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什么神通?他能看到你过去生生世世所修的,这个法门过去世你曾经学过,你学过多次,那你就很熟,你一接触这个法门,你就很容易学习。如果这个法门你过去没有学过,那就很生疏,生疏传给你,你学起来就很困难。就是众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有八万四千法门,有无量法门,应机说法。顺着你过去生生世世所修学的,你学得就快,你不会感觉到困难,而且你学的能生欢喜心,熟了!跟过去生中所修学的接了轨。所以这只有转识成智的人才能做到,为什么?因为他没障碍。这个偈子里面叫「平等性智心无病」,这个病就是障碍,迷惑颠倒业障,你业障消除了,通达无碍了,这叫无病。
所以要知道我们今天的病,我们什么都不通,障碍重重,什么原因?就是有执着。执着还有一个名词叫见思烦恼,《华严》里面讲执着,大乘教里头佛常常讲见思烦恼。见烦恼,这是执着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错误的见解从哪里生的?从执着生的;思烦恼里面,就是错误的思想,执着你的想法,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思烦恼,你认为是正确的,死也不肯放弃;叫见思烦恼。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你就清楚,佛菩萨教我们放下。五种见惑、五种思惑统统放下,你的障碍没有了,这个时候在小乘人讲阿罗汉,证阿罗汉果;在大乘里面讲,要是用我们《华严经》的说法,七信位的菩萨。现在我们这个经文讲的是十信,十信里面第七信的菩萨,平等性智现前,第七信;妙观察还没有,只是平等性智现前。所以断证功夫跟阿罗汉相等,但是大乘比小乘聪明,大乘智慧开了,小乘智慧还没有开。
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,四智菩提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,就是因为起了妄想分别执着,把四智变成了八识。四智跟八识是一不是二,觉悟了叫四智,迷了叫八识,迷悟不同而已。迷的是?迷的是执着,不肯放下;悟的是?悟的统统放下了。你看看,你为什么不觉悟?不肯放下,所以你不觉悟。你要问你哪一天觉悟?我可以告诉你,你哪一天放下,哪一天就觉悟,这话是真话,一点都不欺骗你。所以你还有讨厌的人,你要很欢喜他,为什么?正是帮助你练功的工具;像磨刀一样,我要我的刀锋利,我要找一块磨刀石来磨它。我是一把刀,那个我喜欢的人、讨厌的人;喜欢的事、讨厌的事就是磨刀石,你没有它,你自己不能成就。你要让它在面前,才能够知道你的功夫进展到什么程度,你的心到底平不平等。这菩提心里面讲的真诚清净平等,你的真诚清净平等不能现前,就是你那个爱憎不平,爱憎没放下。爱憎是假的不是真的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爱憎。
《起信论》里头说得好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。四智是本觉,本有,八识是不觉,本无;本无决定可以断掉,本有决定可以证得。佛法讲信心、信佛,有道理的,你把这些经文开示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的信心才能建立。什么信心?烦恼决定可以断,爱憎可以断,自性般若智慧决定可以证得,为什么?本有的。这个智慧现前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」。所以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,你永远搞六道轮回,你是六道凡夫。你要能把这放下,放下之后你就成佛,你就是法身菩萨,你就是诸佛如来。觉跟迷一念之间,为什么不肯放下?为什么那么样坚固的执着?你能放下一分,得一分法喜,得一分自在,长一分智慧,增一分德行,这叫真修,这叫真功夫。我们要懂!
所以我刚刚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告诉我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」。以后我在新加坡听纳丹总统跟我说过这句话。有一天我们两个在一起吃饭,我们坐在一起,他告诉我(他是印度教):我对宗教最敬佩的是佛教,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。他说出这句话,我很尊敬他,他是佛教的内行人,他不是外行,外行人说不出。形式重不重要?形式重要。形式是什么?形式是接引大众的。换句话说,形式是利他的,不是自利的。
诸位要知道自利是重实质,从早到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境界里面分三类:善、恶、无记。我们六根接触你会起分别执着,练功就在这个地方练,所以善的境界里头不生贪爱,恶的境界里面不生瞋恚,真功夫。我们用什么方法?用念佛的方法。这个念佛功夫得力了。念佛,如果顺境里头还有贪爱,逆境里头还生瞋恚,你这个佛叫白念了,有口无心。古大德常说的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、二十万声佛号,一点用都没有,为什么?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,不能往生。往生要功夫得力,功夫怎么得力?就是爱憎不关心,两边都放下,心地到什么?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跟这相应。你只要爱憎不放下,菩提心这五句你一个字都没有。所以功夫是在人事上练,是在名闻利养上练,是在五欲六尘上练,真学佛。这叫重实质不重形式,希望我们同学要了解这个道理。
六祖大师讲「心无病」,我们现在心有病,有病就是什么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,会分别执着,这就是病。顺自己意思的起贪心,想占有、想控制;不顺自己意思的起瞋恚心、怨恨心、嫉妒心、贡高我慢心,所有一切不善的心,那更严重的毒害心。这心有病!转过来之后,这个都没有了,心平等了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没有病,心无病。心无病就是菩提心现前。识把菩提心障碍了,转过来之后障碍去掉了,菩提心现前。四智叫菩提,这相宗里面讲的叫大圆镜,叫平等,叫妙观察,叫成所作,你们想想它跟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相不相应?一桩事情两个讲法。所以自己要懂得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当中除障碍。
我们离开新加坡的时候,我写了一副对联,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?「处逆境,随恶缘,无瞋恚,业障尽消;处顺境,随善缘,无贪痴,福慧全现」。我写了这么一副对联,离开新加坡,勉励自己。跟我前面所讲的一样,我们在新加坡三年受居士林、受李木源居士的恩惠,我们不能忘记。不管他用什么态度对我,我们总是知恩报恩。所以我们祖先纪念堂叫东源堂,「东」是纪念方东美先生,「源」是李木源,用他们两个人名字做我们堂口的名,念念不忘!我们要懂得自己怎样做人,怎样学佛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一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