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二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管過人,沒有這個經驗,所以突然搞這個東西他就受不了,一個學期辭職了。所以我們的選擇是選擇做教員,沒有選擇做職員,你看系主任、院長、教務長、校長,這都是學校裏面的行政人員,我們今天講的教員跟職員。職員是什麼?在我們佛門講護法,職員是護法;法師、教員是講經說法。你沒有好的職員,教員再好,沒地方發揮。職員他來管理學校,他來辦理學校,像我們今天這道場也是一樣。

  

  所以真正功德,我過去常說,我們講弘法利生功德誰大?職員大。正是跟學校一樣,在學校裏哪個最大?校長最大,不是你這個老師最大,再優秀的老師也不能跟校長比。再優秀的老師,你在這裏能發揮你的長才,校長聘請你;校長要不聘請你,你不能發揮。所以教育的成功失敗責任是誰?責任是校長,不是教員。所以一個寺院庵堂的住持,佛法在這個地方興衰,他的責任。佛法興,他的功德;佛法衰,他的罪過,我們做教員的人沒有。教員總是受人家雇用,人家聘請你,你就來給他開課,好好的教;人家不請你,那我們就到別的地方去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

  所以弘護是一體,但是護法比弘法還要重要,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。這地方有好的護法,好的護法什麼?他一定會聘請有德行、有學問,通宗通教的大德,無論是在家出家,請他到這裏來講經說法。普賢十願裏面講的「請轉*輪」,這就是禮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經。在家居士從事于講經這個工作的也稱法師。法師不限于在家出家,從事于這個工作男女老少都稱法師,這要懂。

  

  護持佛法,這道場住持也有在家出家,寺院庵堂多半都是出家人做住持,但是也有少數的是在家做住持。譬如我們在臺灣臺中蓮社,臺灣很多地方都有蓮社,蓮社是在家居士們組織的,蓮社的社長是在家人。我在臺中,臺中蓮社創辦人第一屆的社長就是李老師。我到臺中去的時候,他的社長已經交給別人,交給一個杜居士。但是他有董事會,他還是董事會的董事長。他辦慈光圖書館,我去的時候,他慈光圖書館剛剛開辦,他是董事長兼館長,這都是佛教的道場,護法,護持正法!還有像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,居士林是在家居士道場,它的林長是在家居士,這都是護法。在中國大陸有許多地方都有居士林,我在上海居士林還做過一次講演。早年北京居士林的林長就是黃念祖老居士,我第一次到北京,我去拜訪他的時候,他是北京居士林林長。所以在中國有很多居士道場。這都是講到護法,弘護是一體,護法擺在第一!

  

  你說這個道場的主人要不邀請你,你再優秀,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修有證的教員,沒人請你。在古時候沒有人請怎麼樣?沒有人請就往生了,爲什麼?這個世間沒有法緣就走了,真的是生死自在。如果有法緣就不能走,這個地方沒有法緣,那個地方還有法緣,現在交通比從前更要方便、更便捷,哪個地方有緣就要到哪裏去。所以做教員的行雲流水,我們一般講是雲水僧,沒有固定的地方,沒有固定的道場。真正從事于講經弘法,我們講教員,他沒有道場,爲什麼?有道場他就變成護法了,他就住持一個地方,他沒有,一生都是做教員的身分,都是在各個地方挂單,哪裏有請就到哪裏去。沒有請的時候,有交情好的,找個地方去住住小茅蓬、閉閉關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,有緣就「兼善天下」,沒有緣要知道「獨善其身」,無論有緣無緣都是在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

  

  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亂世,今天這個動亂的局面,在整個世界上有史以來沒有過的,天災人禍這樣的頻繁。爲什麼會有這些狀況出現?原因到底在哪裏?原因是疏忽了聖賢的教育。真的像《叁字經》上所說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習相遠」,這兩句話是把爲什麼要有教育道理說出來了,你要是不教,他會隨著習性,與本性本善就愈來愈遠了。要永遠保持本性本善,那靠什麼?靠教育。所以這個道理要懂,性相近,習就相遠!所以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。你要真的是不教他,那就愈變愈糟。我們看最近全世界,東方、西方都把聖賢教誨疏忽了,爲什麼?科學技術發達,認爲科學是萬能,科學可以征服自然,科學可以征服一切,拿到科學那就可以爲欲所爲,這是個錯誤的觀念,這是今天所有一切災難的真正的原因。

  

  我們曉得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保持、防範讓你不失真性,不失本善。現在人起心動念都是自己的利益,你要想跟他商量辦個事情,他首先要問,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?我有什麼利益?把這個在先。這跟從前人不一樣,從前人會說,這對社會有好處沒有?這個對大衆有沒有好處?從前人是把大衆的利益放在第一,社會的利益放在第一,沒有想到我個人利益,沒有。個人只要吃得飽、穿得暖,就很自在了,知足常樂,這是真的。我們這一生就是學到這一點,所以這一生很快樂,一生非常幸福。

