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0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四0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觉首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,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:

  

  【眼耳鼻舌身。心意诸情根。以此常流转。而无能转者。】

  

  这首偈「答三问」,我们看清凉大师的《疏》,「且第一偈」,这是后半段,正答文殊菩萨前面问的难题。「初答何因种种」,这个种种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无量无边,什么原因而有的。佛法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,一般科学家所说的宇宙万有,大的讲到星系、星球,小的讲到微尘;现在这些已经成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,大的叫太空物理,小的叫量子力学。这都在文殊菩萨这一句问号,「何因种种」,在这一句里头包括尽了。什么原因?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解释,说「此具二意,一以八识熏习而成故」,这一句话就解答了,但是这句话里头的含义非常深广。前面也曾经跟诸位略略的做过报告,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这桩事情的真相,这真相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诸法实相;实是真实,诸法就是此地讲的种种,种种真相。真相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会有变化?这就是八识熏习。

  

  我们看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做的讲解,「初句五识」,经文里头第一句,『眼耳鼻舌身』,这五识。第二句,「次句心是本识」,为什么?心是根本,「集起义故」,什么叫集起?后面还有讲解。「意通六七」,第二句里头有个『意』,「意」,第六是意识,第七是意根,所以这一个意包括两个识,总共八个识都说全了。这八个识要做个简单的解释,先说「心是本识」,本是根本,为什么说它是根本?集起义故。什么叫做集起?清凉大师在《钞》里面有介绍,先把心、意、识这三个名字略说。心是「集起」,意是思量,「思量名意」,识是「了别」,这是把这三个名相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说出来,然后再分别来说明。

  

  集是「集诸法种」,起就是生起诸法,它是根本,这个说法很像近代科学家发现的「无中生有」。集是什么?等于说是集聚、收集;诸法就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种子。这是佛在经上说,阿赖耶里面含藏着我们过去生中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习气种子,这些习气种子就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真因,这些种子。这些种子遇到缘起现行,就是下面集起的意思,「起诸法」。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大宇宙,大宇宙怎么来的?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遇到缘起现行,就变现出来了。

  

  现在的科学家告诉我们,宇宙是不断的在膨胀,许多科学家都承认宇宙在膨胀。膨胀是什么现象?一定是爆炸。什么东西爆炸的?现在可能是从数学里面找出一个原点,宇宙的原点,原点很小很小,爆炸出来是这么大的宇宙,不可思议,这个说法跟佛经里面讲的很相似。佛给我们讲,整个宇宙的现象,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诸法种子,种子遇缘起现行。这个种子可以说是无,佛说它不是物质,物质是再小科学家还认为它是物质,是很小的物质。小到什么程度?他们有计算的方法,我也不记这些东西,我只记一个他的比喻。他说我们人的头发,譬如头发,假设头发有这么粗,把头发当中切断,切断的平面,这是圆的平面,这个平面直径可以排列多少个宇宙的原点?他说可以排一百万亿亿亿,后面是三个亿,宇宙的原点。佛不是这个说法,假设宇宙原点真是这么小,一根头发的直径可以排一百万亿亿亿个,那个宇宙原点太多了,还是遍虚空法界容纳不下。

  

  佛说宇宙的业因(就是种子)是有的,种子不是物质,而且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灭的。为什么?旧的种子现行,灭掉了,新的种子又生,新陈代谢,所以宇宙现象永远不会断的。我们后面会讲到阿赖耶的熏习,种子熏现行,现行又熏成种子,它互相熏习。你看我们这里讲八识,前七识是能熏,阿赖耶的种子是所熏,种子遇缘的时候又变成现行,现行又熏成种子,所以种子跟现行是永远不会有止境,这是宇宙现象。种子是熏成的,换句话说,真如自性里面本来没有,是熏成的这个习气,习气种子,本来没有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它遇到缘现行,生起色相,我们讲现相,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,现相也不是真的。

  

  这首偈子里面所讲的八识,相宗经论里面讲得详细,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生六粗」,不仅仅是识,这里面的事情很微细。自性,这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则生三细相。三细相第一个是「无明业相」,业是动。所以在这个地方,我们要晓得真心是不动的,真心是觉悟的,它不迷;动了就迷了,一动就迷了。所以佛常常用水来做比喻,你看水在静止的时候,没有泥沙染污,在静止的时候,像一面镜子。外面境界倒影在水里面清清楚楚,像一面镜子一样,那叫觉。如果它动,风一吹它就动了,动就起波浪。如果波浪不大,还行,还能照,不过照的清晰度没有在平静的时候;如果大风大浪,它照就失掉了。

  

