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覺中。如海一漚發。”佛爲一大事出現于世。不過教人明此道。複此性而已。
複大沩山寶生和尚
久耳令譽。時深仰慕。接奉華翰。以 貴山事見囑。尤使雲惶愧無地。雲爲南華寺事。已成觸藩之勢。此次不得已躬詣香港作沿門乞。當此非常時期。所謂十叩柴扉九不開。雖有成效。預計尚遠。亦只得竭力做去。鞠躬盡瘁而已。大沩賴法座住持。已有得人之慶。行見宗風再振。祖庭重光。無容雲作續貂之舉。況雲對南華萬無輕離之理。除已複郭居士外。特達座前。務祈慈悲。爲密印全其始終。不避勞怨。不辭艱辛。經雲。將此身心奉塵刹。是則名爲報佛恩。斯言雲願與 法座共勉之。
附錄沩山寶生和尚來函
久仰 慈範。愧未親近。每憶法座。無不神馳左右。遙想 法躬康泰。爲慰。迳啓者。甯鄉大沩山密印寺。爲我湘省最著名的大刹。爲沩仰宗發祥之地。公所知也。民國初元。爲匪所燒。琳宮梵宇。盡成灰燼。嗣省垣各宰官居士。舉弟住持寺事。蒙龍天護法。各宰官居士維持。大殿。禅堂。齋堂。僧寮。山門。漸次告成。而寺中之規矩頹廢已久。後之學者。及住僧。莫知所宗。弟住衡嶽時多。不能分身。密印苟不得人。禅燈難續。我公爲禅宗大匠。現代衲子過南嶽。無一不道及我公之禅風。弟與各宰官居士言時。各皆發歡喜心。願得公爲該寺住持。俾祐祖法炬。暗而複明。我公乘大願船。決不吝法。伏願法駕早降祖庭。不但大沩幸甚。而我湘省之人民。獲大福利無窮矣。速賜佳音。
複慧融和尚
雲日前爲南華事。有香港之行。本月初四日始返曹溪。此行計一月有余。當此非常時期。亦無甚成效。回寺得閱大劄。不勝詫異。 此事古曆二月間有貴省人證蓮明海二師。據雲。俗系胞兄弟。來敝寺討單。進禅堂後。于入室時。道及擬請雲至貴寺雲雲。雲即嚴辭卻之。該二師于叁月間溜單他去。雲對此事早已妄卻。亦無派人前赴 貴寺偵察等事。至雲差遣僧士一節。敝寺正感人才缺乏。自顧不暇。亦不敢冒昧派差。大和尚過信人言。致有此誤會。在貴寺無論何事。既有地方檀越。又有佛教會及政府機關團體。自能料理。雲遠居廣東。相隔太遠。更自問何人。敢有此權力。遠及鄰省耶。總之捧讀大和尚來書。具見謙謙有德。且懷重振祖風之宏願。尚希發勇猛心。努力做去。一面與當地宰官居士。同心協力。何患不能興利除弊。重建大慧之法幢。恢複靈岩之令譽。爲期必不甚遠也。雲下風逖聽。亦爲之欣幸無已。惟祈大雄大力。不避勞怨。不辭艱難困苦。勉力行之。
附錄慧融大和尚來書
後學久仰圓音。高唱于南華。自愧障深。未克親炙于座右。斯乃善根鮮薄之所招感也。竊思了山靈岩寺。贛南唯一之禅席。創自南唐普舉禅師。于茲開山。由是高僧疊出。禅德踵至。大慧杲于此高建法幢。因此靈岩之名更加顯著。自前清兵燹後。至光緒初年。吾祖普會老人募建梵宇。恢複舊規。今大殿外四圍。均有碑記。普老西歸後。以其剃度子孫住持斯席。均各飽私囊。經二十余年之習慣。一時難以頓除。後學每思滿吾祖十方叢林之心願。半年以來。終成畫餅。辱承 和尚遣忠亮大師來山。偵察一切。並雲我師老人。慈允差遣有德僧士。飛錫降臨于靈岩。垂注法雨于嶺北。後學決意退讓。斷不附和子孫習慣之陋規。惟冀我公不べ法雲。懇踐前言。急遣大德上座叁五位光臨庾地。扶持大慧杲禅師。這根刹竿子。普令大地衆生。知有出身之路。如是方便功德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其底源。後學不勝翹企之至。
