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想將來的果報,四禅有個無想天,將來你往生就生到那裏去了。
無想天是個外道天,完全不覺;換句話說,那裏頭只有無明,沒有別的。無想天的壽量就是他的定力,那個定不是真的禅定,真的禅定得到之後就不會失掉,他的禅定得到之後會失掉。到定功失掉的時候,他的妄想生起來,那妄想不是好的妄想,毀謗叁寶。因爲他自己以爲入到大涅槃的境界,大涅槃是不生不滅,到他定功失掉的時候,我入了大涅槃,怎麼還會退轉?古聖先賢講的話不是真的,欺騙我們的。這就毀謗聖賢,毀謗聖賢的過失很大,大在哪裏?因爲你影響別人,使許許多多修行人看到你這個樣子不相信,這個罪就重了。這個罪是什麼?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,你的影響愈大,你的罪報就愈重。所以,無想天人墮落都在阿鼻地獄,佛在大乘經上講的。
所以,不能夠把「無想」當作一個好境界,那就錯了。重要的是要覺,我們無想,外面境界不明了,事實真相一無所知,那就是屬于無想,不是真正的心地到寂靜。心地到寂靜,它起照的作用,你看叁無漏學不是說嗎?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那是真正的禅定,心定。心定了,心的作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見,那就對了。無想定裏面,雖然他沒有想,他的心也是好象是定的,沒有照的作用,這就錯了。
所以禅,禅的意思,佛在經教裏面講得很清楚。禅定是梵語,翻譯的時候叫華梵合譯,禅是梵語,定是華語,禅定。因爲禅跟中國定的意思很接近,中國人講定,所以把這兩個字合起來,加以解釋。解釋一般翻作止觀,止是定的意思,觀裏面有禅,禅有觀的意思,止觀就是禅定。無想定裏面有止,沒有禅、沒有觀,這個錯了。有觀沒有止,心是浮動的;有止沒有觀,心是暗鈍的;止觀雙運,這就是禅定,有止有觀,止是如如不動,觀是清清楚楚。所以禅定平常也翻作靜慮,靜就是止,慮就是觀,他清楚、他明了。清楚、明了,怎麼樣?他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這跟凡夫不一樣。睜開眼睛他見,他不是不見,他見得很清楚,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;要有分別、執著,就變成凡夫,禅定沒有了。
所以,真正學禅定不一定要盤腿面壁,行住坐臥皆是禅,大乘教裏面講的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你們想想看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定!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禅!盤腿面壁是靜坐,是修禅定的前方便。我們一般凡夫,心都是散亂的,找個地方靜坐一下,把散亂心收一收,這是修禅定最初的手段。真正功夫得力,行住坐臥都不散亂,也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這叫禅定。
禅定的理論與方法通一切法,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修學禅定的方法。我們今天用的是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是不是禅定?是的,不但是禅定,還是高級的禅定。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裏面講,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是「上上深妙禅」!很多念佛的人不懂,看到參禅的人心動,要跟他去學參禅去,不知道念佛是深妙禅。念佛何以是深妙禅?念佛,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的。都攝六根是止,淨念相繼是觀,你說它是不是禅?一心念佛,一心是止,念佛是觀。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是觀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定、是止。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,你們想想,止觀是不是都在其中?那怎麼不是禅?
