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外國的宗教,總看不出真正有成就的大善知識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不能不認真去思惟,不能不認真去觀察。觀察到最後原因是什麼?就是剛才講的不會做人,不會做好人。
爲什麼從前的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、無論修學哪個宗教都有成就,什麼原因?他們都有根柢,都懂得做人,都懂得做好人,那叫根!像樹一樣它有根,那個根是活的,所以它一定會長成,一定會開花結果。在這個時代,我們這些樹根爛掉了,怎麼樣培植,沒多久枯死了,樹倒了,根壞掉了!我們是生在這個時代,遇到這麼樣一個環境。那在今天我們怎樣救自己?怎樣幫助別人?從根救起。儒家的行,「隨其行」是禮,佛家的行是戒。這樣一來我們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,學佛的人不能持戒,叁皈、五戒、十善做不到,這個做不到就是根死了、壞了。無論怎麼樣努力來修學,救不了,到結果必定墮落,人身都不容易保住。我們今天找到了這個病根,一定要從根本來挽救。這個根本做人,做人的根本一定要懂得孝順父母,尊師重道,這是大根大本!
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修學根本的指導原則是淨業叁福,我們是依這叁條十一句來修行的。頭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,第二句是奉事師長,我們這兩句沒做到,所以後面全都落空。這幾年我特別強調根本的教學,我提出了幾門功課,《弟子規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叁皈五戒,《沙彌律儀》,再加上儒家的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;四書這叁種最重要。希望我們能在兩年當中完成這個課程,我們的根就救活了。你在這些課程裏面去學習,你就懂得怎樣孝養父母,怎樣奉事師長。
這個話提出來也不少年了,有沒有人去做?沒看到,難,太難太難了。一直到最近我們才看到有幾個人真幹。我聽說了,我在旁邊細心的觀察,果然做得不錯,我很安慰。我的安慰,古人所說在家世間人「不孝有叁,無後爲大」,世間人最憂慮的家裏頭沒有繼承人,你這個家就斷掉了,所以要有好的兒女繼承。從事教育的人最大的憂患就是傳道,你的道有沒有人繼承,如果能得一、二個人繼承,這是很大的安慰,這個道沒有在我手上斷,後頭有繼承人出現了。我們這個道統,上面是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傳給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傳給我,我現在要有幾個傳人了,那比什麼都快樂。只要有傳人,我們自己這個身隨時隨處都可以舍掉,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挂念,心事沒有了,有人承傳。
早年我在美國的時候,我記得是住在洛杉矶,在那邊講經。洛杉矶有個算命先生翁陽春,也許我們同學有人知道他,算得很好。我講經他差不多每一堂都來聽。他曾經跟我算過,他說法師你的傳人很晚很晚才出現,那個時候我才五十多歲。他告訴我最快也要六十五歲以後,很晚。不過出現之後,他學得很快,大概跟你叁年就行了,真的是很晚,我都快到八十歲了,無量的歡喜!
今天我們就曉得救自己,救一切衆生,救世間所有一切大聖大賢的教誨,都要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都要從《十善業道》入門。《十善業道》依然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沒有《弟子規》,《十善業道》會落空。爲什麼?你們諸位想想,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最精采的一段開示,也是《十善業道》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佛告訴龍王,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」,這一句話多重要!一切世間是十法界,能離一切世間苦,菩薩這一法,你說這一法多重要!
