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叁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拼的你死我活。好象你不死,我活不下去;我要不死,你也活不下去。這成什麼話!不能包容,不能忍讓,不能和睦相處,不能平等對待,這就叫世界末日。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,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。

  

  可是我們既然接受聖賢教誨,也成了聖賢的傳人,我們總得盡心盡力用真誠心求感應,這是李老師教我的「至誠感通」,除這個方法之外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他說得很好。當時說的時候我還很年輕,體會不深,現在知道「至誠感通」四個字不是李老師發明的,自古以來佛佛道同,哪一尊佛不是至誠感通、哪一位法身菩薩不是至誠感通!所以至誠感通是諸佛如來、古今聖賢傳法的心印。只有真誠能感應,真誠跟真誠起感應,而且真誠是一切衆生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大德,性德裏面第一德就是真誠。可惜就是一切衆生迷惑了,迷惑了之後真誠就變成虛僞,虛僞的反面就是真誠。所以有虛僞的人,我們就知道他反面是真誠,迷了就是虛僞,覺悟了就是真誠。我們要怎樣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放下虛僞,他自性裏頭真誠第一德就露出來了。所以儒家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一點都不錯;佛常講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這是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說的。

  

  所以六祖大師在此地說「成所作智同圓鏡」,在如來果地上起作用,跟大圓鏡智完全相同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,末那決定要轉成平等性,意識一定要轉成妙觀察。這下面一句就講得很清楚,「五八六七果因轉」。五是前五識,八是阿賴耶,五八果上轉不是因上轉,六七是因上轉。所以我們的功夫用在哪裏?用在六七,就是你一定要懂得轉第七識爲平等性,轉第六識爲妙觀察,只要這兩個一轉,前五識跟阿賴耶自然就轉過來了。所以前五識跟阿賴耶你想用功用不上,你用功就是我們一句簡單的話說,從分別執著上去下功夫。怎麼樣能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不執著、不分別?不執著轉第七識,不分別轉第六識。這兩個如果真的轉過來,你就是法身菩薩。真正轉過來,第七轉過來六道沒有了,第六轉過來十法界沒有了,所以那個時候第八就是大圓鏡,第五就是成所作。這是說明你用功從哪裏下手,你要曉得;你不知道從哪裏下手,那你這一生就沒法子成就。

  

  後面我們再看「但用名言無實性」,這注解上說得很好,轉名不轉體也,名字換了。爲什麼?第六意識跟妙觀察智是同一個真性,只是一個迷,一個覺,迷了叫意識,覺了叫妙觀察。第七識也是同一個自性,迷了的時候叫末那識,悟了的時候叫平等性智;阿賴耶識也是的,悟了的時候叫真如本性,迷了的時候叫阿賴耶;前五識,迷了的時候叫前五識,悟了的時候叫成所作智。你說有沒有轉?真的講沒轉,換個名詞而已。像我們這一個人,迷而不覺的時候你是凡夫,覺而不迷的時候你是佛陀,凡夫是你,佛陀還是你,這才是真的。不是說你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佛陀,不是。但用名言無實性。

  

  下面這句非常重要,「若于轉處不留情」。情是什麼?迷情。轉處在哪裏?就是在對一切人事物裏面不執著、不分別,這就是轉處。你爲什麼轉不過來?你的情識沒斷,你還留情,那你怎麼轉得過來!情是什麼?七情五欲。說得白一點,你還有貪愛、喜歡,你還有討厭,這就叫留情。所以你天天在轉,天天在想轉,也在怎麼樣?總是轉不過來,你不知道原因在哪裏,留情。真正要下狠心。留情特別是什麼?家親眷屬。你看我們講《弟子規》,我們今天講這個愛心,這個愛心實在講法身菩薩才是真正有愛心,我們凡夫那個愛心,愛字裏面那個心是攀緣心不是真心。爲什麼?那裏頭有情,總是留情,所以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,你就轉不過來。這裏頭不能留情。可是不能留總是要留,這就是你轉,轉的時候看你留得多少?你留得愈少,你轉得就愈多;你留得愈多,你轉得就少。

  

  這是每個人、這修行人,古往今來這些菩薩修行都是經曆過這個階段,決定沒有說是一個人修行,一下就把這個情統統斷幹淨的,沒有這種人。如果有這種人你們想想看,菩薩還要什麼五十一個階級?你們想想五十一個階級是什麼?情沒斷幹淨。情能夠去一分,他這個階級就升高一分,譬如我們就《華嚴》這個大乘圓教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,你能把這個情放下一分,那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轉了一品;你能放下兩分,那你就是二信位的菩薩。六道輪回裏面這個情識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放下?七信位。第七信位六道裏面的情放下了,你超越六道了,你沒有了;上面還有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還是有情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;那個再要放下之後,那你十法界沒有了,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的情還沒有斷,但是那個情是非常非常薄弱,雖然薄弱很難斷,所以他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不容易!

  

  但是你要曉得,學佛的人這個情可不能增長,情是要放下,增長什麼?增長慈悲。我們講情是愛,慈悲也是愛,世間人這個愛裏面情沒有斷,慈悲裏面這個愛的情斷掉了;縱然斷得不幹淨,他的情很淡薄,慈悲。慈悲心是平等心,慈悲是清淨的,慈悲是真誠的;世間人這個愛心裏頭有虛僞,不清淨、不平等。你看蔡老師舉例子,有個老師問小朋友,你愛你爸爸多一點,還是愛你媽媽多一點,這就不平等。佛菩薩對一切衆生是平等沒有差別的,這叫大慈大悲。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懂,不能夠留情。然後「繁興永處那伽定」。那伽定,那伽是龍、象,龍象常常在定中,這就是說你行住坐臥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你的心都是定的,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