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六四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:
我們前面講到偈頌第八首。這首偈主要的是跟我們說唯識觀,我們參考《壇經》裏面六祖大師對智通禅師的兩首偈。我們在這兩首偈裏面,不但學到修行的綱領,轉識成智;而且真正讓我們見到祖師通宗通教,並不是說他不認識字,他沒學過經教。這法相唯識的道理很深,也許沒有學過的人不知道,沒有想到他的言語那麼樣的簡單,說得那麼清楚,高明到極處!後世多少學者,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。同時給我們印證佛在經裏面常常講的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無量無邊的法門,一門證得門門都得到,我們從《壇經》裏面可以得到證明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能大師沒有一樣不通達,你去問他,他沒有不知道的。
正如同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,多少人去試探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接觸到的、從來沒有見過的,找一些問題來問他,世尊居然對答如流。諸位在小乘經裏面可以看到很多。這說明一切法真的圓融通達,自在無礙。這些智慧德能我們要問,世間人常常問,釋迦牟尼佛從哪裏學來的?是不是過去生中他學過?這樣的推理相當合乎邏輯。因爲他突破了時間的界限,他可以看到過去未來,所以過去生中所學,你這一問他都能答得出來;這一生沒有學,過去生中學過,這很合乎邏輯。同時還有一種能力,別人阿賴耶識裏面所含藏的那些資料,你有能力借過來用。好象我這個資料庫裏沒有,你那個有,我可以把你那個調到我這個地方來做參考,通的,就好象連線了,現在的電腦網路連線,真的是這個樣子的。別人識心裏面這些資料可以完全取出來,這些例子很多。而實際上呢?實際上不是這樣淺,有很深很深的道理,那就是自性。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現的,你見了性,性是能變,能現能變你證得了,所現所變哪有不通達的道理!這才是正理,才是真正通達明白。
佛教我們,實在講並不是教我們在枝枝葉葉裏面去尋求,佛教我們一定要求明心見性。大乘教裏頭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終極的目標都是在明心見性。不過宗門裏面它是直捷,這諸位都曉得,宗門是悟後起修,先求開悟,然後再學習經教,當然他學經教快了。我們在經論記載裏面所看到的,龍樹菩薩接觸大乘,沒有人不曉得這位大德,《華嚴經》就是他在龍宮裏面取出來的;他開悟了,悟了以後再讀釋迦牟尼佛留下來這些經典,我們今天稱爲《大藏經》。古時候沒有《大藏經》這個名稱,叫什麼?叫一切經。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龍樹菩薩用了多少時間把它學完?叁個月,全都通達了,不到一百天,什麼原因?見性。都是自性裏頭流出來的,哪有不通達,哪有障礙的道理!要不要一個字一句一句的學?不需要。
就像惠能大師聽法達禅師念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惠能大師說行了,不要念了,我全知道了,你看這學東西快不快?全通達。把《法華》大意講解給法達禅師聽,他一聽之後就開悟了。法達禅師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不知道經典宗旨在哪裏,能大師一番開示他完全明白了,大徹大悟。那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面讀到這一段開示,我們讀了不悟,什麼原因?我們沒有叁千部《法華經》的底子。人家有叁千部《法華經》的基礎,所以一聽就明了,這是宗門裏面講的疑情。叁千部的疑情,一聞就通達,所謂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。智通禅師見祖師,他是讀《楞伽經》,《楞伽經》裏講八識四智。《楞伽經》讀了一千多遍,我們在這經裏頭記載上看到的,都是有很深厚的底子,沒有辦法融會叁身四智,六祖在這裏一開示一說,他就悟入。所以接著後面就是智通禅師他有一首偈,這個偈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得報告,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他提出報告。
爲什麼古人,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面看到他的這些弟子,這個經裏面講的弟子都是開悟的人,沒有講完全,完全四十叁個人,這地方是舉其非常明顯的,特殊的、明顯的、有代表性的舉出幾個人,這是非常令人羨慕。我們學佛,開悟在這個時代不可能,從前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經,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,我學佛之後,他老人家已經走了。不過我也算是有緣分,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,住在他老人家建的圖書館,中華佛教圖書館,我在那裏住了兩個月,講《楞嚴經》,也算是有緣分。我聽了一卷好象是九十分鍾的錄音帶(在那個時候這個東西很時髦的、很先進的科技),他在佛七當中講的開示。我借到這個帶子之後,我就聽了叁十多遍,他是北方人的口音,比較不好懂,可是我連續聽叁十遍,大概就能夠聽到八、九成。以後我找人照著他老人家所講的寫成文字,我也把它印出來,附在《念佛論》的後面。《念佛論》是他老人家講的,大光法師記的,大光跟我是好朋友,前些年也都往生了,他的年歲比我大。