  我们六道凡夫的心,起心动念是大风大浪,所以照见是完全失掉,这是佛教我们修定。为什么?定就是把分别、执着、妄想把它卸下来,定功有浅深不一样。深的定确实能把心水染污沉淀下去,把境界的风尽量把它减弱,于是就起照见的作用。这个照见,照见什么?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突破了空间维次;科学家讲空间维次,佛法里面讲十法界,界就是维次,不同的维次。突破之后,人可以看到天道,天道就在我们面前,空间没有了;空间没有了,距离没有了。你看有人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,看到阿弥陀佛,看到极乐世界。在我们净宗,东晋时候初祖慧远大师,我们在他传记上读到过。他在往生之前才告诉大家,在庐山念佛堂念佛,他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;没离开念佛堂,见到极乐世界,空间没有了。最后这次是第四次,他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境界又现前,他告诉大家,他说我要走了。人家问他,你见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?跟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是一模一样。

  

  这叫什么?念佛三昧,虽然这个时间很短,短也起作用。如果这个功夫要是能够永久保持,那就得定了,在净宗里讲你得一心不乱。但是真诚到极处,所谓是「净极光通达」,一心专注的时候,妄念不生,会有短暂的时间你的心水清净了、平了,你有一分钟的时间,就有一分钟时间突破;你有两分钟的时间,就有两分钟时间的突破。为什么他保持不住?那个境界现前,心里一欢喜,境界就没有了,欢喜是心动。这是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境界长时间的保持,原因在此地。你看我们凡夫,如果在念佛,念佛堂里面一下见到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,你说是不是很欢喜?欢喜心还没有动,境界就没有了,就这个道理!所以,世尊在《楞严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要如如不动,记住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你要照顾你的功夫,不要去管境界,这样子你慢慢才能够契入,契入之后,这境界就保持长久。这个开示很有道理,我们不能够疏忽。

  

  练功夫,这就讲真修行,练功夫,在哪里练?在日常生活当中练,顺境不起贪爱,逆境不生瞋恚,从这个地方开始练。练到功夫差不多的时候,再提升一级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不分别、不执着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就恭喜你,你就入佛境界。我们今天在大乘经受长时间的熏修、熏习,这些理我们差不多都能明了,也都能够说得上来,这是什么?解。我们的信解跟佛相应,但是我们的功夫不够;就是境界现前心会动,这是功夫不够,所以只能够入佛知见,不能入佛境界,这个要知道。能入佛知见,这也就很难得了,你算是正知正见。

  

  宗门教下常讲悟后起修,明了之后你要好好的修,修是什么?修就是在境界里头学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就修这个,要悟后起修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这个,只是用的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目标、方向完全相同。到如如不动的时候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全都现前了。为什么?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不是从外来的。诸法实相通达明了,一丝毫都没有疑惑,万缘放下。放下,实在讲,总的来讲执着放下,分别放下,起心动念放下。

  

  有缘应化在九法界、应化在六道,就是佛,就是菩萨,佛跟菩萨的意思就是觉者,真正觉悟。觉是什么?觉心不动,无论什么样的境缘,善也好、恶也好,如如不动,不生烦恼。跟一切众生交往,帮助一切众生度脱苦难,只生智慧。只生智慧,不生烦恼,烦恼不能断烦恼,诸位要记住这句话,智慧能断烦恼。烦恼好比黑暗,智慧好比光明,古人有个比喻比得好,「千年暗室」,这一个黑的房间没有光线,一千年了。没有关系,点一盏灯,黑暗就照破了,智慧开了之后,黑暗就没有了,这个比喻很好。

  

  黑暗是比喻无明,我们无始劫以来,堕落在无明里头,无明就是动相。这一动,业相就是动,动就是造业,立刻就变现出转相。转相是什么?阿赖耶识里头的集,集的意思,集起诸法种子。从转相立刻就变成境界相,境界相就是起的意思,集起,就现起种种的物相。所以,现前这个境界是阿赖耶的三细相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所以阿赖耶叫本识,阿赖耶是不是真有?不是,是一念不觉而产生的幻相!现在人讲物质、精神,或者讲心、或者讲物,唯心唯物,唯心是讲精神,唯物是讲物质。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心跟物都不是真的,心跟物是先有心后有物。虽然说先后,实际上先后界限找不到,确实有先后,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,几乎是同时的,阿赖耶的三细相几乎是同时的。确实它是有层次的,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,它确实是这样的,但是它速度太快了,快到什么程度?大概是万分之一秒,十万分之一秒,百万分之一秒,可能是亿万分之一秒,太快了。我们不但没有办法辨别,连思惟都想象不到,所以佛在经上讲不可思议,速度太快了。

  

  佛经上这个说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