佛號打掉。第一念才起,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,決定不能叫妄念相續,妄念念念相續就壞了。你怎麼能轉得過來?

  

  過去我在新加坡居士林,李木源居士給我講了一樁事情,他那個時候常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