  

  我在講席裏頭都說了很多遍,我自己肯定承認,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、最快樂的人。我這個幸福、快樂誰給我的?老師教給我的,所以我知恩報恩,念念不忘老師。我的講堂,我的攝影棚,我老師的照片都挂在我的對面,每天面對著老師,面對著護法,念念是感恩的心。這樣子你自然就轉過來了,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,執著自然就淡了。幾時淡化到執著沒有了,心無病,爲什麼?所有一切的障礙,業障,嚴重的業障,人跟人的障礙,人跟事的障礙,人跟物的障礙,人跟一些鬼神的障礙,都是因爲有我、有執著,我要怎樣怎樣,我以爲怎樣怎樣,這個東西麻煩!我們常講對立,這對立裏面就有控製的念頭、有占有的念頭,這錯了。爲什麼會有這念頭?不能夠真正徹底了解這一切法是虛幻不實的。

  

  世尊慈悲,這樁事情講了二十二年,般若,天天在講,講什麼?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《心經》諸位天天念,有沒有隨文入觀?不能隨文入觀,一天念叁百遍也沒用處,它不起作用;你要能夠隨文入觀,《心經》上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念了《心經》真正作用在哪裏?放下,徹底放下。真正自己做到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你說你多快樂,你多自在!前生往昔所有這些業障都化解,這真正叫修行。把我們錯誤的思想,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言語,錯誤的行爲,修正過來了,這叫修行。你修正過來當然自在!所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自自然然就現前,爲什麼?那是本性本善,儒家講得簡單,本善。什麼是本善?佛家講得清楚,我們平常講的,真誠是本善,清淨是本善,平等是本善,正覺是本善,慈悲是本善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

  

  本善不是學來的,本善是性德。只要你把自私自利、控製、占有,對一切人事物控製占有的念頭統統放下,本善就現前了。佛法也常講性德,性德就現前,性德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不必學,不是學來的,自性本來具足的。所以心無病,沒有病。你看虛僞是病,染汙是病,虛僞就不真誠,真誠就沒有病;清淨沒有病,染汙就有病;平等沒有病,不平就有病;正覺沒有病,愚癡就有病;慈悲沒有病,自私自利就有病。所以你只要把對一切人事物控製的念頭、占有的念頭,這是我常常講,你從這裏放下,不再幹這個傻事情,「平等性智心無病」,轉識成智了。我這個方法也很簡單、也很容易懂,只要你真幹,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執著,一切隨緣,什麼都好,阿彌陀佛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再看六祖大師偈頌第叁句「妙觀察智見非功」,這是用功第二個階段。根利的人他可以把六、七同時轉,這是根利的。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利根,我們先轉第七再轉第六也行,也是好事情。第七是執著,第六是分別,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出在這個地方。所以古來一些大德教導我們修行怎麼個修法?放下而已。

  

  我見章嘉大師頭一天,初見面,我就跟他提出這個問題,我說:現在我曉得佛法殊勝,我們敬佩到極處,但是不曉得從哪裏下手?我曾經跟諸位說過,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兩個小時只談了幾句話,大師的身教了不起,我們一生當中沒有見過。以後讀佛經,佛經上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六祖這首偈末後「繁興永處那伽定」,這個永處那伽定我見到了,章嘉大師就是。他老人家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人非常慈悲和藹,也非常端莊嚴肅。你跟他見面自自然然生起敬畏的心理,又是非常恭敬、喜歡,也有害怕、畏懼!

  

  我這一句話提出去之後,他大概是半個小時之後才答複我,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真的是沈得住氣。到半個小時,大概他是看我的情緒定下來了;你看現在人跟人見面談話都很急躁,章嘉大師不會跟急躁人談話,他一定要你定下來,他才說。我們這是面對面,眼對眼,半個小時之後,這定下來了。定下來的時候,他就跟我說:有。我問他有沒有下手的方法?他說了個有。這個「有」字一說,我們就精神提起來,豎起耳朵來聽,聽他老人家開導。大概又停了五分鍾,不是接著立刻就跟你講,五分鍾之後,老人家開口說了六個字,他說話很慢,速度很慢,不像我們的速度很快,他很慢,一個字一個字的念,清清楚楚。「看得破」,我這個速度還是很快,他比我這還慢,「放得下」,六個字。我聽了之後,這六個字我能懂,看得破,放得下;實際上,我們是似懂非懂,不是真懂,完全是憑我們自己的解釋來理解他這個看破放下。換句話說,也沒有解錯,解得很淺薄,不夠深度。到以後真正入了經教,這個看破放下愈來愈有深度了。

  

  這六個字我聽懂了,我還是不曉得從哪裏下手,所以我就問他老人家:這六個字我懂,從哪裏下手?他老人家教我從布施,從布施下手;布施就是舍,布施就是放下。我向他告辭的時候,他老人家很客氣送我到大門口,送到門口,他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:今天我教你六個字,你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