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六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正確,真正看到一切諸法實相。現在回過頭來我們要問,眼前我們這個世間發生許許多多災難,這次我跟著印尼宗教訪問團訪問中國,回來之後,我在香港住了幾天,聽到印尼發生地震、海嘯,死傷的人非常之多,聽說現在統計數字將近二十萬人,大家都忙著怎麼樣救災。印尼這個國家,過去我們多次去訪問,自然也産生了深厚的感情,這些災難大家非常重視。災難怎麼形成的?佛經裏面講得透徹,這個不能從第一義講,從第一義講,那是菩薩法眼看衆生。我們這要從俗谛上來說,就世法上來說,世法上來說就離不開因果。

  

  我們知道,諸佛如來教導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真相,總共是六樁事。最高的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性、相,給你講「叁自性」,給你講「叁無性」,這是最高的;次一等的,給你講理、事;再次一等的,給你講因、果。高的我們聽不懂,因果我們懂,無論什麼事都有它的因,都有它的果。太高深的東西我們確實很不容易體會,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一生當中,極力提倡因果教育,現在我們才看出這個老人的苦口婆心。

  

  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都是不善的業因造成的,你的心不善,行爲不善,感召來的果報,這是比較深的因果,現在人聽了都搖頭,不相信。地震、海嘯這個因要是科學家來解釋,一般人能接受;你說佛菩薩、聖人來給你解說,這是我們不善的心行感召來的,沒人相信。他說什麼?他說這是迷信,這個沒有科學證據,現在什麼都要拿科學證據出來。還好確實有科學證據,我們看到了,那就是江本勝博士這十年對水結晶的實驗。水是礦物,我們一般不承認它是生物,說礦物是無生物,它沒有生命;動物、植物,我們還稱他爲生物。現在這個實驗出來的時候,礦物都不敢說它是無生物,爲什麼?它會看,它會聽,它能夠懂得人的意思。人有善念、善行,它反應出很美的結晶;如果人有惡念、惡行,它反應的結晶非常醜陋。

  

  我們從這一點,再想象佛經裏頭所說的,佛經裏面給我們講,整個宇宙是活的。爲什麼?清涼大師這裏解釋得很好,「以法眼觀,稱性」,性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佛在經上講,我們自性、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相好,所以「出現品」裏頭佛說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個話的意思要是用江本勝博士的實驗來講,那就是說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那就是最好的結晶,最圓滿的結晶。可是現在水對著我們面前結晶的時候很難看,爲什麼原因?因爲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感受到了,反應出來的是妄想分別執著,自性裏頭本具的智慧德能反應不出來。從這個實驗當中可以證實,這是科學的證據。

  

  然後我們細細思惟,地震,現在講天然災害,海嘯屬于水災,地震裏頭有火災,産生的風暴是風災,幾乎是火災、水災、風災、地震不是一樁事情,一個發生的時候四種統統都爆發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水災是果報,因是什麼?貪欲,貪欲是水;火災是果報,因是瞋恚,瞋恚是火;風是果報,強風,愚癡是因;地震是果報,嫉妒、傲慢、不平,這是地震的因。我們的起心動念,整個宇宙、山河大地統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所以,天災人禍的根源不在外面,孟子所謂行之不得,要反求諸己,就是要從自己內心裏面去尋找,你才把真因找到,然後把這個因消除;因消除,果就沒有了。

  

  所以,災難的化除、消除,息滅貪瞋癡,息滅嫉妒、瞋恚,永遠保持清淨、和諧、平等、快樂,那麼我們這個世界馬上就變了,變成什麼?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,天堂、天園是這個業因造成的。你懂得這個道理之後,像這首偈裏面所說的,你用法眼觀察,我們這個世間跟極樂世界是不是一樣?一樣!我們這個世界跟華藏世界,跟天堂、天園沒有兩樣,人和物完全平等。只是極樂世界的人純淨純善,所以山河大地變得那麼美,我們講的自然災害在那裏聽都沒有聽說過,善心、善念、善行所感得的果報。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居住在世間這些人、物,我們是以惡的念頭、惡的思惟、惡的行爲,所以整個山河大地也就呈現出不善的反應,不就這麼回事情嗎!

