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好好的去做六年。我也真聽話,真的從那一天起,我就依教奉行。以後到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逐漸逐漸明白了,大乘教裏面的菩薩法,菩薩用功的秘訣方法就是這六個字,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幫助你看破,看破放下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到等覺菩薩不例外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,你看看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等覺菩薩就證得圓滿的佛果。
所以我們從這個偈子裏面,你看看這個偈子裏頭所說的執著,第七識執著,執著放下,平等性智現前;分別放下,妙觀察智現前。你只要有分別,你的妙觀察智不會現前,爲什麼?它障礙。你還有執著,你的平等性智不能現前。平等性智現前,這個地位是阿羅漢,是辟支佛;妙觀察智現前,這個地位是菩薩,十法界裏面的佛,十法界裏面的菩薩。你看看這兩句超越六道了。如果我們不肯放下?那你就是造輪回業,我們總不外乎對一切人事物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肯放下自己的執著,不肯放下自己的分別,造輪回業。分別執著就是輪回業,無論你是造善、造惡、造無記,統統叫輪回業。你要是造善,叁善道受生,你要是造惡,叁惡道受報,出不了六道輪回,在這裏頭生生世世因緣果報,苦不堪言!還要幹這個事情嗎?
我在這個世間八十年了,也走了不少地方,從二次大戰之前一直到今天,整個世界這個社會的變化,親身經曆,好不好玩?如果不學佛,這個日子很難過!學佛之後,這真是跳出這個圈子了。諺語常講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。跳出這個圈子做旁觀不做當局,看到衆生真的是經上講的顛倒。我們這首偈子裏頭所講的「隨解取衆相,顛倒不如實」,旁觀你就看到了。所以在這個世間還不忍心離開,爲什麼?不是爲自己,自己確確實實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是非人我統統放下了,這是真的。看到衆生迷惑顛倒,造極重的罪業,確確實實每個衆生本性本善,怎麼會迷得這個樣子?沒人教。那我們就要盡心盡力來幫助這些衆生,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于心無愧。我們完全是付出,沒有一絲毫要求回報,沒有回報。你要求回報,那是假的,爲什麼?畢竟空,不可得,這就是真正的回報。
諸法實相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了,愈來愈自在、愈來愈快樂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這世間確實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是六祖說的。那我換句話說,本來無事!現在有沒有事?還是無事。爲什麼有這麼多複雜的事情?那事是你自己找來的,從迷惑顛倒裏頭生的是非。你要是覺悟,哪有事?什麼事都沒有。于一切諸法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有什麼事?看到別人顛倒錯亂,有這個緣分,有這個機會,我們要教導他,教他明了事實真相,教他回頭是岸。
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最穩當的、最快速的、最直截的、最殊勝的無過于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你真正通達明了,你萬緣放下,抓住一個什麼?抓住一句阿彌陀佛,念念有求生淨土的願,念念有親近阿彌陀佛的心。我什麼都不要,我只要親近阿彌陀佛,我只要往生極樂世界,帶業往生。爲什麼?除這一條路之外,你的分別執著要放得幹幹淨淨,這是不可能。我們是分別執著,對于一切人事物的分別執著,如果我們講是一百分的話,我今天的能力大概是放下了百分之七十的樣子!這自己敢說,還有百分之叁十。那你說其他的法門裏面,出不了六道!要出六道,這個百分之叁十還要放得幹淨,非常不容易。
所以你能夠放下百分之七、八十,往生就有把握了,爲什麼?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也沒有怨恨,真的心平氣和,沒有貪戀,沒有怨恨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別人對我有恩,我念念不忘,我要把我們自己修持的功德回向給他。別人跟我們有怨,心裏面丟得幹幹淨淨,決定連痕迹都不存在。見到冤親債主還是恭恭敬敬,把他當佛菩薩看待,爲什麼?他本來是佛。他爲什麼會造作這些過失?迷惑顛倒,這要知道。他本來是佛,他本性本善,這是永恒不變的。他的不善是染汙,是受外面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的汙染,染上了自私自利,染上了貪瞋癡慢,這個東西本性裏頭沒有的,這一定要懂得。妄想分別執著本性裏頭都沒有,全是染汙,這我們要曉得。我們今天看人要像佛菩薩一樣的心態看他的本性,一切衆生本性是佛性,是值得尊敬的,純淨純善。看一切萬物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看它法性,法性就是佛性。法界性本善,本性本善,你的心平等了,平等之後,你對于一切諸法的看法就不一樣,那個分別心自自然然淡薄了,這就是妙觀察。
