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九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三九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觉首菩萨偈颂第六首后面,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的后半段。《疏钞》「先明大意」这段文很长,我们上一次学习到「非空非有是中道义」,今天接着看。「又开此空有,各有二义,一真空必尽幻有,以若不尽幻有,非真空故,二真空必成幻有,以若碍幻有,非真空故」,我们看这段文。这个里面就讲到缘起,清凉大师很慈悲,不厌其烦为我们说了很多。反复的说明空与有、性与相、事与理,希望我们从这些地方觉悟到宇宙万法的实相。觉了之后,我们才真正能放下,这也是祖师为什么这样反复细说。

  

  佛法的修学,关键就在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明了,明了之后,你放下就很容易,自自然然你就放下。还放不下,是了解的不够透彻,所以反复为我们说明。果然放下了,就入圣者之流,大乘经里面讲入佛知见。纵然不能够契入,也是解悟,解如佛解,这就很难得了,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讲的大心凡夫。解悟之后,虽然不能彻底放下,确实能伏住,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能伏得住。伏住,在净宗法门里面就成就了,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的就是这个境界。知解同佛,烦恼没断,虽没断,能伏得住,这功夫成片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。虽然品位不高,可是我们知道西方净土很特殊,那就是四土,四即是一,一即是四;不像其他诸佛的剎土,四土不平列,有高下之分。西方世界有四土,四土平等,一生一切生,这个不可思议。由此可知,这段经文重要,清凉大师的开示非常重要。

  

  现在我们念的这一段,说「又开此空有,各有二义」,第一个「真空必尽幻有」,真空是体,幻有是相,幻有无量无边;幻有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种种,真空就是讲的心性是一。为什么会有种种?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色相,无量无边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十八类,大类,统统包括尽了,这些都是幻有。所有一切现相离不开真空,真空为幻有之体。我们还是用电视萤幕来做比喻,好懂,古时候没有这个东西,所以祖师举例子比较困难,我们今天这种科学工具摆在面前,举例就太方便了。

  

  真空是什么?就是我们电视的萤幕,我们晓得这萤幕上什么都没有,干干净净,这是真空。幻有是什么?萤幕的现相,现相是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现相,哪一个现相离开了萤光幕?离开萤光幕它就不能示现。所以,萤光幕也是真空,是体,幻有是它所现的相,是作用;所以有是幻有,不是真有。这个道理懂得之后,我们现实的环境,真空是心性,心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,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,「必尽幻有」,尽是一个都不漏。你看看六根、六尘,这是色法,我们今天讲物质;六识,这是心法,我们现在讲的精神;心性,心性不是精神,也不是物质,精神、物质都是依它变现出来的,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,这是真空!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

  

  佛法的修学,终极的目标求什么?宗门讲的明心见性,就是要把真空心性找到,证得!证得了就叫做成佛,所谓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就称你为佛陀,称你为法身菩萨,你证得了。没有证得是凡夫,证得就叫佛,就叫法身菩萨。宗门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,教下也不例外,教下终极的目标还是明心见性。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极乐世界还得要修,修什么?还是同一个目标,明心见性。由此可知,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手段、方法不一样,目标完全相同,明心见性,就这么回事情。见性之后,叫大彻大悟,大彻大悟的境界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「大方广佛华严」。所以后面大师这句话说得好,假若真空不能尽幻有,幻有还有例外的,这就不是真空,真空决定尽幻有。

  

  第二说「真空必成幻有」,「幻有」怎么来的?真空成就它,就好象我们萤光幕,电视的萤光幕,电影的银幕,都可以做这个比喻,我们从这个比喻很好懂。没有银幕这个色相显不出来,这个幻有不能成就。如果我们银幕不是真空,我们银幕上有彩色,画的有图案,它就不能够现这个幻有!必须是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,它才能现幻有,才能成就幻有。所以,真空不是物质,真空也不是精神,它能现物质、能现精神;能现物质就是五根六尘,能现精神就是六识,八识五十一心所,这都是属于精神,能现能成!