  

  我到日本去訪問江本勝博士,參觀他的實驗室,我就跟他說這個道理,他完全肯定,通過這麼多年實驗,他明白了。所以,我們有個共同的認識,地球是有機的,就是有生命的,不是死的,活的,山河大地都是活的,你不要認爲石頭,石頭不是死的。所以,從水實驗出來之後我就告訴他,希望他能更進一步,再去實驗泥沙、石塊。這些礦物、這些金屬都跟水沒有兩樣,都能看、能聽,懂得人的意思,它裏面的結構,電子、原子,會隨著人的意念産生變化,不可思議。從前是法眼菩薩所看到的,現在科學家在實驗室裏面也逐漸逐漸接觸到了,也探索到了。你不相信聖賢的話,相信科學家的話也行,不過科學來得比較晚一點,只要能信就好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請看第十首偈,清涼大師注解的後一段,我們先把疏文念一遍。「二者前偈诃其見有種種,是妄分別,此不應依」,這是說前面的偈頌。說「此偈(此偈就是我們念的這一首,第十首),印前觀察無性,各不相知,斯爲法眼,固應依止」,這就是「依智不依識」。前面所說見有種種,是妄分別,這個種種從哪裏來的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而有的,所以叫叁自性。大師說得好,此不應依,雖然不可以用它來做修學的依據,可是修學不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一定要曉得。爲什麼?俗谛,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,不能離開人群,不能離開俗務,所以對于人情事理不可以不知道,雖知道,不依靠它。知道這些事情便利于與人相處,通情達理,與人相處通情,達理就是不應依。

  

  我們依什麼?我們要依「觀察無性,各不相知」,我們要依這個。爲什麼?依這個,你的心才真正能夠成就純淨純善。要記住,這個淨不是染淨的淨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。純淨,染淨都沒有;純善,善惡都沒有,這才叫純淨純善。那是什麼東西?法性現前!這個法性就是無性,契入這個境界,這就叫法眼,你就得到法眼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,法眼比慧眼還高!阿羅漢得到的是慧眼,法身菩薩才稱法眼,他對于宇宙萬有的看法,見性不著相,不是沒有相,那個相就是見有種種。他了解相是妄相,不是真實,真實是性,妄相雖然剎那生滅,真性永恒不滅。

  

  佛法裏面講心,一般講心有叁種,第一個是講「肉團心」,我們這身體裏面的心髒,肉團心,這是身體器官裏面的一種。心、肝、脾、肺,是五髒六腑裏頭的一種,心髒,這叫肉團心。第二種叫「緣慮心」,什麼叫緣慮心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會産生喜怒哀樂這些情緒,這種心叫緣慮心,它起作用,它分別善惡,它是染汙的。第叁種心是真心,「靈知心」,靈明覺知,它是真心,就是法性,也就是無性,靈明覺知。它有德,它有能,這個德能永恒不變,它的德就是智慧德相,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。它要是不被染汙,它的相好是究竟圓滿,正是佛在大經裏面所講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你自性本具的德能;在佛不增,在凡不減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圓滿具足。可是現在它不起作用,爲什麼不起作用?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因爲你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就像水的結晶一樣,它在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時候,它的結晶是最美的。因爲受一切衆生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幹擾,它自性圓滿的德能被扭曲了,顯現不出來。

  

  它的本能沒有喪失,本能是什麼?見聞覺知,見聞覺知是自性的本能。既然一切萬物都是自性變現的,能變的有見聞覺知,能變的有智慧德相,所變的當然具足。古人的比喻說得好,譬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我們從這些比喻當中去思惟,你就能體會得到。所以,佛看一切衆生平等的,智慧平等,德能平等,相好平等,無一不平等,體性空寂,了不可得。所以有人說,生命就是個能量,這個能量永恒不滅,但是它能隨著一切衆生善惡意念它會産生變化,它不會消滅。這個說法跟佛法所講的也很貼近,雖然沒有講得很透徹、很清楚,意思有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

  在這兩年,因爲世界的動亂,災難頻繁,使我們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來愈密切,決定不能夠像從前所謂的老死不相往來,現在說不相往來不可能。爲什麼?你六根接觸的面大了,你就是坐在家裏不出門,你家裏有個電視機,從這個窗口你就能看到全世界,這從前沒有,所以現在你不可能不接觸。由于交通資訊的發達,旅行不是奢侈了,度假、旅行變成我們生活一部分。旅行常常到外國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諸位想想,是愈來愈密切。關系要處不好就産生對立、産生沖突、産生誤會,如何要將這些關系處好,這靠教育。中國古時候老祖宗懂得,所以在全世界來講,最重視教育的民族是中國。

  

  中國人重視教育,從曆史上看至少可以能追溯到五千年前,重視教育。教育教些什麼東西?簡單的說,在中國人說,簡單的講就是「道德」。什麼是道?大自然的法則,大自然的運行,道!也就是說道是自然而然的,不是人爲的。像春夏秋冬,春生,夏長,秋收,冬藏,自然的法則,不是哪個人的發明,不是哪個人的創造,不是哪個人的製作,不是的,自然的;隨順自然就叫做德,順理成章,違背自然就是災害。道德在人事上,顯示出倫理、倫常,倫是人在這個世間自然有五種關系,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。這五種關系不是人發明的,不是人強製的,自然而然的,所以這是道,五倫是道。隨順五倫,「父子有親」,父子的親愛這是德,你隨順這是德;「君臣有義」,義是德;「夫婦有別」,這是德;「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」,這是德。中國的教育就是以這個爲基礎,教什麼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