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虛雲和尚法彙—書問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迹。若圓融門。寂滅真如。有何次第。若行布門。對治習氣。升進非無。若得直下無心。量出法界之外。何用更曆階梯。若未頓合無心。一念有異者。直以佛知見治之。究竟成佛果。不可偏執一見。成儱侗病也。昔皓月供奉問長沙岑曰。天下善知識。證叁德涅槃也未。岑曰。大德問果上泹槃。因中涅槃。曰。果上涅槃。岑曰。天下善知識未證。功未齊于諸聖。曰。未證何名善知識。岑曰。明見佛性。亦名善知識。問。未審功齊何道。名證大涅槃。岑曰。摩诃般若照。解脫甚深法。法身寂滅體。叁一理圓常。欲識功齊處。此名常寂光。又問。如何是因中涅槃。岑曰。大須知見地了徹。直與佛祖把手同行。但得因中涅槃。其多生熾然之結習。須次第盡。方得超出叁界。楞嚴雲。理則頓悟。乘悟並銷。事非頓除。因次第盡。惟宗下用功。水到渠成。超證十地等妙。有不期然而然也。阿難尊者雲。不曆僧祇獲法身。永嘉雲。證實相。無人法。刹那滅卻阿鼻業。又雲。彈指圓成八萬門。刹那滅卻叁祇劫。奈何行人。習有輕重。證有深淺不同。在諸大祖師證與佛齊。人法空。能所寂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佛魔凡聖等。悉是假名。經雲。但以假名字。引道于世間。如伶人舞戲相似。終日吃飯。不曾咬著一粒米。終日穿衣。未曾沾得一縷紗。凡所施設。一切事務。如壽祖雲。修習空花萬行。宴坐水月道場。降伏鏡裏魔軍。大作夢中佛事。余或未及者。須由功業勵行爲本修因。若不降心。而取證者。無有是處。

  致倓虛法師函

  倓老法師暨合寺諸上座道鑒。茲由志蓮淨苑寄來尊處衣服等件。只領之下。無任感激。伏維 老法師暨諸上座同袍高誼。遠念荒山貧困。惠予錦衣。當如法分給大衆結緣。遮身禦寒。茲代本寺大衆。遙向 老法師暨諸上座遠致謝忱。專此敬候

  道安

  虛雲合十四月廿四日

  答顧德谷任肇聰二居士問

  問。方便求受五戒。與在戒堂中求受五戒。有何差別。

  答。凡求戒者。照儀軌理應登壇。眼觀法相耳聽羯磨。心生忏悔。易具功德。如以因緣 不能登壇者。可請大德比丘在佛前方便授受。亦須深生忏悔。至誠求授始得。

  問。求五戒後之男女居士。能否用優婆塞優婆夷名稱。

  答。凡依大德比丘受歸依後。再受一戒二戒以至五戒的男居士就是優婆塞。女的就是優婆夷。

  問。受方便五戒後。能否披戒衣。

  答。既得大德比丘允許受持一戒以至五戒的人。均可披缦衣。五衣七衣等則不得披也。

  問。優婆塞與優婆夷所披戒衣。系用五條抑用缦衣。

  答。只可用缦衣。五條衣者。須出家受沙彌戒時才能用。近來諸方傳戒。日期短促。叁 堂大戒。連著傳授。故五衣。七衣。十二條衣叁者。亦一次傳之。但必須受過沙彌 戒和比丘戒後。才能披用。現在許多在家二衆弟子亦有披五條或七條衣。此實混濫 輕慢佛製。罪過不小。

  問。如據蕅益大師戒衣辨訛雲。佛爲沙彌製二衣。一上衣。即無縫袈裟。亦名缦條。色 與比丘同。製與比丘異。但直縫之。不許刺葉。故律部雲。求寂之徒。缦條是服。 辄披五衣。至爲罪濫。蓋沙彌雖已出家。尚未入僧寶數。是故五條猶不許服。況七 條等乎。爲優婆塞。則合蓄無縫叁衣。形與沙彌同。入壇行道。方許披之。平日不 得披著。所以與沙彌別也。又蕅師戒衣辨訛第叁條雲。前人無知妄作。辄令優婆塞 得披叁衣。後人矯枉過正。並禁優婆塞不得著缦衣。叁訛也。據此。則男女居士受 五戒後。宜披缦衣。而現有披五衣者。似宜改正乎。

  答。應更正。你這種寶貴意見。是正確的。

  致馬來亞麻坡劉寬正居士函叁則(其一)

  惠書及裝佛金功德。均收。謝甚。居士既徘徊于禅淨之門。則何妨合禅淨而雙修。于動散之時。則持名念佛。靜坐之際。則一心參究念佛是誰。如斯二者。豈不兩全其美。居士眼目有疾。則宜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。以求 大士慈光照觸。翳障消除。

  (其二)

  遙來雲箋。蒙惠修寺功德淨資。于二月十八日收訖。荷謝無任。居士處此擾擾塵寰。獨能道播麻地。可謂火中青蓮。誠爲難得。 令堂以古稀之年。信向念佛。而居士曲盡子道。善能喻慰。尤難得也。夫衆生真心本體。般若光明。堂堂獨露。但以妄想習氣。(即粗浮。貪。嗔。癡。慢等。)時時發現。自障妙明。但將冷眼看破。放下便是。不必別求也。(能一心專念觀音聖號。淨念相續。便是放下第一法。)遇難忍處須忍得過。難行處要行得過。惟淨業可修便修。于幻緣得過且過。習氣銷盡。菩提圓成矣。

  (其叁)

