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五集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六五集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偈頌最後的一首,第十首,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:

  

  【能緣所緣力,種種法出生,速滅不暫停,念念悉如是。】

  

  這首偈是總結,結得非常之好,確確實實把諸法實相給我們講出來、說出來了。這是一切法的真相,佛在這個經裏頭給我們講過好幾次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「六一偈」,這個六是這一大段,就是教化甚深十首偈裏頭分爲六段最後的一段,只有一首偈第十首。「通結,亦近結次前二偈」,就是前面第八、第九兩首,我們這叁、四天所學習的。

  

  「能緣所緣,就是見相兩分。又觀一切法唯是意言,未能除遣此境,亦爲能所也。以此爲方便,得入唯心。」一切法,前一首偈子裏面跟我們說「世間所言論,一切是分別,未曾有一法,得入于法性」。它真的是結前面這兩首偈,一個教我們入唯識觀。入法性不容易,入法性才是真正解脫,入唯識觀。這是在解脫裏面有悟,有證悟,證悟才是真正解脫,不是證悟不能夠解脫。證悟是契入境界裏,我們通常講悟,所謂是大悟小悟,不是徹底的悟入。清涼大師講的信解行證,我們在解悟上不是證悟,解悟不管用。但是解悟就有行證的緣分,就是我們現在講機會,你不解怎麼行?解後起修,解悟之後要修。修的秘訣從前章嘉大師教我放下,看破放下,看破是解悟,放下是真幹!把我們的過失要放下。你明白了,就應該要放下。放下之後就契入了,那個悟就不是解悟是證悟,這我們要懂。

  

  今天中午有同修來問我,妄想雜念太多,就是放不下,沒有辦法除掉,問我有什麼方法。這個事難,難在哪裏?難在你現在解悟都沒有,所以你沒有辦法放下。佛對中下根性的人說法,我們是屬于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。上上根容易,所謂是一聞千悟,他那個幾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一次完成,這就上上根。我們不行,我們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,像爬樓梯一樣,一步一步往上爬,他們那是坐電梯一下就上去了。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根性,知道根性,最好、最唯一的辦法是依教奉行。

  

  不但佛菩薩教導我們,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跟佛菩薩教導的方法幾乎是完全相同,教初學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我們。童蒙教學《叁字經》,《叁字經》裏面講得很好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專就是一門深入,你這一門沒有學好,決定不能學第二門。學第二門你分心了,兩門都學不好,只有一門一門的來,這一門學好了再學一門。什麼叫學好了?落實了。用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的話來講就是信解行證,落實就是你證得。

  

  《弟子規》裏面所講的是性德。「聖人訓」,聖人是不是孔子?你們大家都講是孔子,不是,孔子自己絕對不承認他是聖人。他會給我們講古聖先賢這樣教我們的,上面還有聖人,這就對了。夫子一生自己說得很清楚,「述而不作」,他沒有創造,他沒有發明,他老人家一生所行、所說、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遺教,後人稱孔夫子是集大成,所以稱他爲「大成至聖先師」,集遠古聖賢人的教誨,他把它綜合起來集其大成,這是了不起的事情!述而不作。釋迦牟尼佛亦如是,我們在清涼大師《四十華嚴疏》裏面,清涼大師說,釋迦牟尼佛也常講,他老人家也是述而不作。所以佛不承認他講過經、講過教,那他講的是什麼?講的統統是古佛所說的,從這一點你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是多麼謙虛。這種謙德我們要學,一絲毫我慢都沒有,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。

  

  「觀一切法唯是意言,未能除遣此境,亦爲能所」。爲什麼?入佛境界裏頭能所沒有了。能所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頭如是說,說得好。爲什麼?人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時候哪裏來的二?起心動念就有二,雖有二還沒有對立,這是不嚴重。到分別執著就對立了,那個麻煩就大!所以分別執著是造業,起心動念沒造業。起心動念有能所,非常微弱,好象那種感覺是似有似無;可是到分別,那就是真的好象有,真有之物,它真對立了。但是這可以入,就是以此方便可以入唯心。這個心講的意思很多,能緣所緣,能緣是見分,所緣的是相分;能緣的是心,所緣的是法,法相。所以這裏頭有能有所,有能有所不是第一義,是第二義。什麼叫第二義?阿賴耶就是第二義,真如本性是第一義。真如本性,諸位要知道,但用名言無實性。你可不能執著有個真如本性,你分別真如本性,你執著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變成一個很虛妄的境界,所以一落在分別執著就錯了。

  

  我們的妄念多,妄念沒辦法除去,用什麼方法?能把分別執著放下,妄念就沒有了。我們不要講得太深,講得太深是起心動念,那是我們做不到的,我們中下根性人是決定這一生做不到,來生後世也未必能做到,因爲那是法身菩薩不是凡夫。所以我們今天只要求在一切法裏面不執著、不分別,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我們自己修學的目標總要把握住,方向要把握住,只要把握住方向、目標就行了,其他都不重要,其他的怎麼樣?都要放下,都要隨緣。