  

  这是真空两个意思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然后用这个来在日常生活当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提起观照的作用。我们六根接触六尘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常常想到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原理原则,我们细心去体会、去观察。什么时候体会得,那就叫觉悟,开悟了,你自然就能契入境界。契入境界有什么好处?就像《般若心经》上所说的,「度一切苦厄」,「远离颠倒妄想」,一切苦厄没有了,颠倒妄想没有了,得大自在!这是真实的受用,无比的受用,我们细细在这个地方去琢磨、去体会。

  

  第二个意思说,「幻有二义」,幻有就是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,我们用电视画面做比喻。真空是萤光幕,幻有是萤光幕所显的相,显的色相。幻有是色相,它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「幻有必覆真空」,覆是覆盖,这个意思很明显。你看看我们现在一起在学习经教,把萤幕打开,你就看到我们现场在这里学习的状况,萤光幕好象不见了。我们把频道关掉之后,色相没有了,萤光幕现前,你看到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,叫萤幕。现在频道一打开,色相显出来,萤光幕不见了,不是不见,隐了。你看「以空隐有现」,有就是幻有,你看不到空,你在萤光幕上看到色相。我们用这个比喻很好懂,空隐有现。

  

  第二,「幻有必不碍真空」,幻有,有即非有,「以幻有必自尽,令真空彻现故」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理跟事来说明,幻有是事相,真空是理体,有即非有,所以它不碍真空。怎么样叫碍真空?我们用照相机底片就能显出来,这不能用现在数码,数码相机不容易看出来,我们用胶卷的。在软的胶卷之前,应该是在六十年前,六、七十年之前,照相机用的底片是硬片,玻璃,那个时候软片还没有发明,用玻璃硬片,我小的时候用过。镜头一打开,外面影像进去了,它碍真空,那个玻璃片上就被染污。所以一张硬片、一块玻璃只能照一次,不能照两次。那我们今天电视萤光幕,色相不染它,不像照相机底片一样,它不染,不染就是不碍。

  

  「以幻有必自尽」,这个自尽就是有而非有,不是真有,「令真空彻现」,这就是经论里面讲的,缘生之法无有自性,没有自体,当体即空了不可得,所以它不碍真空,真空是心性,不碍。不但彼此没有障碍,它还能相辅相成,这才是宇宙万有的真相,在佛法讲,法界无量无边无尽的现相,真面目!希望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它。

  

  末后一段说,「文殊各以初义致难,觉首各以后义而答」。文殊菩萨问,「初义」,空有是二,所谓是心性是一,为什么会有种种?心性是空,种种是有,文殊菩萨在这里问难。觉首菩萨答复是用「后义」,空有不二,空是真空,有是幻有,有不碍空,空也不碍有。不但不碍而且相辅相成,没有幻有,显不出真空,没有真空,决定幻有不能存在。这是用我们现在这种电影银幕跟电视的萤光幕,是非常非常明显能够看出来。所以这个答,是「以后二义,空有相成故,然此二不二,谓有非有无二,为一幻有,空非空无二(就是不二),为一真空」,这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。有是相,森罗万象,非有是体性,就是文殊菩萨所讲的心性,有就是种种,种种跟心性不二,这叫幻有;有跟非有不二,这是叫幻有。空与非空,非空就是不空,空与非空不二,这叫真空。这些句子,我们要多念几遍才能体会到它的意思。

  

  「又非空与有无二,为一幻有」,非空就是有,为什么说非空?因为真空能现幻有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?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所以,空不是顽空,空不是什么都没有,它能现。就像我们现在萤幕,萤幕什么都没有,它能现,它不空,它非空。如果真的说空什么都没有,它就不能现,它能现,所以大乘教里头说,幻有非有,真空不空,空不碍有,有不碍空,没有妨碍!不但彼此没有障碍,彼此还相成,空能现有,有能显空。心性在哪里?你在什么地方去明心见性?一定要在色相当中。你彻底了解色相如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无所有,一切法是一切法相,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,真空之理就现了。从这个地方你就体会到,你就见到了,这叫做明心见性。

  

  所以,宗门大德开悟的时候说,「踏破铁鞋无觅处」。到处参学,「赵州八十犹行脚」,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外面参学。为什么?就为这么一桩事情,对于诸法实相还不明了。明了就叫明心见性,不明了还迷惑,没觉悟!到处参学。到觉悟之后怎么说?「得来全不费功夫」,哪里知道就在现前,所谓是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随拈一法没有不是。相是幻相,体是真空,幻相没有离真空,真空没有离幻相。知道相是幻相,相是虚妄,体是真空,所以对于一切境界相没有染着的念头了,也就是说不再有执着,不再有分别;功夫更深的人,不再有起心动念,那就成了。于一切法不再有执着,这是阿罗汉;不再有分别,这是菩萨;不再起心、不再动念,成佛了。

  

  话说得很容易,这事情就在现前,我们就是做不到,你要问为什么做不到?我们总是把假的当作真的,没有能看破,所以放不下。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,帮助你什么?帮助你看破,就是帮助你明了、帮助你放下,帮助你入佛知见、入佛境界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用的方法不一样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应众生八万四千不同的根机。那我们今天是什么根机?现在我们用的方法,念佛!这很难,不容易!这个法门真的对了我们的机,我们用这个法门「一门深入」;后头还有句话「万缘放下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