念佛最怕的、最難的是夾雜,夾雜著妄想。「我不想夾雜,可是偏偏妄想就那麼多」,很多同學給我說。這個事情不但是在這個時代,古時候就有,我們在許許多多淨宗典籍裏面讀到,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裏頭就講得很多,淨宗祖師大德的語錄常常提到。你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《文鈔》裏頭告訴我們,從前念佛堂比我們現在殊勝、如法,我們現在趕不上古時候,儀規嚴格。真正在念佛堂,放下萬緣,一心正念,在念佛堂是練功夫,真叫修行。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,印祖講至少要叁年的功夫,進念佛堂叁年功夫,天天認真在念。印祖的標准就是普通的佛七,念佛堂的功課就是普通的佛七,一天六支香,一支香一個半小時,長香兩個小時,六支香十二個小時。每天在念佛堂念十二個小時,這樣鍛煉叁年,在一支香裏面還有叁、五個妄想,不算多!兩個小時當中,在念佛裏頭還會夾雜著叁、五個妄想,你就知道不容易。
所以有很多同學來給我說,不進念佛堂,好象還沒有覺到;一進念佛堂,發現自己的妄想怎麼會這麼多,伏也伏不住,愈想伏它還愈多。有人就說,妄想是不是念佛念來的?我不念的時候好象沒有,愈念好象妄念愈多。祖師大德跟我們說,不念的時候你沒有發現,你沒有注意到,這一念佛才發現,不是念佛會有這麼多妄想,不念就這麼多。怎麼辦?不要怕,每個人都是從這兒經曆過的,即使是諸佛如來,開初學佛也是這個樣子。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非常妙,不要理它,不管它,把精神意志專注在佛號上。一心念佛,妄想隨它起,不理它,這樣慢慢你功夫就得力,你的妄想會減少,一年比一年少。叁年,一支香裏面還有叁、五個妄想,印祖說功夫不錯了!一支香裏頭一個妄想都沒有,你就想想,總得個十年、八年才能成功。這個事情急不得,要用平常心去學習。
念佛在大乘教裏面,號稱爲易行道。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種不同斷煩惱的方法,也就是斷妄想分別執著,說起來容易,真正做起來很難。但是不能夠怕難,一定要去做,誠心誠意做。用念佛的方法,還能得一分佛力加持,這是其他法門裏面沒有的,我們能得佛力加持。像這些大乘教,我們聽了、讀了有幫助,有什麼幫助?幫助我們放下,我們知道一切諸法都不是真的。
我在從前,曾經在講席裏面教導過大家,看電視修行。在家同修你們跟家人在一起看電視,你要不看,他覺得你學佛怪怪的。學佛的人有智慧,可以跟你家人在一起,一樣的跟大家一起看電視。他們看電視,是隨著電視裏的畫面境界轉,你看電視的時候,你在那裏做觀想。你去看這個畫面,事有理無,相有性無,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,一切法(就是畫面)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,這很容易看得出來。我們就是這個觀念很薄弱,印象很模糊,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環境當中,還是起心動念、還是妄想分別執著。念念都在造業,不知道境界相是幻有的,是空寂的,是了不可得的,不知道。你要知道事實真相,你的心就定了,你不會起心動念,不會分別執著,你就不造業了。
念頭只要一轉過來,全是淨業,與大乘教就相應,正是清涼大師前面所說的,「若達妄源,成淨緣起」。把染緣起轉成淨緣起,看電視是個好方法,別人看電視是娛樂,你看電視是修行,大乘經教裏面所講的諸法實相,你在這裏頭全看穿了。看穿之後,一回頭,我們日常生活原來就是這樣的,永嘉大師講得很好,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迷的時候,電視畫面你就迷在裏頭,它笑你也笑,它哭你也哭,你被它所轉!覺悟的時候,是什麼?幻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你就轉了。所以,法無定法,總在當人覺迷不同,一迷一切迷,一覺一切覺。所以這一段,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,經雲,從無住本,立一切法」,隨緣,我們在螢光幕上是特別明顯,能夠看得出來。
第四,「無性故空,即一切空無性是也」,一切是指法,一切法無自性。無性之性就是真性,真性是一,故空,無自體,確確實實了不可得,確確實實是當體皆空。我常常講,這也是我修行的一個方法。每天上床睡覺的時候,跟死有什麼兩樣?學佛的人常說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你睡覺的時候,睡著了,跟死一樣,這個世間哪一樣是你的!包括你的身體都不是你的,這事實擺在此地。每天等于小死一次,你還不覺悟!你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好爭的?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我們沒有法子出六道,生生世世在六道裏頭流轉,什麼原因?放不下!以爲什麼都是真的。佛在經教裏頭種種方法都是教我們覺悟,只要覺悟,佛陀教誨你就得到了。
