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四一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觉首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,我们先将经文念一念:
【眼耳鼻舌身,心意诸情根,以此常流转,而无能转者。】
这个四句偈内容深广无际,没有边际,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缘起,它从哪里来的?前面跟诸位说过三细、六粗,宇宙的缘起是三细相,这个地方讲的就是。『眼耳鼻舌身』是前五识,『心』是阿赖耶识,『意』是意识跟末那识,末那识叫意根,前面都曾经介绍过了。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,迷了自性,自性是怎么迷的?为什么会迷?这个问题在佛门里叫做根本大问。我们现在有这个疑问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这些菩萨、罗汉也有这个疑问。我们在《楞严经》里面读到,富楼那尊者就有这个疑问,提出来请教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怎么答复他的?在《楞严经》第四卷,无明怎么来的?为什么会有无明?这才叫真正根本。而世尊的答复非常简单,我们听了怎么样?不懂!有没有听懂的?有,听懂的人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
《楞严经》上世尊答复这个问题,只八个字,「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」。你要问无明为什么起来?为什么会有无明?无明几时起来的?这八个字你要懂了,这问题都解决了。麻烦就是在「立」,立就迷了。知见不迷,知见真的叫佛知佛见,无所不知,无所不见;你要立一个知,这就坏了,问题就在此地。无明几时产生的?就在当下,当下一念迷,你就是凡夫,一念觉,你就成佛;迷悟在一念之间,凡圣在一念之间。什么叫立知?知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,本有的,眼能见,耳能听,鼻能嗅,舌能尝,这是知见。这里面并没有分别,并没有执着,没有起心动念,这是知见。立知是什么?起心动念,你在见色闻声之中起心动念,这一起心动念就把六根的根性变成六识,这麻烦就大了,这就是无明本。
我依照《楞严经》佛陀的教诲,我自己觉得我讲得很清楚,很明白,可是我知道许许多多人听不懂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听不懂?你还是用头脑在想,想就错了;头脑一想怎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着统统起来,你怎么会懂?你有没有想到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教给我们的,「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」,这样才能恢复。这三句话就是说,见闻觉知里面,不可以分别,不可以执着,不可以起心动念,很快就恢复了。
交光大师在《楞严正脉》里面教导我们「舍识用根」,确确实实世尊在楞严会上是这样教大众的。舍识用根,识是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是识。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都可以称之为「心」,都可以称之为「意」,也都可以称之为识,它都有相同的功能。那为什么单单阿赖耶称为心?阿赖耶集起这个功能特别殊胜,第六意识、第七识比不上它,所以单单称它为心。恒审思量是末那的「意」,阿赖耶跟第六意识都很薄弱,有,没它那么强大,力量没那么强。了别,八个识都有,第六识了别功能特别强,这样分的。
叫你舍识,舍第六意识,就是不分别;舍第七识,就是不执着;舍第八识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叫舍识。只要舍识,你所用的是根中之性。譬如我眼,眼见色我不分别,舍第六识;不执着,舍第七识;不起心、不动念,舍阿赖耶识,这是舍识。舍识还见不见?见,那是什么见?见性见。见性见是诸佛如来,是法身大士,十法界里面都做不到。所以,你要会用见性见,你就入了一真法界。这个事情我们知道,我们学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懂得这个道理,知道这么一桩事情,可是在日用平常当中还是做不到。见色闻声还是起心动念,还是分别执着,这叫立知;这一立知,马上就堕到十法界,堕到六道三途,就堕落了。你看看,佛把这桩事情讲得多清楚!
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一念不觉是当下,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。无始什么意思?没有开始。没有开始这个意思就是说,那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。可是你在妄里头,你迷在虚妄里面,回不了头来。这一回头,就是佛知佛见,那就是舍识用根。我见,不用眼识见。六道、十法界都是用眼识,就是「眼耳鼻舌身」,还加上个意,六识,以六识来接触外面境界。果然能舍识,你眼接触外面境界是见性见,耳接触音声是闻性闻,鼻闻香,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觉性起用,这叫舍识用根。
问题在学了之后,于日常生活当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要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,那你就是真的在学佛,常常练习。妄想分别执着舍不掉,希望怎么样?一年比一年淡薄,一月比一月淡薄。今年我妄想分别执着跟去年比一比,有进步了,淡薄些了,这是好境界。如果分别执着还跟去年一样,毫无进步,在这种状况之下,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是决定没有指望,你没办法向上提升。可是怎么?还有一条路能出得了三界,那就是念佛带业往生。带的什么业?带的妄想分别执着,这个诸位要晓得,八万四千法门只有念佛法门带业,其他的法门都没有带业的,这就难了。
所以,为什么人说念佛法门叫易行道?它不要断烦恼,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可以不断,虽不断,你要晓得,要能伏住。妄想分别执着有没有?有,你这一句阿弥陀佛管用。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,一句接一句,妄想分别执着不起来,不起作用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念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念头才起,「阿弥陀佛」,转换成阿弥陀佛,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分别执着打掉。起心动念太难,那是没有办法,说实实在在话,六道凡夫做不到。只要把分别执着,这是粗的,起心动念微细,只要把粗的烦恼伏住,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,你要伏得住!