我們看看古大德對妙觀察智這個名詞怎麼解釋法?唐朝慧海禅師說「能入諸根境界,善能分別,不起亂想而得自在,即是妙觀察智」。能入諸根境界,這是一切衆生也都有的,譬如外面的色入我們的眼根,音聲入我們的耳根,香臭入我們的鼻根,酸甜苦辣鹹入我們的舌根,這叫做能入諸根境界。要緊的是善能分別,這個分別是了別,就是本能,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這是本能,這就是妙觀察智。那我們叫分別,我們分別裏面是有執著。真的這個分別,它是沒有執著。就好象江本勝居士用水做實驗一樣。水有沒有分別?沒有。水你給它貼上「愛」,貼上「感恩」,它反應出來的結晶那麼樣的美,那個圖案我們都看過,它是了別、是本能,它確實沒有分別。你把那個愛拿掉,你再貼一張「我討厭你」、「我恨你」,你看那個水的結晶馬上變成很難看,我們叫什麼?反應。現在名詞叫反應,它並不像我們這邊有討厭、有喜歡,它起這種分別,沒有。
所以這講本性它有本能,它的本能就是見聞覺知,見聞覺知裏頭決定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;有分別、有執著是什麼?那變成識。它要是變成識,那它應該是動物,它不能叫礦物,水是礦物!礦物只顯示出本能,動物才胡思亂想。這底下講,它這裏頭有一句說「不起亂想」,我們是起亂想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亂想,這個亂想就是分別。我們現在講分別就是亂想,不起亂想就是見,見得很清楚並沒有分別,這就是妙觀察智。你這六根得自在!起亂想,六根不自在。
再給諸位說,前面五識眼耳鼻舌身諸根,能入諸根境界,這前五根。前五根它的作用跟水的反應完全相同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沒有亂想,水沒有亂想,這叫事實真相,諸法實相。只要有亂想,這個結晶裏面就産生變化,順境,你看到很喜歡的生貪愛;不順自己意思,討厭。這叫什麼?這生煩惱!喜怒哀樂愛惡欲,中國人叫七情;財色名食睡叫五欲。你就動七情五欲,七情五欲是中國人講的煩惱。在佛經裏面講這個煩惱,那你就起了見思,見煩惱裏面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;思惑裏面貪瞋癡慢疑。你就隨著這個眼根見這色的境界,它就起來了。
所以能夠分別的不是前五根,前五識它都沒有分,它叫了別。所以水是礦物,它有了別,它有見聞覺知。見聞覺知那個反應是了別,它沒有分別,它沒有執著。我們從這個科學實驗能夠體會到。所以能夠分別的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跟前五識同時起作用。了別是境界現前,分別是你在裏頭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亂想,這是第六意識。沒有亂想,那它就叫妙觀察智;有起亂想,它就叫第六識,就叫意識,不叫妙觀察智。爲什麼?它把這個事實真相完全扭曲了,隨著人的喜歡愛好不一樣。
你看那個音樂,這都是江本勝實驗的,現在流行的搖滾音樂顯出來境界非常難看,但是還有很多人喜歡,有什麼法子?東西方有非常好、優美的音樂,顯出來的圖案非常美,但是這些音樂沒有人欣賞,沒有人喜歡聽。衆生的愛好跟自性顯現出來往往不相同,這是什麼?你煩惱習氣現行,你已經沒有能力辨別善惡。所以真妄、好醜、善惡你已經沒有能力辨別了,從這科學實驗裏頭給我們就顯示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。這是慧海禅師講的。
下面他還引用一個《叁藏法數》,《叁藏法數》裏面講「妙觀察智,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,複知衆生根性樂欲,以無礙辯才,說諸妙法,令其開悟,獲大安樂,是名妙觀察智」。《叁藏法數》裏面講得比較詳細,那不是單單解釋這個名詞,真的舉出例子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只要見了性,見了性都轉識成智,舉他們的例子來說。「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」,這就好象我們今天在這個水結晶實驗裏面看出來的,對于一切言語、音聲、意念,我們起心動念,這些文字它産生自然的反應,這就相當于此地講的觀察諸法圓融次第。裏面確確實實沒有分別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完全自然顯示出來的。這是妙觀察智它起的作用。另外一個作用,它知道「衆生根性樂欲」,你說水知不知道?水知道,它的反應就知道了。但是水沒有無礙辯才,不能夠爲衆生說法,這個它做不到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能做到,確確實實他以他的無礙辯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我們說破,幫助我們開悟。
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,釋迦牟尼佛叫他爲娑婆世界衆生揀選圓通,圓是圓滿,通是通達,法門太多了,哪一個法門適合于我們這個世界衆生容易證得圓滿通達?他選的是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」。這個世間衆生耳根很利,你給他看,不容易開悟;你讓他聽,他好容易覺悟。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所以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用音聲說法。中國孔子教學也是用音聲說法,用言語,耳根最利。有些世界確實有些衆生眼根利,你現相給他,他一看就懂;你說法,他嫌你啰嗦,他不願意聽,一看就懂。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眼根利的?有,少數。你跟他講他聽不懂,你寫出文字給他,他一看就懂,那就是眼根利。但是大多數人耳根利,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根性不一樣。這是講到轉識成智它所起的作用。
這下面小注裏頭還有幾句話說,「六識、七識,曆曆事行,練磨純熟,應機接物,任運不涉計度,頓時觀察明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