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叁九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六首後面,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的後半段。《疏鈔》「先明大意」這段文很長,我們上一次學習到「非空非有是中道義」,今天接著看。「又開此空有,各有二義,一真空必盡幻有,以若不盡幻有,非真空故,二真空必成幻有,以若礙幻有,非真空故」,我們看這段文。這個裏面就講到緣起,清涼大師很慈悲,不厭其煩爲我們說了很多。反複的說明空與有、性與相、事與理,希望我們從這些地方覺悟到宇宙萬法的實相。覺了之後,我們才真正能放下,這也是祖師爲什麼這樣反複細說。
佛法的修學,關鍵就在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明了,明了之後,你放下就很容易,自自然然你就放下。還放不下,是了解的不夠透徹,所以反複爲我們說明。果然放下了,就入聖者之流,大乘經裏面講入佛知見。縱然不能夠契入,也是解悟,解如佛解,這就很難得了,就是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講的大心凡夫。解悟之後,雖然不能徹底放下,確實能伏住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能伏得住。伏住,在淨宗法門裏面就成就了,智者大師爲我們示現的就是這個境界。知解同佛,煩惱沒斷,雖沒斷,能伏得住,這功夫成片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雖然品位不高,可是我們知道西方淨土很特殊,那就是四土,四即是一,一即是四;不像其他諸佛的剎土,四土不平列,有高下之分。西方世界有四土,四土平等,一生一切生,這個不可思議。由此可知,這段經文重要,清涼大師的開示非常重要。
現在我們念的這一段,說「又開此空有,各有二義」,第一個「真空必盡幻有」,真空是體,幻有是相,幻有無量無邊;幻有是我們這個經上講的種種,真空就是講的心性是一。爲什麼會有種種?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色相,無量無邊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十八類,大類,統統包括盡了,這些都是幻有。所有一切現相離不開真空,真空爲幻有之體。我們還是用電視螢幕來做比喻,好懂,古時候沒有這個東西,所以祖師舉例子比較困難,我們今天這種科學工具擺在面前,舉例就太方便了。
真空是什麼?就是我們電視的螢幕,我們曉得這螢幕上什麼都沒有,幹幹淨淨,這是真空。幻有是什麼?螢幕的現相,現相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現相,哪一個現相離開了螢光幕?離開螢光幕它就不能示現。所以,螢光幕也是真空,是體,幻有是它所現的相,是作用;所以有是幻有,不是真有。這個道理懂得之後,我們現實的環境,真空是心性,心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,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,「必盡幻有」,盡是一個都不漏。你看看六根、六塵,這是色法,我們今天講物質;六識,這是心法,我們現在講的精神;心性,心性不是精神,也不是物質,精神、物質都是依它變現出來的,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,這是真空!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佛法的修學,終極的目標求什麼?宗門講的明心見性,就是要把真空心性找到,證得!證得了就叫做成佛,所謂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就稱你爲佛陀,稱你爲法身菩薩,你證得了。沒有證得是凡夫,證得就叫佛,就叫法身菩薩。宗門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,教下也不例外,教下終極的目標還是明心見性。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極樂世界還得要修,修什麼?還是同一個目標,明心見性。由此可知,八萬四千法門只是手段、方法不一樣,目標完全相同,明心見性,就這麼回事情。見性之後,叫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的境界就是這部經上所講的「大方廣佛華嚴」。所以後面大師這句話說得好,假若真空不能盡幻有,幻有還有例外的,這就不是真空,真空決定盡幻有。
第二說「真空必成幻有」,「幻有」怎麼來的?真空成就它,就好象我們螢光幕,電視的螢光幕,電影的銀幕,都可以做這個比喻,我們從這個比喻很好懂。沒有銀幕這個色相顯不出來,這個幻有不能成就。如果我們銀幕不是真空,我們銀幕上有彩色,畫的有圖案,它就不能夠現這個幻有!必須是幹幹淨淨什麼都沒有,它才能現幻有,才能成就幻有。所以,真空不是物質,真空也不是精神,它能現物質、能現精神;能現物質就是五根六塵,能現精神就是六識,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都是屬于精神,能現能成!
