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講的很重要,這是在「顛倒不如實」的狀況之下,佛教我們真的轉識成智修行從哪裏下手?要從持戒,真的是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,決定是戒定慧,這是次第,次第不能顛倒,顛倒之後決定沒有成就。我們自己學佛這麼多年來功夫不得力,就是因爲順序顛倒,沒有從戒修定,從定開慧,沒有。我們學教的人只知道把精神、時間都用在經典上,戒律疏忽了,所以搞了幾十年沒根,幾十年的功夫一無所成。時間空過了,精神體力也都浪費,沒有根!
我們今天要從根上做,那根上做,《梵網》、《璎珞》裏面這四句偈可了不起。我們細心去觀察、去思惟,我們有沒有犯這個毛病?四句都犯。這才知道爲什麼修行功夫不得力,念佛不能得功夫成片,學教不能大開圓解,修禅不能得定,學密不能得叁密相應。這個話是什麼?黃念祖老居士給我講的,講現代學佛人(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都提到了)爲什麼都不能成就?沒有在戒學上留意,沒有在根上用功夫。我們今天真的是把根找到了,找到了就要救,我這是八十老翁了也不例外,還是從根救起!如果再能活個叁、五年,我還是會成就。
在我這個年齡徹底放下,爲什麼?該走的年齡。中國古人講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我都八十了,還要是不放下,那就大錯特錯!我們這幾十年的佛就白學了。徹底放下,叁界六道十法界一絲毫不沾染。我活一天,對有緣的同修我都會盡力幫助一天,時時刻刻提醒大家、勉勵大家。這就是先我們在這法相裏面把真心、妄心搞清楚,真心是本來無一物,沒有覺迷,沒有凡聖,沒有善惡,也沒有禍福,一真法界;十法界裏面那就都有,這我們就好懂了。
現在看這相宗的修學綱領,轉識成智,你能有這個認知,那你就不顛倒了,你的知見正。知見正了還不行,不能解決問題,要心正、行正,叁業都要正。叁業都要正,那就是戒律圓滿了;戒律就是修正我們身口意叁業的。這個話我講了幾十年,我講這個叁藏,經論是修正我們知見的,戒律是修正我們行爲的。你說知見重要還是行爲重要?都重要!但是在初學的時候,行重要;已入境界的人,行爲裏頭沒有過失了,知重要。就好象我們念書一樣,小學裏頭是行重要,大學裏頭是知重要。那行已經成就,他不會越軌了,要提升他的智慧,提升他的德行;小學生是要著重他的行爲、德行,要在這上下功夫。
我們采取《六祖壇經》裏面能大師的這兩首偈,就把轉識成智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很難得!第一句「大圓鏡智性清淨」,這個昨天我們跟諸位談過了,今天我剛才說的這些話,這大圓鏡智就是自性,就是我們的佛性、法性、真性,或者說是法界、法身。法界我們通常講法界性,法界性現的相就叫法身,都是清淨的。剛才講了,沒有覺迷、沒有善惡、沒有禍福,什麼都沒有,六祖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什麼都沒有,但是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贊歎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大圓鏡智性清淨。
現在我們看第二句「平等性智心無病」,這個重要!轉識成智就是在第六識跟第七識。平等性智是什麼轉的?第七識轉的。第七識是什麼?執著。那我們就知道了,執著就不平等,自性清淨心本來是平等的,這一有執著,平等性智沒有了、失掉了。現在我們要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。八識是什麼?八識是妄想。智是自性裏面本具的智慧,四智菩提就是大乘教裏面常講的「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」,這不是學來的,不是修來的,是自性本來就有的。
我們現在這平等性智爲什麼失掉?就是你有執著,第七末那識,相宗裏面講的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。你爲什麼會有執著?因爲你有這四大煩惱。四大煩惱頭一個是「我見」,我見就是執著有我,凡夫執著身是我,這個見解叫我見。起心動念頭一個「我」,有我就有跟我對立的,對立馬上就現出來,對立是人,再就衆生,《金剛經》上再就壽者,「我見,人見,衆生見,壽者見」全出來了。這怎麼能平等?一切衆生裏頭,我總是第一,傲慢心起來。所以這四大煩惱裏頭有我慢,有我癡,有我愛,這四個煩惱。你們想想看,我見、我愛、我癡、我慢,這四個東西都沒有了,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。
古德注解裏面講「能對諸塵不起愛憎,即是二性空」,這二性就是愛憎這兩種煩惱。這個愛不是我們一般講的愛,我最近講的愛很多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愛裏頭是有控製、是有占有,貪愛;貪愛的反面就是瞋恨,這兩大煩惱,你這個心怎麼會平?兩大煩惱從哪裏起來?從我見、我癡,癡是迷惑,迷才有我愛、才有我慢(傲慢)。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裏頭練功,這修行就是練功夫,練什麼?我平常看不慣的人,瞋恨,練到能看得慣,真修行。看不慣的人,我不看他,我躲開他,不行,這不是真修行。真修行,在逆境界裏面看得很順眼,順境裏面,順境起貪愛,順境裏面把貪愛的念頭斷掉;逆境裏頭把瞋恨的念頭斷掉,這就平等。真正會用功夫的人用這個。不是說你每天念好多經,念好多聲佛號,你在境界一現前還是有貪瞋起來;順境起貪愛,逆境起瞋恚,你沒有修行。你搞的那些修行全是假的,不是真功夫。