我學這部經的時候(這部經李老師在臺中跟我們講過),我看到這一句寒毛直豎,希有難逢!特別的用心專注聽佛開示這是什麼法?佛就說出來了,這一法是什麼法?佛說常念、思惟、觀察。我們要把這個句子意思說得很具體、很完整,這要加兩個字進去,「常念善法,心善;思惟善法,思想善;觀察善法,行爲善」。佛還說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那菩薩所修的純淨純善,這個善法到末後佛給我們指示出來,這個善就是《十善業道》。《十善業道》這一展開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跟諸位說就是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就是十善落實在生活上,你說多重要。叁福裏面第一福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講得很多,講得很清楚。上面這叁句,孝親、尊師、慈悲心都是落實在《十善業道》,沒有《十善業道》,前面叁句都是假的,都落空了,所以我才這麼樣重視《弟子規》。
去年我有一次講演,題目是「中國四千五百年前的祖先是怎樣教化他們的後裔」,我用這個題目做了個講演。非常難得,楊淑芬老師、蔡禮旭老師以這一篇講演的綱領做一個架構,把《弟子規》全文帶進去,講了十幾遍,講得很精采,講得非常生動、非常活潑,我聽了很歡喜。所以我勸勉大家聽這個,要好好的把這一門課學一年,然後你再學經教,不一樣。你有這個基礎,你聽我講《華嚴經》會開悟,沒有這個基礎,《華嚴經》說老實話你聽不懂。
我勸很多同學們都學這門功課,如果你真正要想繼承釋迦牟尼佛的弘法利生的大業,你還要學古文。學《弟子規》跟學古文可以同時,你一個星期背一篇古文,一年五十二個星期,一年你能背五十篇古文,那就從前李老師講的,你讀文言文就沒有問題了,文字障礙沒有了,你去看《四庫全書》,看《大藏經》,鑰匙拿到了,一年完成;就是拿文言文的鑰匙跟《弟子規》的學習同時,用一年的時間。這一年的時間我講經可以聽,不用看,不用複習,你把全部精神貫注在功課上,《弟子規》跟背古文上,要專!不專不能成就。我們學院也是定這個規矩,兩年當中完成這個功課。兩年現在已經過了一年,再一年還是這樣空過的時候,我們的學院就不能辦了,就解散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的「十隨」。十隨我們學到第四「隨其行」,前面說了不少。在我們當前應該特別重視學習的功課,就是《弟子規》跟古文。如果我們肯用一年的時間,真正做到了一門深入,一年的時間熏修,文言文的鑰匙拿到了,我們修學的根救活了,往後持戒不難;再學叁皈五戒,再學《沙彌律儀》、學儒家的《童蒙養正》,那都很輕松,都不費事。將來再進一步,那是諸位同學自己自修,不必列入課程,但是一定要進修。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就是《五種遺規》,老師沒有把它放在課程裏面,給我們自修的,是一部非常好的書。在古籍裏面,類似這些有不少篇章,像《禮記》裏面的「曲禮、少儀、內則」,《管子》裏面的「弟子職」,甚至于「禮運大同、儒行」,都是我們必讀的。雖不列在課程裏面,是一定要讀。
四書是儒家的根柢,我把它比喻作佛門的《華嚴經》,爲什麼?《華嚴》裏面有理論、有方法,還帶表演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表演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四書,我懷疑朱夫子編四書,他的靈感可能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學到的,爲什麼?他編得太像了。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《論語》是孔子表演。也就是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去,孔老夫子做代表,孟夫子代表賢人。你看聖賢人怎樣把這些理論、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應用在辦事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妙不可言!《華嚴》就是這麼一個架構。
所以從前我剛剛跟方先生學佛的時候,他老人家就把《華嚴經》介紹給我。他說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,在世界上決定找不到第二本能跟它相比美的。它有究竟圓滿的理論,有很細密周詳的方法,還帶表演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表演,表演的分量相當可觀,四十卷經文!《普賢行願品》有四十卷經文,方老師對這本書贊歎備至。所以你以後再深入儒佛都不難。這一年的基礎是比什麼都重要,決定你以後的成就。我老了,希望你們年輕人成就在我之上,對于這個世間化解沖突,促進安定和平,乃至于消除天災劫難都能辦得到。「隨其行」,我們只介紹到此地,再看下面第五句:
【隨其解。】
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說「解謂識解差別」。他注得不多,把重要的綱領給我們點出來了。在《鈔》裏面他說「解二義者,一隨有深淺之解,二說諸佛菩薩之解化故」,那這個意思就深了。我們來看這一段。首先就世間法來說,世間法就是俗谛,是第一個意思「隨有深淺之解」。初學一定是由淺而深,我們才能夠學到東西。解裏面最重要的是行,行幫助你真正的理解,如果你沒有行,你那個解不實在、不踏實。所以菩薩在此地問,他這個意思很深,他沒有說先講解後講行,他沒有。你看他問的順序,第四句是「隨其行」,第五句是『隨其解』,這個解就比普通講得深,但是這還是世法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他這個句子排列前後意義都很深。到財首菩薩的答複,這十首偈子裏面,那是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義趣,真的是深廣無際。到經文的時候我們再一起學習。
現在我們確確實實不但于佛法不解,于世法也不解,這話怎麼說?世法一定要講聖賢人的教誨,那是真理!中國人講教育至少有五千年的曆史,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,所以中國人是最注重教育的;家庭、學校、社會,現在我們講最高的是宗教教育。在中國從前沒有講宗教教育,那講什麼?聖人的教育,習聖、習賢,接受教育最高的目標是要成聖人、成賢人。那這個就跟宗教的目標相同,佛門裏面稱佛陀,佛陀、菩薩都是印度話,音譯過來的。佛陀確實是聖人,能夠翻作聖人,菩薩可以翻作賢人。
從前翻經的這些大德爲什麼不用儒家的聖人、賢人來翻佛、翻菩薩?佛菩薩這個名詞的含義比中國那個聖跟賢還要廣大、還要精深,所以中國字彙裏頭找不到,那只有用音譯,然後再加以解釋。通常最普通我們看到「佛陀」的解釋,它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智,一個是覺。「智」裏面有叁種,有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