  

  我們的方向、目標是什麼?念佛往生淨土,生西方極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,是我們的目標,這一生當中念念都不能舍掉。方向實在就是講方法,大勢至菩薩講得好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什麼叫都攝六根?能對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看破放下了,那就是都攝六根。爲什麼是都攝六根?就是不會胡思亂想了。胡思亂想就是你六根攝不住,你的六根往外面六境跑,眼去分別色、執著色;耳去分別聲、執著聲;意就是心裏面去分別執著前五根落謝影子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妄念紛飛你怎麼能止得住,這是什麼?這就是輪回因、輪回業、輪回的緣。所以一天到晚幹的是輪回業,你的前途是搞六道輪回。而且輪回業裏面,說實在話,善業少、不善業多。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!不善業多,不善業力量強大,它先感果報,那個果報是叁途。你要不想,人麻木了,麻木不仁;你要一想,非常恐怖、非常可怕!

  

  我們功夫不得力這是真的,絕大多數的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裏?念佛的時間太少,念佛的時候不能專心一意,就是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想,這沒用處。古大德常講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那我們每天念佛修行是不是應了這句話?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不是心想佛、口念佛、身禮佛?這個禮佛不一定是在那裏拜,身體恭恭敬敬就是禮佛,行住坐臥都有威儀,有威儀就是禮佛。站,站得規規矩矩,坐,坐得規規矩矩,這就是禮、禮敬;就像佛在我們面前一樣,我們一舉一動不敢隨便,這叫禮敬。所以禮敬並不是說在地上磕著頭叫禮敬,不是的。我們念佛的時候、誦經的時候是不是好象佛就在我面前,我誦經、讀經,經典就是佛對我的教誨,我在這個地方接受佛的教誨,怎麼敢胡思亂想?上課的時候老師在這裏教導,學生不專心聽,在胡思亂想,這能算好學生嗎?

  

  小朋友上課容易專心,妄念少;我們現在上課不容易專心,知道的事情太多。古人有一句諺語說得好,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你認識人太多了,一定是非就多,所以我們對于世間這些事知道的是愈少愈好。我們在初學的時候,我初學年歲已經很大,二十六歲了,李老師教我確實是把我當作童蒙來教授、來教導,爲什麼?限製。限製看書,我們要想看什麼書都要跟他報告,得到他同意;他不同意的,經典都不能看,要求這麼嚴格。報紙只看看大的標題新聞,知道現在世界上發生了些什麼事情,其他的一概不看,保護你的清淨心。

  

  以後專心學佛,這個世界上大事于我們也不相幹,也不看。所以我至少有四十年沒看報紙了。這世間發生什麼大事,有同修會告訴我,他們看報紙、看電視,他們會來告訴我,這個心清淨多了。遠離一切是非,有人在我面前說張家長、李家短的,我是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。我也看人,能夠勸導的我就製止,讓他不要講;交淺不言深,交往淺的人,我們就不好意思製止他,他說我就點點頭,沒聽進去。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爲什麼?垃圾!人家是在倒垃圾,我們的清淨心裝人家的垃圾,這是大錯特錯,這哪裏是聰明人!我們的清淨心要裝聖賢的教誨,要裝人家一切的善行,成就我們的心善、思想善,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講的那就對了。佛在經上說得非常好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就跟六祖大師前面偈頌裏面所講的「若于轉處不留情」。那個情就是還有毫分不善夾雜,不留情就是毫分不善夾雜都不可以。

  

  所以古時候修道的人爲什麼要找在山林,距離都市遠一些,距離村莊也要遠一些,一般距離村莊總有叁、五裏路。叁、五裏路現在來說是不遠,中國叁、五裏路也不過就是現在二公裏、叁公裏。不過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要走路。距離城市那總得有幾十裏,二、叁十裏,有五、六十裏,你走路要走一天。他沒有真正想求道的心,想求你教誨,人家不願意走這麼多路,不願意去爬這個山。我們總不能拒絕別人來,這不可以拒絕,只有自己住得遠一點,住在山上住得高一點,你要來不太容易,這樣子人就少了,人少你才能得清淨。所以古大德這些選擇、這些做法都很有智慧,不拒絕人,但是也不願意讓很多人來擾亂,面面他都想到了。

  

  可是在今天這環境就相當困難,交通太方便。在中國大陸我看的地方不多,偶爾去看看,我去過九華山,去過峨嵋山,其他地方就沒去過。在北京戒臺寺我去看過,現在都開了馬路,汽車都開到廟門口,有些車輛都可以開到大殿前面。現在提倡的是開放觀光旅遊,你看到這些寺院香火鼎盛,每天的遊客少的幾千人,在這個道場裏面那怎麼修法?太難太難了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