古時候蘇東坡跟佛印的故事,諸位都很清楚。蘇東坡自己認爲有性德,這個功夫不錯,他已經到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了。他這一首詩派人送到佛印那裏,佛印禅師一看,在這首詩上寫了兩個字「放屁」,叫那個人帶回去。蘇東坡一看這兩個字,怒火就從心中生起來,要去找佛印算帳。到寺廟裏面去,佛印門關起來,旁邊寫了一副對聯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」。蘇東坡一看這個對聯,也不進去了,趕緊乖乖的回家,不行!你的愛憎沒斷,習氣還這麼濃,這就是說你雖然學佛學了那麼多年,你的功夫不得力,沒有功夫,你不是真修!真修就是在這上下功夫。
所以善財童子是真修,曆事煉心,五十叁參。五十叁參就是從早到晚你所看到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在這裏面去煉,煉什麼?順境不生貪愛,逆境不生瞋恚,真功夫!這是什麼?這是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轉識成智,六七因上轉,五八是果上轉。五八你沒有辦法轉,你真正能用得上功的就是第六、第七,就是學什麼?學不執著、不分別。先學不執著,因爲那個執著的煩惱是最重最重,最容易造罪業,先學不執著。果然你順逆境界都平了,都不執著了,六道就沒有了,你就出了六道輪回。換句話說,你還有喜歡的,還有討厭的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,念佛都不行,不能往生。不是說帶業往生嗎?帶業往生,不帶現行,這個要懂。帶業是帶舊業,不帶現行。就是你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,我們講成片,能夠把現行壓住,控製得住,才能往生。
這是怎麼個修行法?這比其他法門容易。境界現前,我很喜歡的境界,貪戀才生起來,阿彌陀佛!把這個念頭壓下去,真壓得下去,讓自己的心恢複平靜;逆境現前,我討厭的,阿彌陀佛!瞋恚壓下去,能夠壓得服服貼貼。逆境瞋恚不生,瞋恚並沒有斷,只是這句佛號得力。這個佛號是覺,你用覺把這個迷壓住、控製住,是用這種功夫,這叫帶業往生。你要是壓不住,你就不能往生,你還是凡夫,你該怎麼樣的報應,你還是在六道要受果報。你想到這個地方就可怕,真可怕!唯有真正感到可怕,你才會回頭,你才肯真幹,然後對順逆的緣你都非常歡喜。爲什麼?沒有這個緣,我沒有辦法磨煉。
我自己怎麼曉得順境裏頭我沒有貪戀,逆境裏頭我沒有瞋恚,我怎麼會知道?我天天看這個境界,順境裏面那個貪愛的心天天減弱,逆境我天天看到,我那個瞋恚的心念念輕了,一天比一天輕,功夫進步,功夫得力了。念頭才起,佛號接著就來,這一句佛號就把念頭擺平了。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擺平的方法,佛號最方便,一切時、一切處,行住坐臥四威儀統統沒有妨礙,念頭才起,阿彌陀佛!只起第一念,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,你這第一念沒有相續相,這才能往生。什麼時候念佛往生有把握?真控製住就有把握了。順境裏面確實一點貪戀的心沒有,財色名食睡、名聞利養不動心,那就叫八風吹不動,真的吹不動了。
八風吹不動不是什麼很高的功夫,初級,在我們念佛上,剛剛功夫成片,剛剛能把煩惱控製住。蘇東坡不行!如果是佛印把他的詩退回來,寫個放屁,蘇東坡笑一笑,往字紙簍一丟,那真的叫不動。那我想,佛印一定會到蘇東坡這來拜訪他、來看他,不必蘇東坡跑去,這就是勘驗功夫。你真的是不動心、不在意的時候,佛印禅師要給他作印證。所以佛印寫這個字不是開玩笑,不是玩笑的,是來勘驗他的功夫真假,是不是真的在順逆境界裏頭都不動,這等于是考驗。我們要懂得他這裏頭真正的意思,這是同參道友應盡的義務,要幫助他提升。
二性空,這是平等性智現前。下面還有一個注解,《叁藏法數》裏面對于平等性智的解釋,「謂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衆生皆悉平等,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示現開導,令其證入」,這叫平等性智。如來有這個智慧。這地方講的如來是廣義的,什麼叫廣義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如來,這就是廣義的。宗門說得好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換句話說,只要你轉八識成四智就是如來。在相宗真正轉八識爲四智的,圓教初住菩薩,我們常說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在相宗裏頭轉八識成四智。八識是妄心,妄心轉,從此以後用真心不再用識心,識心裏面有分別執著,真心裏頭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如來用的心是平等心。
觀一切法,與諸衆生悉皆平等,這是自證。自證之後,則生起大慈悲心。慈悲心是性德,就是愛心。這不是學來的,這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。大慈悲心現前就會觀察衆生的根機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你,你能夠得度,就用什麼方法。這我們一般人講神通,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