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神通?他能看到你過去生生世世所修的,這個法門過去世你曾經學過,你學過多次,那你就很熟,你一接觸這個法門,你就很容易學習。如果這個法門你過去沒有學過,那就很生疏,生疏傳給你,你學起來就很困難。就是衆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,有無量法門,應機說法。順著你過去生生世世所修學的,你學得就快,你不會感覺到困難,而且你學的能生歡喜心,熟了!跟過去生中所修學的接了軌。所以這只有轉識成智的人才能做到,爲什麼?因爲他沒障礙。這個偈子裏面叫「平等性智心無病」,這個病就是障礙,迷惑顛倒業障,你業障消除了,通達無礙了,這叫無病。
所以要知道我們今天的病,我們什麼都不通,障礙重重,什麼原因?就是有執著。執著還有一個名詞叫見思煩惱,《華嚴》裏面講執著,大乘教裏頭佛常常講見思煩惱。見煩惱,這是執著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這錯誤的見解從哪裏生的?從執著生的;思煩惱裏面,就是錯誤的思想,執著你的想法,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思煩惱,你認爲是正確的,死也不肯放棄;叫見思煩惱。這兩種說法合起來看你就清楚,佛菩薩教我們放下。五種見惑、五種思惑統統放下,你的障礙沒有了,這個時候在小乘人講阿羅漢,證阿羅漢果;在大乘裏面講,要是用我們《華嚴經》的說法,七信位的菩薩。現在我們這個經文講的是十信,十信裏面第七信的菩薩,平等性智現前,第七信;妙觀察還沒有,只是平等性智現前。所以斷證功夫跟阿羅漢相等,但是大乘比小乘聰明,大乘智慧開了,小乘智慧還沒有開。
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曉得,四智菩提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,就是因爲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把四智變成了八識。四智跟八識是一不是二,覺悟了叫四智,迷了叫八識,迷悟不同而已。迷的是?迷的是執著,不肯放下;悟的是?悟的統統放下了。你看看,你爲什麼不覺悟?不肯放下,所以你不覺悟。你要問你哪一天覺悟?我可以告訴你,你哪一天放下,哪一天就覺悟,這話是真話,一點都不欺騙你。所以你還有討厭的人,你要很歡喜他,爲什麼?正是幫助你練功的工具;像磨刀一樣,我要我的刀鋒利,我要找一塊磨刀石來磨它。我是一把刀,那個我喜歡的人、討厭的人;喜歡的事、討厭的事就是磨刀石,你沒有它,你自己不能成就。你要讓它在面前,才能夠知道你的功夫進展到什麼程度,你的心到底平不平等。這菩提心裏面講的真誠清淨平等,你的真誠清淨平等不能現前,就是你那個愛憎不平,愛憎沒放下。愛憎是假的不是真的,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愛憎。
《起信論》裏頭說得好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四智是本覺,本有,八識是不覺,本無;本無決定可以斷掉,本有決定可以證得。佛法講信心、信佛,有道理的,你把這些經文開示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的信心才能建立。什麼信心?煩惱決定可以斷,愛憎可以斷,自性般若智慧決定可以證得,爲什麼?本有的。這個智慧現前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」。所以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永遠搞六道輪回,你是六道凡夫。你要能把這放下,放下之後你就成佛,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就是諸佛如來。覺跟迷一念之間,爲什麼不肯放下?爲什麼那麼樣堅固的執著?你能放下一分,得一分法喜,得一分自在,長一分智慧,增一分德行,這叫真修,這叫真功夫。我們要懂!
所以我剛剛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。以後我在新加坡聽納丹總統跟我說過這句話。有一天我們兩個在一起吃飯,我們坐在一起,他告訴我(他是印度教):我對宗教最敬佩的是佛教,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。他說出這句話,我很尊敬他,他是佛教的內行人,他不是外行,外行人說不出。形式重不重要?形式重要。形式是什麼?形式是接引大衆的。換句話說,形式是利他的,不是自利的。
諸位要知道自利是重實質,從早到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境界裏面分叁類:善、惡、無記。我們六根接觸你會起分別執著,練功就在這個地方練,所以善的境界裏頭不生貪愛,惡的境界裏面不生瞋恚,真功夫。我們用什麼方法?用念佛的方法。這個念佛功夫得力了。念佛,如果順境裏頭還有貪愛,逆境裏頭還生瞋恚,你這個佛叫白念了,有口無心。古大德常說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、二十萬聲佛號,一點用都沒有,爲什麼?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,不能往生。往生要功夫得力,功夫怎麼得力?就是愛憎不關心,兩邊都放下,心地到什麼?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跟這相應。你只要愛憎不放下,菩提心這五句你一個字都沒有。所以功夫是在人事上練,是在名聞利養上練,是在五欲六塵上練,真學佛。這叫重實質不重形式,希望我們同學要了解這個道理。
六祖大師講「心無病」,我們現在心有病,有病就是什麼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,會分別執著,這就是病。順自己意思的起貪心,想占有、想控製;不順自己意思的起瞋恚心、怨恨心、嫉妒心、貢高我慢心,所有一切不善的心,那更嚴重的毒害心。這心有病!轉過來之後,這個都沒有了,心平等了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沒有病,心無病。心無病就是菩提心現前。識把菩提心障礙了,轉過來之後障礙去掉了,菩提心現前。四智叫菩提,這相宗裏面講的叫大圓鏡,叫平等,叫妙觀察,叫成所作,你們想想它跟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相不相應?一樁事情兩個講法。所以自己要懂得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除障礙。
我們離開新加坡的時候,我寫了一副對聯,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?「處逆境,隨惡緣,無瞋恚,業障盡消;處順境,隨善緣,無貪癡,福慧全現」。我寫了這麼一副對聯,離開新加坡,勉勵自己。跟我前面所講的一樣,我們在新加坡叁年受居士林、受李木源居士的恩惠,我們不能忘記。不管他用什麼態度對我,我們總是知恩報恩。所以我們祖先紀念堂叫東源堂,「東」是紀念方東美先生,「源」是李木源,用他們兩個人名字做我們堂口的名,念念不忘!我們要懂得自己怎樣做人,怎樣學佛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