這是真空兩個意思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然後用這個來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提起觀照的作用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常常想到經上給我們講的這些原理原則,我們細心去體會、去觀察。什麼時候體會得,那就叫覺悟,開悟了,你自然就能契入境界。契入境界有什麼好處?就像《般若心經》上所說的,「度一切苦厄」,「遠離顛倒妄想」,一切苦厄沒有了,顛倒妄想沒有了,得大自在!這是真實的受用,無比的受用,我們細細在這個地方去琢磨、去體會。
第二個意思說,「幻有二義」,幻有就是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,我們用電視畫面做比喻。真空是螢光幕,幻有是螢光幕所顯的相,顯的色相。幻有是色相,它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「幻有必覆真空」,覆是覆蓋,這個意思很明顯。你看看我們現在一起在學習經教,把螢幕打開,你就看到我們現場在這裏學習的狀況,螢光幕好象不見了。我們把頻道關掉之後,色相沒有了,螢光幕現前,你看到是幹幹淨淨一塵不染的,叫螢幕。現在頻道一打開,色相顯出來,螢光幕不見了,不是不見,隱了。你看「以空隱有現」,有就是幻有,你看不到空,你在螢光幕上看到色相。我們用這個比喻很好懂,空隱有現。
第二,「幻有必不礙真空」,幻有,有即非有,「以幻有必自盡,令真空徹現故」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用理跟事來說明,幻有是事相,真空是理體,有即非有,所以它不礙真空。怎麼樣叫礙真空?我們用照相機底片就能顯出來,這不能用現在數碼,數碼相機不容易看出來,我們用膠卷的。在軟的膠卷之前,應該是在六十年前,六、七十年之前,照相機用的底片是硬片,玻璃,那個時候軟片還沒有發明,用玻璃硬片,我小的時候用過。鏡頭一打開,外面影像進去了,它礙真空,那個玻璃片上就被染汙。所以一張硬片、一塊玻璃只能照一次,不能照兩次。那我們今天電視螢光幕,色相不染它,不像照相機底片一樣,它不染,不染就是不礙。
「以幻有必自盡」,這個自盡就是有而非有,不是真有,「令真空徹現」,這就是經論裏面講的,緣生之法無有自性,沒有自體,當體即空了不可得,所以它不礙真空,真空是心性,不礙。不但彼此沒有障礙,它還能相輔相成,這才是宇宙萬有的真相,在佛法講,法界無量無邊無盡的現相,真面目!希望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它。
末後一段說,「文殊各以初義致難,覺首各以後義而答」。文殊菩薩問,「初義」,空有是二,所謂是心性是一,爲什麼會有種種?心性是空,種種是有,文殊菩薩在這裏問難。覺首菩薩答複是用「後義」,空有不二,空是真空,有是幻有,有不礙空,空也不礙有。不但不礙而且相輔相成,沒有幻有,顯不出真空,沒有真空,決定幻有不能存在。這是用我們現在這種電影銀幕跟電視的螢光幕,是非常非常明顯能夠看出來。所以這個答,是「以後二義,空有相成故,然此二不二,謂有非有無二,爲一幻有,空非空無二(就是不二),爲一真空」,這才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。有是相,森羅萬象,非有是體性,就是文殊菩薩所講的心性,有就是種種,種種跟心性不二,這叫幻有;有跟非有不二,這是叫幻有。空與非空,非空就是不空,空與非空不二,這叫真空。這些句子,我們要多念幾遍才能體會到它的意思。
「又非空與有無二,爲一幻有」,非空就是有,爲什麼說非空?因爲真空能現幻有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森羅萬象從哪裏來的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所以,空不是頑空,空不是什麼都沒有,它能現。就像我們現在螢幕,螢幕什麼都沒有,它能現,它不空,它非空。如果真的說空什麼都沒有,它就不能現,它能現,所以大乘教裏頭說,幻有非有,真空不空,空不礙有,有不礙空,沒有妨礙!不但彼此沒有障礙,彼此還相成,空能現有,有能顯空。心性在哪裏?你在什麼地方去明心見性?一定要在色相當中。你徹底了解色相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無所有,一切法是一切法相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,真空之理就現了。從這個地方你就體會到,你就見到了,這叫做明心見性。
所以,宗門大德開悟的時候說,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」。到處參學,「趙州八十猶行腳」,趙州和尚八十歲還在外面參學。爲什麼?就爲這麼一樁事情,對于諸法實相還不明了。明了就叫明心見性,不明了還迷惑,沒覺悟!到處參學。到覺悟之後怎麼說?「得來全不費功夫」,哪裏知道就在現前,所謂是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隨拈一法沒有不是。相是幻相,體是真空,幻相沒有離真空,真空沒有離幻相。知道相是幻相,相是虛妄,體是真空,所以對于一切境界相沒有染著的念頭了,也就是說不再有執著,不再有分別;功夫更深的人,不再有起心動念,那就成了。于一切法不再有執著,這是阿羅漢;不再有分別,這是菩薩;不再起心、不再動念,成佛了。
話說得很容易,這事情就在現前,我們就是做不到,你要問爲什麼做不到?我們總是把假的當作真的,沒有能看破,所以放不下。佛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一切衆生,幫助你什麼?幫助你看破,就是幫助你明了、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入佛知見、入佛境界。衆生根性不相同,用的方法不一樣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應衆生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機。那我們今天是什麼根機?現在我們用的方法,念佛!這很難,不容易!這個法門真的對了我們的機,我們用這個法門「一門深入」;後頭還有句話「萬緣放下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