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二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六二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偈頌第八首,我們還先將經文念一遍:

  

  【世間所見法,但以心爲主,隨解取衆相。顛倒不如實。】

  

  這首偈的大意前面已經說過。清涼大師在注疏裏面告訴我們,這首偈它主要的意思是教導我們「依解令入唯識量觀」。我們參考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對智通法師的一番開示。智通也是在六祖會下開悟的,確確實實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是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。我們知道六祖實在是了不起,一生當中真正成就的弟子有四十叁個人,這在中國曆史上真的是空前絕後,六祖之前沒有這麼興旺,六祖以後也沒有。智通也非常了不起,他在沒有遇到六祖之前,讀《楞伽經》。《楞伽》是法相唯識宗六經之一,他真用功!我們中國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他把《楞伽經》讀了一千多遍,但是對于「叁身四智」無法理解,搞不清楚,到曹溪向六祖請教。

  

  六祖確實你不能說他不認識字、他不懂教,你看他這八句偈,他通!真正是通宗通教。這就是所謂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;一門通,門門皆通」,無量法門,一通一切通,六祖大師給我們做了證明。所以他這八句偈言簡意赅,智通法師一聽到之後真的就轉八識成四智,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明心見性。就好象法達禅師十年在《法華經》上用的功夫,《法華經》長,七卷都很長,長卷,他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遍。《楞伽經》比《法華經》還要長。你看看都是千遍以上,遇到祖師,祖師給他一指點,他就通了,就悟入了;沒有這樣的基礎,遇到祖師沒用。

  

  那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學教,什麼人在這一部經上下這麼深的功夫?這往年中國河南有個史居士來找我,他學講《無量壽經》,好,我很贊成;他想出家,我沒答應他。我教他,你把《無量壽經》好好的講一百遍。聽說一百遍他是講滿了,但是我是說「好好的講一百遍」,有沒有敷衍塞責,粗枝大葉?要認真。那現在就是說講一百遍、講一千遍能不能契入?那要靠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。什麼叫善根福德?佛法裏面講的「一心恭敬」,儒家講的「主敬存誠」。我們現在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真正能夠把這「十善業道」、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的做到,那我肯定他有成就。在淨土宗,他所取得的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就是明心見性、就是轉識成智,這就是善根福德。

  

  我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,我們沒有神通,不知道!但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緣,小時候在家裏父母沒教我們,長大在學校尊長、長輩也沒人教我們,所以不能不被社會染汙。而且這個染汙愈來愈嚴重。在我們這一生過程當中,十年十年來比較。我是二十二歲到臺灣,到叁十二歲(我叁十叁歲出家)那個十年,臺灣社會風氣還算淳厚、淳樸,人民老成忠厚。我們初到那邊問路,做小生意的人問他這個路怎麼走法,他能把他的生意放下,帶著我們走一程,有這樣的人情味。我們這個陌生人遇到,他誠心誠意來照顧你,這第一個十年。第二個十年就沒有第一個十年那麼樣淳樸,逐漸變了。第叁個十年、第四個十年,從前那種風氣沒有!你現在問路,理都不理你,哪有給你講得清楚帶你去走,沒有。

  

  這社會大衆,實在講受到電視、電影這些東西的影響,走向功利主義,自私自利。起心動念,實在說都是怎麼樣損人利己,以這個爲聰明智慧,手段很高明,怎麼樣能欺負人、能占有別人。可是果報,那個現世報也很快速!我們看到現在許許多多的年輕人、中年人,起來得很快,沒落、倒閉的也很快。這個現象只有佛家因果律講得通!你能夠起來,你能夠擁有那麼多的財富、地位,是你過去生中命裏所修的。但是你得來的,你不是用正當的手段,所以那個福報虧折了,很快就虧損盡了,你保不住,真正叫昙花一現。

  

  那我們看古時候這些人,爲什麼他能保住?通常我們諺語常說:富不過叁世。換句話說,這個富貴保叁世是正常的,什麼原因?有老人教。如果他們家裏積德,累功積德深厚,他能傳幾十代。在中國最著名的,我們印光大師常常說的孔老夫子,孔家到現在七十多代了,子子孫孫都特別受人尊敬;範仲淹先生也傳了將近一千年,也幾十代;了凡先生傳了十幾代,都不錯!祖宗積得厚。德要怎樣修?怎樣積?你能夠誠心誠意奉行《弟子規》,奉行古聖先賢善良的教誨,自己誠心誠意去做,教導你的家親眷屬、你的後人像你一樣誠心誠意去做,你的家道可以保持代代不衰。

  

  有人就要問:今天是亂世,舉世之人都欺詐,我要做個老實人,我在這個社會上還能生存嗎?說得好象很有道理。統統都騙人,我也欺騙別人,好象是應該的,殊不知錯了。你能夠老老實實不欺騙別人,你這一生會過得很幸福,會過得很圓滿。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!因果報應是真理,古今中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這個東西推翻,你看佛法裏常說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善因還是有善果,惡因還是有惡報,無論在什麼時代,無論在什麼地區,這叫真理。