複昆明孫樂佛海居士
昨由南華轉來大函。敬悉。與子別去二十余寒暑矣。音問難詳。念念于懷。朽老矣。目昏手顫。筆墨早棄。對諸函劄。少有相酬。閱大作數張甚佳。雖然如是。但此事于文墨。雖非即離。究竟實際。非語言文字。所謂說十分。不如行證一分。昔夾山答法身之語。及至華亭。半點用不著。故古人一一從境緣叢裏。經數十年練磨。百折不撓。自信無疑。方能自由自在。尚有脫不去東瓜印子者。今人心澆薄。時勢失純。苟不深窮。恐宿棧道。望子努力。珍重。
複陳殊賢居士
來書雲。壇經說東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語。與蓮宗有無沖突一節。如今不說沖突與不沖突。試問自己疑他做甚麼。若疑諸佛菩薩說法有沖突。豈能垂教萬古。實在自己不能體會經義。若悟第一義。則無開口處。說個明心見性。已屬方便。豈有沖突之理。至此業已答複。若不會。且看世尊喚阿難托缽去。若依座主見解。不免依文解義。蓋當時六祖爲韋刺史說世尊在舍衛國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。分明去此不遠。若論相說。數有十萬八千。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等語。六祖言世尊在舍衛城西方引化經文。可知已明白淨士法門。斷無故違佛說。不過他隨緣說法。叫人了自性。識身中淨土。不可願東願西。向外馳求。應隨其心淨。即佛土淨。後再曰人有兩種。法無兩般。即法華經所謂惟此一事實。余二即非真也。所以當時得旨嗣法者。四十叁人。宏化天下。至今五燈燦耀。豈徒然哉。你我自慚。不能領會玄旨。不是祖師有過。夫上天下雨。無私潤于枯林。佛願雖廣。難度無緣。阿難爲佛侍者。多聞第一。上有父爲國王。已不富而自貴。兄爲世尊。有吾不自修不能成佛之感。是知大地衆生。雖有佛性。要隨順修行。譬如金在礦裏。須經鍛煉。方得受用也。再考我佛在天竺說西方。華夏之人。便指天竺爲西方。菩薩說法無法。令人背塵合覺。而衆生知見。多是背覺合塵。不能隨處解脫。喻如勸人不可心外覓佛。其人便執心爲佛。豈知法尚應舍。何況非法。彌陀經雲。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亂。彌陀便來接引。一心不亂者。即是離念也。能做到離念功夫。何處不是淨土。故壇經雲。悟人在處一般。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。此之謂也。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。即行十萬。後舍八邪。乃過八千。念念見性。常行平直。到如彈指。便觌彌陀。及夫見了彌陀。又不生歡喜之心。則無時不在淨土。若在淨土。又無人我衆生壽者四相。則是真實菩薩。到那時不管東西南北。無不自在矣。專複斷惑。
致鼓山盛慧複騰二長老書