执着,是最严重的烦恼,六道轮回的根本,我常常讲,在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听懂。为什么听不懂?法师不是为我讲的!他不听,他不接受,所以他即使在旁边坐着,他也不得利益。为什么?这是法师给别人讲的,不是为我讲的。他什么都学不到,跟到我十几年二十几年,什么都没学到。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展开来,《弥陀经》是对舍利弗讲的,不是对我讲的;《无量寿经》展开来,对阿难讲的,也不是对我讲的;我们现在读的这一品经,文殊菩萨跟觉首菩萨讲的,不是对我讲的,什么都学不到!怎样学才能学会?孔老夫子说得好,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。诸大菩萨所以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,就是他的老师太多了。
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个人是表法的,这五十三个人代表什么?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,你所接触的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这些大众那就是五十三参。他把社会这些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分成五十三类,各个人都是我的老师,各个人都是我的善知识。他所做的善行,我向他学习;他所做的不善,我看到之后要反省,我有没有?「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」。善人是我的好老师,恶人也是我的好老师,没有一个不是老师,所以他进步快,成就快。你怎么样?你自己傲慢、独大,谁也没看在眼里,所以你白白的活了一辈子,什么都学不到,就是这个道理。
孔老夫子「学无常师」,跟善财是一样的态度,三个人,一个人是自己,一个是善人,一个是恶人,这叫三人。夫子讲得更简单,世尊讲五十三个人,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他分为五十三类;夫子只分成两类,一个善人,一个恶人。善人是我的老师,我向他学习;恶人也是我的老师,我用他做一面借镜,自己来反省。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,看别人过失容易,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马上要懂得回光返照,我自己有没有?这就得利益,得大利益。我也有,发现我也有,要改过;我没有,没有,不错!不要犯这个过失,「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」。你天天有进步,年年有进步,你走的是圣贤道路,是成佛之道。所以,你要是会学,古今修学环境没有差别;不会学,差别就大了。会学的,说实在话,在现前这种社会进步快速,比从前不知道要快多少倍,是修学的好处所。现在这个环境对于一个真正学人的考验,叫大起大落,你要会学,大起,不会学,大落,真的会堕到地狱。
修学佛法,首先要把诸法实相搞清楚。文殊菩萨在此地提出问题,十首菩萨来解答,这一问一答,都是帮助我们,是教我们明了诸法实相。明了之后,你才真正能放下,放下执着。怎样放下执着?这是头一个大病。我常常教人,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,不能有这个念头,这个念头属于执着;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,占有是严重执着。只要你有控制人事物的念头、占有人事物的念头,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,头一关。我们修行进步有没有功夫,从哪里看?这个念头一年比一年淡薄。世间人患得患失的,不外乎名闻利养,财色名食睡,不外乎这个东西;你对于名利,对于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,一年比一年淡薄,这就有进步。如果这些东西还是那么样的浓厚,念佛都不能往生,障碍!你贪恋!这个事情不容易,要放,放下!
所以,念佛人往生,往往你看贫苦的人、没有念过书的人,乡下人看到好象土头土脑,他容易成就。为什么?他容易放下,他什么都没有。愈是有福报的人愈贪,贪心愈重,多了还想多,贪而无厌,这种人不能成就,念佛不能往生。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,我跟他老人家十年,时时刻刻提醒我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很少,他说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只有一、两个,他讲的话是真话。当年我在台中的时候,台中莲社的莲友五十多万人,往生的只有一、两个,也不过就是五十到一百个,五十万人只有这么一个比例,那就相当可观了。九千九百九十几个不能往生,什么原因?放不下,不是别的因素,放不下,贪而无厌。
所以真正做功夫,说实在话,我在台中求学,功夫比一般同学得力一点,那是先头在章嘉大师那里学的。我没有亲近李老师之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