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觉中。如海一沤发。”佛为一大事出现于世。不过教人明此道。复此性而已。
复大沩山宝生和尚
久耳令誉。时深仰慕。接奉华翰。以 贵山事见嘱。尤使云惶愧无地。云为南华寺事。已成触藩之势。此次不得已躬诣香港作沿门乞。当此非常时期。所谓十叩柴扉九不开。虽有成效。预计尚远。亦只得竭力做去。鞠躬尽瘁而已。大沩赖法座住持。已有得人之庆。行见宗风再振。祖庭重光。无容云作续貂之举。况云对南华万无轻离之理。除已复郭居士外。特达座前。务祈慈悲。为密印全其始终。不避劳怨。不辞艰辛。经云。将此身心奉尘刹。是则名为报佛恩。斯言云愿与 法座共勉之。
附录沩山宝生和尚来函
久仰 慈范。愧未亲近。每忆法座。无不神驰左右。遥想 法躬康泰。为慰。迳启者。宁乡大沩山密印寺。为我湘省最著名的大刹。为沩仰宗发祥之地。公所知也。民国初元。为匪所烧。琳宫梵宇。尽成灰烬。嗣省垣各宰官居士。举弟住持寺事。蒙龙天护法。各宰官居士维持。大殿。禅堂。斋堂。僧寮。山门。渐次告成。而寺中之规矩颓废已久。后之学者。及住僧。莫知所宗。弟住衡岳时多。不能分身。密印苟不得人。禅灯难续。我公为禅宗大匠。现代衲子过南岳。无一不道及我公之禅风。弟与各宰官居士言时。各皆发欢喜心。愿得公为该寺住持。俾祐祖法炬。暗而复明。我公乘大愿船。决不吝法。伏愿法驾早降祖庭。不但大沩幸甚。而我湘省之人民。获大福利无穷矣。速赐佳音。
复慧融和尚
云日前为南华事。有香港之行。本月初四日始返曹溪。此行计一月有余。当此非常时期。亦无甚成效。回寺得阅大札。不胜诧异。 此事古历二月间有贵省人证莲明海二师。据云。俗系胞兄弟。来敝寺讨单。进禅堂后。于入室时。道及拟请云至贵寺云云。云即严辞却之。该二师于三月间溜单他去。云对此事早已妄却。亦无派人前赴 贵寺侦察等事。至云差遣僧士一节。敝寺正感人才缺乏。自顾不暇。亦不敢冒昧派差。大和尚过信人言。致有此误会。在贵寺无论何事。既有地方檀越。又有佛教会及政府机关团体。自能料理。云远居广东。相隔太远。更自问何人。敢有此权力。远及邻省耶。总之捧读大和尚来书。具见谦谦有德。且怀重振祖风之宏愿。尚希发勇猛心。努力做去。一面与当地宰官居士。同心协力。何患不能兴利除弊。重建大慧之法幢。恢复灵岩之令誉。为期必不甚远也。云下风逖听。亦为之欣幸无已。惟祈大雄大力。不避劳怨。不辞艰难困苦。勉力行之。
附录慧融大和尚来书
后学久仰圆音。高唱于南华。自愧障深。未克亲炙于座右。斯乃善根鲜薄之所招感也。窃思了山灵岩寺。赣南唯一之禅席。创自南唐普举禅师。于兹开山。由是高僧叠出。禅德踵至。大慧杲于此高建法幢。因此灵岩之名更加显著。自前清兵燹后。至光绪初年。吾祖普会老人募建梵宇。恢复旧规。今大殿外四围。均有碑记。普老西归后。以其剃度子孙住持斯席。均各饱私囊。经二十余年之习惯。一时难以顿除。后学每思满吾祖十方丛林之心愿。半年以来。终成画饼。辱承 和尚遣忠亮大师来山。侦察一切。并云我师老人。慈允差遣有德僧士。飞锡降临于灵岩。垂注法雨于岭北。后学决意退让。断不附和子孙习惯之陋规。惟冀我公不べ法云。恳践前言。急遣大德上座三五位光临庾地。扶持大慧杲禅师。这根刹竿子。普令大地众生。知有出身之路。如是方便功德。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其底源。后学不胜翘企之至。
复昆明孙乐佛海居士
昨由南华转来大函。敬悉。与子别去二十余寒暑矣。音问难详。念念于怀。朽老矣。目昏手颤。笔墨早弃。对诸函札。少有相酬。阅大作数张甚佳。虽然如是。但此事于文墨。虽非即离。究竟实际。非语言文字。所谓说十分。不如行证一分。昔夹山答法身之语。及至华亭。半点用不著。故古人一一从境缘丛里。经数十年练磨。百折不挠。自信无疑。方能自由自在。尚有脱不去东瓜印子者。今人心浇薄。时势失纯。苟不深穷。恐宿栈道。望子努力。珍重。
复陈殊贤居士
来书云。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。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。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。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。岂能垂教万古。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义。若悟第一义。则无开口处。说个明心见性。已属方便。岂有冲突之理。至此业已答复。若不会。且看世尊唤阿难托钵去。若依座主见解。不免依文解义。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。分明去此不远。若论相说。数有十万八千。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。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。可知已明白净士法门。断无故违佛说。不过他随缘说法。叫人了自性。识身中净土。不可愿东愿西。向外驰求。应随其心净。即佛土净。后再曰人有两种。法无两般。