外寇深侵。人心散亂。法門衰落。更不堪言。如棘刺心。悲何能已。但僧伽不可以時當末法。聽其浮沈。此常人之情。非佛子之本色也。南華此次傳戒。爲時甚迫。而修圓和尚以滇省缁素挽留。行而複止。複仁亦已退院。一時乏人負責。生旦淨丘。一身任之。雲門工程。因爾停頓。籲。塵勞人世。眨眼百年。所謂人事卒難遂。年光不可留。是非橫劫掠。使我不自由。湧泉寺爲十方瞻仰之道場。幸勿再挂虛名。更增業障。望兩序上座。即大衆師。推請 盛慧老和尚負責住持。諸賢竭誠扶助。必使綱宗丕振。慧命永全。不絕獅弦。大開正眼同抱程嬰杵臼之心。勿拘伯夷叔齊之節此雲日夜薰香禱于佛前者也。易曰先天而天不違。後天而奉天時。惟望大擂鼓山之鼓。齊撞法海之鍾。共警酣眠。自求多福。死中求活。時乎。
複潮州開元寺書
厚擾常住。瞥眼閱八月矣。宗門骨肉。我懷何如。老拙生平怕負虛名。無補實際。去秋所以代擬八款。希圖安定常住。本人既未接受名義。豈有派代表住持之說耶。事理顯然。而時值末化。法幢傾圮。挽救無力。此又智和尚所目睹者也。開元古刹。望諸公掌握。協同一心而除憎愛。化毒藥以變醍醐。公推住持。共同扶助。同入無诤叁昧。爲幸。
複湖南佛教居士林書
黃樂西居士。特來華翰。敬悉。辱承藻飾。慚愧莫名。經當隨時肅複。諒邀洞鑒。去冬周永覺居士到雲門山時。實以大覺寺偃祖道場。工程拮據。苦無替手。未能應命。有負諸大賢希望。實爲佛祖之罪人也。昨日朱長松居士不憚跋涉。又分敦促。殊不知雲徒有虛名。無法可說。且首都福建江西香港再叁邀約。派員坐俟。有如追逋。祗因目下南華待籌擺脫。非所謂叁界塵勞如海闊。無今無古鬧聒聒乎。俟能分身。當圖敬恭桑梓。藉了因緣。然諸仁者這種願力。顯見菩提大心。早已莊嚴佛土。默感龍天矣。又奚必待雲之行耶。
複孫語默書
語默大居士慧察。敬複者。手書及佳作。伏讀甚善。循是行去。自多法益。從性起修。如揚順帆。但當緘秘自持。步步踏著鼻孔。若見道人。無淨穢可舍。西方只在腳跟下也。古人雲。威音王前。無師自悟者。悉屬魔外。蓋此蹊徑。四維上下。舉足皆非。見道方修者。但可與言此處無東爪印子。縱印亦不能留痕迹。于大火聚中。俟有緣時。重爲商討。假令盲目肯定。是則違背祖範。非則獲咎靡追。經教住世。聖賢可量。消歸自己。莫作能想。閱語錄則須具擇法眼。盡信書不如無書。校其與佛祖未說法前之原天書無異方可。七十爲法。珍重。珍重。
複屈居士問法書
(上略)......承詢成佛。究爲叁身齊現。具足一切神變功德。抑爲自心透脫。便算究竟等義。謹以薄識。略敘大概。論到此事。不無權實修證深淺因果之殊。至如實際理地。本無名言說相。但一法性身。常居法性土。離四句。絕百非。有何開口處。但有言說。都無實義。如世尊掩室。文殊揮劍。淨名杜口。丹霞火燒。趙州謂不喜聞。德山以喝。雲門以棒。從上佛祖。無非顯茲妙義。不過宗門以直捷示人。截斷葛藤。故六祖答智通問。清淨法身。汝之性也。圓滿報身。汝之智也。千百億化身。汝之行也。祖已明示叁身四智。神通妙用。不欠絲毫。至于權變方便說個佛字。皆是不得已也。宗門但論見性。不重禅定解脫。悟心之人。自解作活計。翻轉本體作功夫。終日使得十二時辰。是爲全性起修。全修在性。善能調熟。不離當生。即證聖果。六祖曰。終身不退者。定入聖位。古雲。頓悟初心。即究竟圓極。寂滅真如。宗鏡錄問。一心成佛之道。還假曆地位修證否。答此無住真心。實不可修。不可證。不可得。非取果。故不可證。非著法。故不可得。非作法。故不可修。若論地位。即在世谛行門。亦不失理。以無位中論其位次。不可決定有無之執。經明十地差別。如空中鳥…
《虛雲和尚法彙—書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