他老人家在開示裏頭講:他活了九十多歲,一生當中親近不少善知識,學禅開悟不但沒見過,聽都沒有聽說過;得禅定的有見過、有聽說過的,虛雲老和尚就是得禅定的。得禅定與大徹大悟那個距離還很遠,禅定可以生到四禅天,也很了不起。煩惱習氣他那個定功能伏得住,在我們念佛法門裏面來講,那就是功夫成片,雖有煩惱不起現行。他要是念佛求往生,那肯定是凡聖同居土裏面上叁品往生,可以做到預知時至生死自在,煩惱控製住了。這是我們普通人都做不到,說明這個事情之難,爲什麼?禅宗要不是大徹大悟,他出不了六道輪回,不算成就,在果報裏面這是教下常講的人天小果;真正講果報,要脫離六道輪回才算是證果。小乘的阿羅漢真正算是證果,脫離六道輪回,見思煩惱真的是斷了、轉了,我們講轉了。
我們剛剛念的偈子,轉第七識的執著爲平等性智,轉第六識的分別爲妙觀察智,這兩個一轉,阿賴耶自然轉爲大圓鏡,前五識自然轉爲成所作,轉識成智。轉識成智就不在十法界,一真法界,就是法身菩薩,這才算真正成就。四聖法界是相似位,相似成就,六道凡夫不能算成就。所以天臺大師「六即佛」,你在六道裏頭,人天道是觀行位,觀行位是功夫得力,沒出六道,出六道相似,出十法界真的了,那不是相似位,分證位。這是天臺家的教義,確實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那我們要知道,古來祖師大德這是經教裏頭、注疏裏頭常常講,我們是常常讀到,觀行位功夫得力能夠生天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生天爲什麼說不究竟?天的壽命還是有限,縱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命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還是數字,八萬大劫到的時候你這個定功失掉了。失掉之後,你的煩惱就起現行,你阿賴耶識那個煩惱習氣伏不住,伏不住它就起來,起作用了。這一起作用,你是爬到最高,上頭沒有了,當然就往下墮落,爬得高摔得重,這一定道理,所以我們不能不曉得。但是有生天這個能力,要是用來回向求生淨土,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有把握。
所以在修行這方面來說,只要功夫得力就決定能生淨土,生淨土是生凡聖同居土。這個功德利益,其他法門裏頭不能夠爲比!這是我們要曉得。不知道淨土,那是沒有法子,沒有緣分;我們接觸到淨土法門,就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也很滿意,這是蕅益大師說的。有人問蕅益大師:你老人家求生淨土,希望得什麼品位?他說我下下品就很滿意。真的,下下品怎麼?超越十法界了。只要往生西方淨土決定一生成佛,因爲西方世界人無量壽,不要等到第二生,所以這個法門古人常講是當生成就的佛法,這個成就是證得如來究竟果位,一生成就。
古大德,明朝的憨山大師,憨山大師的肉身在,還留在現在,他對于六祖這首偈子贊歎備至。他說有很多人批評六祖不認識字、不通教,他怎麼會懂得這個道理。「殊不知佛祖慧命」,只有八個字包括盡了,這八個字重要,這八個字是什麼?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。確實八個字把這諸法實相講清楚、講明白,可是這個「心」字不好懂,宗門裏頭有句話說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這個心你要真的認得了,那你就明心見性,你就是法身菩薩。爲什麼說大地無寸土?你覺了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夢裏明明有六趣,你不覺的時候有六道輪回、有十法界;你一明白、一覺悟,六道、十法界沒有了,所以說大地無寸土。「以唯心故,叁界寂然,了無一物」,你真正懂得唯心,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,能現。能現的是法性,所現的法性土,法性土就是法身。講法性從能現說,講法身或者講法界,我們講法界,法界是所現,法性是能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所以說叁界寂然,清淨寂滅,這就是一真法界。
十法界、六道,這是一回什麼事情?唯識所變。「以唯識故,萬法縱然」,這個萬法就是講的六道十法界,森羅萬象,唯識所變。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,心現識變的這些幻相,像變魔術的幻相,也像我們現前電影、電視螢光幕上所現的影像一樣,你不知道它是影像,你以爲是真的,你迷在這裏面。這一迷,真相就不見了,其實真相在哪裏?真相就是在面前!真妄是一不是二,迷了它就變成妄相,你覺了它就是真相。所以你離開妄相,你到哪裏去找真相?找不到;離開真相,妄相也沒有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我們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這個功夫,在妄相裏頭什麼時候一下見到真相,就恍然大悟。見到真相,妄相在不在?在,就是好象我們看電視在螢光幕上,或者看電影在銀幕上,豁然覺得這只是電視、電影,這就悟了。
你看看這個經上六祖所說的「但用名言無實性」。悟了之後,這個名相轉了,你開悟了;實際上事呢?事還是這樣的,事相還是這樣。一個是明白,一個是不明白,不明白你被幻相轉,你被境界轉,你很苦;覺悟之後,境界就不能轉你了,你可以轉境界。你看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