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。余二即非真也。所以当时得旨嗣法者。四十三人。宏化天下。至今五灯灿耀。岂徒然哉。你我自惭。不能领会玄旨。不是祖师有过。夫上天下雨。无私润于枯林。佛愿虽广。难度无缘。阿难为佛侍者。多闻第一。上有父为国王。已不富而自贵。兄为世尊。有吾不自修不能成佛之感。是知大地众生。虽有佛性。要随顺修行。譬如金在矿里。须经锻炼。方得受用也。再考我佛在天竺说西方。华夏之人。便指天竺为西方。菩萨说法无法。令人背尘合觉。而众生知见。多是背觉合尘。不能随处解脱。喻如劝人不可心外觅佛。其人便执心为佛。岂知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。弥陀经云。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。弥陀便来接引。一心不乱者。即是离念也。能做到离念功夫。何处不是净土。故坛经云。悟人在处一般。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。此之谓也。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。即行十万。后舍八邪。乃过八千。念念见性。常行平直。到如弹指。便觌弥陀。及夫见了弥陀。又不生欢喜之心。则无时不在净土。若在净土。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。则是真实菩萨。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。无不自在矣。专复断惑。
致鼓山盛慧复腾二长老书
外寇深侵。人心散乱。法门衰落。更不堪言。如棘刺心。悲何能已。但僧伽不可以时当末法。听其浮沉。此常人之情。非佛子之本色也。南华此次传戒。为时甚迫。而修圆和尚以滇省缁素挽留。行而复止。复仁亦已退院。一时乏人负责。生旦净丘。一身任之。云门工程。因尔停顿。吁。尘劳人世。眨眼百年。所谓人事卒难遂。年光不可留。是非横劫掠。使我不自由。涌泉寺为十方瞻仰之道场。幸勿再挂虚名。更增业障。望两序上座。即大众师。推请 盛慧老和尚负责住持。诸贤竭诚扶助。必使纲宗丕振。慧命永全。不绝狮弦。大开正眼同抱程婴杵臼之心。勿拘伯夷叔齐之节此云日夜薰香祷于佛前者也。易曰先天而天不违。后天而奉天时。惟望大擂鼓山之鼓。齐撞法海之钟。共警酣眠。自求多福。死中求活。时乎。
复潮州开元寺书
厚扰常住。瞥眼阅八月矣。宗门骨肉。我怀何如。老拙生平怕负虚名。无补实际。去秋所以代拟八款。希图安定常住。本人既未接受名义。岂有派代表住持之说耶。事理显然。而时值末化。法幢倾圮。挽救无力。此又智和尚所目睹者也。开元古刹。望诸公掌握。协同一心而除憎爱。化毒药以变醍醐。公推住持。共同扶助。同入无诤三昧。为幸。
复湖南佛教居士林书
黄乐西居士。特来华翰。敬悉。辱承藻饰。惭愧莫名。经当随时肃复。谅邀洞鉴。去冬周永觉居士到云门山时。实以大觉寺偃祖道场。工程拮据。苦无替手。未能应命。有负诸大贤希望。实为佛祖之罪人也。昨日朱长松居士不惮跋涉。又分敦促。殊不知云徒有虚名。无法可说。且首都福建江西香港再三邀约。派员坐俟。有如追逋。祗因目下南华待筹摆脱。非所谓三界尘劳如海阔。无今无古闹聒聒乎。俟能分身。当图敬恭桑梓。藉了因缘。然诸仁者这种愿力。显见菩提大心。早已庄严佛土。默感龙天矣。又奚必待云之行耶。
复孙语默书
语默大居士慧察。敬复者。手书及佳作。伏读甚善。循是行去。自多法益。从性起修。如扬顺帆。但当缄秘自持。步步踏著鼻孔。若见道人。无净秽可舍。西方只在脚跟下也。古人云。威音王前。无师自悟者。悉属魔外。盖此蹊径。四维上下。举足皆非。见道方修者。但可与言此处无东爪印子。纵印亦不能留痕迹。于大火聚中。俟有缘时。重为商讨。假令盲目肯定。是则违背祖范。非则获咎靡追。经教住世。圣贤可量。消归自己。莫作能想。阅语录则须具择法眼。尽信书不如无书。校其与佛祖未说法前之原天书无异方可。七十为法。珍重。珍重。
复屈居士问法书
(上略)......承询成佛。究为三身齐现。具足一切神变功德。抑为自心透脱。便算究竟等义。谨以薄识。略叙大概。论到此事。不无权实修证深浅因果之殊。至如实际理地。本无名言说相。但一法性身。常居法性土。离四句。绝百非。有何开口处。但有言说。都无实义。如世尊掩室。文殊挥剑。净名杜口。丹霞火烧。赵州谓不喜闻。德山以喝。云门以棒。从上佛祖。无非显兹妙义。不过宗门以直捷示人。截断葛藤。故六祖答智通问。清净法身。汝之性也。圆满报身。汝之智也。千百亿化身。汝之行也。祖已明示三身四智。神通妙用。不欠丝毫。至于权变方便说个佛字。皆是不得已也。宗门但论见性。不重禅定解脱。悟心之人。自解作活计。翻转本体作功夫。终日使得十二时辰。是为全性起修。全修在性。善能调熟。不离当生。即证圣果。六祖曰。终身不退者。定入圣位。古云。顿悟初心。即究竟圆极。寂灭真如。宗镜录问。一心成佛之道。还假历地位修证否。答此无住真心。实不可修。不可证。不可得。非取果。故不可证。非著法。故不可得。非作法。故不可修。若论地位。即在世谛行门。亦不失理。以无位中论其位次。不可决定有无之执。经明十地差别。如空中鸟…
《虚云和尚法汇—书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