  連惠兩書收悉。驚聞融熙逝世。不勝傷悼。惟人生有死。亦乃世間常態。叁界無安。當深生怖畏。直須痛念無常。信願念佛。求生淨土。此身不向今生度。更向何生度此身。伏惟珍重。

  複星洲卓義成居士

  承問關于靜坐之事。雲亦是門外漢。今本同舟共濟精神。略伸管見如下。(一)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。簡言其要。則在于系念一句佛號。(或阿彌陀佛。或觀世音菩薩皆可。)心心相契。念念相續。由心而出。從耳而入。莫令間斷。果能如斯。則更無余緣雜入矣。若能久久不退。彌勤彌專。轉持轉切。不分行住坐臥。豈覺動靜閑忙。便可一直到家。永生安養。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。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。宜其不能進步。(二)靜坐宜取乎自然。身體有病。宜適當調養。不必勉強支持。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臥也。(叁)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。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。不可勝數。悟道僅爲真正修道的開始。由修而證。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。若專爲求得神通而修行。是魔見。爲學佛人所不齒者。(四)參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。皆教衆生破除妄念。顯自本心。佛法無高下。根機有利鈍。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爲方便穩妥。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。熟覽印光法師文鈔。若能依而行之。則淨土現成。萬修萬去。(五)葷食造殺害生。大違慈旨。令人智昧神昏。增長貪嗔淫欲。身後業案如山。冤怨債報。甯有了日。靜坐修行的目的。要了生死。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。漏瓶盛油。虛勞精神。智者可以自審矣。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。當熟覽谛受。(六)靜坐如法。可使四大勻調。促進健康。(七)“歸元性無二。方便有多門。”八萬四千法門。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。莫不殊途同歸。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。(八)雲居山目前尚無傳戒條件。雲頹衰尤甚。恐不克舉行矣。(九)中國佛教在宗教政策保護下。提高了地位。純潔了組織。大有發展氣象。(十)請照歸依證所示。隨宜隨分。遵行修持之。綜觀所問情形。以居士程度。最好熟覽淨土十要。印光法師文鈔。龍舒淨土文等。當可獲得實際利益。常閱雲棲法彙。可融會一切法門。再閱淨土十要。龍舒淨土文。使專門進步。萬無一失矣。

  致南洋麻坡劉寬簪居士函二則(其一)

  惠書及功德淨資。均收訖。謝甚。居士發無上心。求受叁歸五戒。甚可嘉慰。然古雲。受戒容易守戒難。願居士自受戒後。幸勿毀犯。今奉上歸戒證一紙。上有學佛須知。願居士遵而行之。自得解脫。

  (其二)

  冬月十四日惠函敬悉。山野衰病。久阙致候。忽蒙惠注。深爲感慰。蓋因緣離合。浮生如幻。至希達觀曠懷。逆來順受。于一切不如意境界。作隨緣消舊業想。自致安然自在。人生娑婆。苦多樂少。居士能知人身難得。佛法難聞。是已深得個中旨趣。望以此自慰。常時念佛。勉修淨業。久則親承法益。災消福崇。所願遂意矣。

  致越南宣聖法師函五則(其一)

  客歲臘月十一日來函已悉。惠施謝甚。欲于自利利他事求一簡單開示。夫今法門式微。舉目滔滔。盡在名利人我中過活。求一真操實履者。殆不可得。仁者猶能殷勤向道。不忘己分。甚可喜慰也。蓋叁界之中。無非牢獄。暫時歡樂。終歸無常。衆生燕雀處堂。罕思出離。若能痛念生死事大。觑破一切世情。若順若逆。總皆虛妄不實。過眼便是空花。獨一念持戒。禮忏。笃信叁寶之心。生與同生。死與同死。而又專求己過。不責人非。步趨先聖先賢。不隨時流汨沒。庶幾信心日固。智慧日開。而生死可永脫耳。

  (其二)

  二月十七日來函閱悉。雲幻軀衰邁。時浸疾病。遠勞重念。至爲感慰。月來漸轉恢複。希勿介注。人生天地間。忽如遠行客。況以一息余生。持此浮脆之軀。而爲客中之客。欲求無病。又何可得。至祈諸仁各自努力。拌此一生。冀求出離。是爲至要。

  (其叁)

  二月廿七日來信收悉。陳炎松居士代彙淨資。已于去年冬收到。當時事冗未覆。歉甚。至希致謝意。陳寬德居士請釋遠注。雲居山寺現住衆百十余人。自去秋蒙准加于國營雲山農場。爲僧伽生産隊。(由前僧伽農場脫胎而來。)經濟獨立核算。自負盈虧。在不妨礙勞動生産時間外。宗教儀式。個人修持。隨意照常。(過堂素齋生活照舊。)至希諸仁及時努力。精進行道。切勿空過歲月。

  (其四)

  來函收悉。雲居建寺塑像。蒙諸善信暨仁者等大力惠助。現已大部竣工。雲甚感慰謝。現在進行山區建設。展開生産躍進。僧衆忙碌。作務冗繁。故對佛像開光。傳戒。及小辰各項。均不舉行。幸希痛念無常。爲道精進。

  (其五)

  來信收悉。山中農禅生涯。自給豐足。茲複每畝增收糧谷一百六十斤。堪慰遠念。承仁者及諸善信盛意隆厚。感謝殊甚。惟老病不堪。旦暮幻景。殆將不久。至希日後勿爲贅念。當各痛念生死事大。無常迅速。精進淨業。勿空過光陰。勿負此人身。切切至要。

  [編者案]師往來書問。其開示法要可傳者何止千函。雲門浩劫。毀于一旦。多方搜集。僅此戋戋。百余歲光陰。千秋文字。有不勝其感喟者矣。

  

  

《虛雲和尚法彙—書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