這一大段經文,正知正見,如來的正覺,給我們說的是諸法實相。實相非空非有,非一非異,你不能說一性,你不能說種種;一性、種種是相輔相成,一性、種種沒有妨礙,一性、種種各各不相知,一性、種種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一性不變,種種隨緣。一切空無性,一切法畢竟空,無自性。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再看下面開示,是幫助我們破除錯誤的見解,佛法裏叫邪見。「是以無性緣生故空」,無性緣生,空!這是正知正見。「則非無見斷見之空,爲真空也」,無見是沒有看見,這是空的;斷見,所謂人死如燈滅,這叫斷,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有來世,這個見解叫斷見。你看現在很多人,「我沒有看見」,沒有看見就是空的,沒有看見就不相信;六道輪回沒看見,鬼神沒看見,這是假的。沒看見的東西多了,所以佛法講空不是無見、斷見之空,是什麼?是「無性緣生故空」,這叫真空。
「無性緣生故有,則非常見有見之有」,常見、有見也都是錯誤觀念。什麼叫常見?常見是執著,人死了,來生還是人,狗死了,來生還是狗。他相信有來世,但是人不會變成狗,狗也不會變成人,這叫常見,錯誤的。有見,必須親眼看見他才承認,看不見的他不承認。我們六根接觸的範圍有限,九法界依正莊嚴看不見,他不承認這個東西是有。所以,有不是這種有,而是「無性緣生故有」,這才是正理,這叫幻有。
「幻有即是不有有,真空即是不空空,不空空故,名不真空,不有有故,名非實有」,這個幾句話我們要多念幾遍,要把它念熟。爲什麼?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用這個來提起觀照。有是不有有,無中生有,有即是空;空是不空空,空會生有,空是無,無中生有。所以,無不是真無,有不是真有。有剎那生滅,剎那生滅一定要記住,真相。我們所以見不到這個真相,是因爲自己的根太鈍、太愚癡,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所産生的印象,眼見色有印象,耳聽聲有印象,鼻嗅味有印象,這個印象存在的時間比生滅的現象要慢。生滅的現象非常快,生滅已經滅了,我們的印象沒滅。所以接著底下,前念滅後念生,這速度快,我們沒有辦法感覺到有生滅,覺察不到,道理在此地。
實際上,我們印象的,見色聞聲印象的生滅的速度也很快,可是比起實際上諸法生滅的速度要遲緩得多。我們前面講經有比喻,譬如我們眼睛見色相,耳朵聞的聲音,我們印象生滅的速度大概是十分之一秒的樣子,甚至于還要多,大概是四分之一秒、六分之一秒,是這樣子的。可是我們電影放映機它生滅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快得多!我們印象還沒有滅,它底下片子已經換好多張了,所以沒有辦法覺察它是假的。
現在我們知道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剎那生滅,那個速度快得我們沒辦法想象。《仁王經》上講的,我一再說是世尊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;方便說,用我們現在計算一下是一秒鍾二十一萬六千次。我們現在電影的底片是一秒鍾二十四次,人家一秒鍾是二十一萬六千次,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?就從世尊方便說來說,你要是常作如是觀,你會開悟!你在這一切色相裏面,你還會起心動念嗎?不可能!不會起心動念,你不就入了大定!要是念佛求生淨土,確確實實能幫助你提升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不是不可能,真有可能。
這後頭還有一句,「非空非有,是中道義」,小注裏頭講,「會中道意,明此中空有,皆是中道」。會中,會是叫你體會,體會到中道意,沒有一樣不是中道,一中一切中。經教裏頭這些話總是要記住,一有一切有,一空一切空,一中一切中。菩薩看一切法,中。什麼叫中?非空非有,他心是定的,心是清淨的。凡夫執著有,二乘執著空,菩薩知道非有非空;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,空有是一不是二!然後你知道,性相是一,理事是一,一就是中道意。現在時間到了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