  

  我算是相當幸運,二十六歲遇到佛法,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。不多長的時間,我記得好象只有一、二個月的時間,我就認識章嘉大師,接受他老人家指導叁年,到老人圓寂。圓寂之後又一年,我認識了李老師,跟李老師十年,在這聖賢教育奠定了基礎。一生沒有害人的念頭,沒有害人的行爲。生活雖然艱苦,艱苦是前生沒修福,這不能怪人,不怨天、不尤人。這兩種果報,引業、滿業,我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懂得這個理論,懂得這個道理,也懂得修學的方法。所以我命運像了凡先生一樣轉過來,我比他轉得還殊勝,我比他轉得還快速。

  

  聖賢教誨,我這五十多年修學做了證明,絕不欺诳衆生,誠誠懇懇、老老實實處事待人接物,逆來順受!挫折很多,那是什麼?消業障。這就是我們這經上講的轉識成智,你要能夠轉、會轉,轉境界,沒有怨恨心。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不但沒有瞋恚,我有感恩,感什麼恩?他消我的業障。愈是嚴重的打擊,消很重的業障,而且消得非常快速。你說我能不感激嗎?如果我要不接受,我要有瞋恚心、有報複心,那麻煩大!不但業障沒有消除,這業障還要加重,那就錯了,就大錯特錯!

  

  人生苦短,時間過得很快,我二十六歲學佛,明年八十歲了,真的是一瞬之間。想到初學佛的時候就像是昨天一樣,幾十年就像一場夢。你說人生在世有什麼意思?何必要做害人的事情,何必要做缺德的事情?不值得。所以我常常跟親近的同學們說,我勸大家,我們對于這個世間要徹底放下,到這個世間來要知道斷惡修善。在哪裏斷?在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。順境不生貪愛,順境裏頭斷貪、斷癡;逆境裏頭斷瞋恚。貪瞋癡是叁毒煩惱,貪瞋癡慢與生俱來的煩惱,怎麼斷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這都是好的緣。順境是好緣,逆境也是好緣。逆境裏頭斷瞋、斷癡,順境裏面斷貪、斷癡,我天天幹的是斷煩惱,斷貪瞋癡;斷貪瞋癡自然就長智慧,轉煩惱爲菩提。每天的生活法喜充滿,很充實!這一天沒有白過。

  

  年歲愈大進步還愈快,知道老師教導我們這個方法妙絕!關鍵是你肯不肯相信?能不能理解?肯不肯依教奉行?不貪圖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全是假的。這大乘經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講得太多太多!所以我們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。隨順煩惱習氣造六道輪回的業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,所以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,要把煩惱習氣轉過來。轉識成智,不但是重要的大乘修行理論的基礎,也是絕妙的方法,你能轉得過來。

  

  前面我們講到六祖大師八句偈裏頭的第二句,「平等性智心無病」,這就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。這個修行,真正修行用功夫從這裏下手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再執著,應當要放下。放下並不丟人,有很多人說礙于情面,那錯了,情面是煩惱。有什麼面子?《金剛經》上說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那面子在哪裏?無我。所以我們用真智慧,知道哪些事情我應該做,哪些事情我不應該做。自利的事情是徹底放下,是自利,利他的事情那就要提起。我們常講放得下,提得起。放下提起是同時,不是有先後,那是什麼?正是我們在很熱心爲衆生服務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是放下。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,沒有自己的得失利害,沒有,這放下了。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幹,我還有身體,我還有體力,我還可以爲大家服務,那我就非常熱心爲大家服務。

  

  我這個行業,也有不少人問我,你爲什麼會選擇這個行業?我告訴大家,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,他老人家勸我出家弘法利生,學經教,這是講經說法。我想想也很有道理,這也是我很喜歡做的事情,所以我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導。選擇這個行業就等于我們在世間裏面選擇什麼?教學,一生做一個好教員,那你就念師範學校,念師範大學,將來一生從事于教育工作。教育工作裏面有兩種:一個是教學,一個是行政。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一生教學,他沒有搞行政,好象在臺灣有一段時間,那是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兼了一點行政,就是哲學系的主任,臺灣大學哲學系的系主任。比這更高的職位他就從來沒有做過,這一直到退休,一生都是教授的身分,教學。

  

  我還有一個同學,中學同學,非常要好的朋友,傅樂成先生,在臺灣大家都知道,也是臺大的一個教授,他教曆史,一生研究曆史,史學家。一生也是教授,天天上課,沒有管過行政。有一年臺南成功大學開辦的時候,他們校長找他去做文學院的院長,他去了,做了一個學期就辭職了。回到臺北,我們老同學聚會,在一起吃飯,他告訴我,他說那個工作簡直就不是人幹的。一生教書,那你要搞文學院院長這個事務的話,你要接觸人、要管事,他一生從來沒管過事,也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