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四一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,我們先將經文念一念:
【眼耳鼻舌身,心意諸情根,以此常流轉,而無能轉者。】
這個四句偈內容深廣無際,沒有邊際,說明宇宙萬事萬物的緣起,它從哪裏來的?前面跟諸位說過叁細、六粗,宇宙的緣起是叁細相,這個地方講的就是。『眼耳鼻舌身』是前五識,『心』是阿賴耶識,『意』是意識跟末那識,末那識叫意根,前面都曾經介紹過了。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,迷了自性,自性是怎麼迷的?爲什麼會迷?這個問題在佛門裏叫做根本大問。我們現在有這個疑問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這些菩薩、羅漢也有這個疑問。我們在《楞嚴經》裏面讀到,富樓那尊者就有這個疑問,提出來請教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怎麼答複他的?在《楞嚴經》第四卷,無明怎麼來的?爲什麼會有無明?這才叫真正根本。而世尊的答複非常簡單,我們聽了怎麼樣?不懂!有沒有聽懂的?有,聽懂的人叫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《楞嚴經》上世尊答複這個問題,只八個字,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」。你要問無明爲什麼起來?爲什麼會有無明?無明幾時起來的?這八個字你要懂了,這問題都解決了。麻煩就是在「立」,立就迷了。知見不迷,知見真的叫佛知佛見,無所不知,無所不見;你要立一個知,這就壞了,問題就在此地。無明幾時産生的?就在當下,當下一念迷,你就是凡夫,一念覺,你就成佛;迷悟在一念之間,凡聖在一念之間。什麼叫立知?知見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本有的,眼能見,耳能聽,鼻能嗅,舌能嘗,這是知見。這裏面並沒有分別,並沒有執著,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知見。立知是什麼?起心動念,你在見色聞聲之中起心動念,這一起心動念就把六根的根性變成六識,這麻煩就大了,這就是無明本。
我依照《楞嚴經》佛陀的教誨,我自己覺得我講得很清楚,很明白,可是我知道許許多多人聽不懂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爲什麼聽不懂?你還是用頭腦在想,想就錯了;頭腦一想怎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起來,你怎麼會懂?你有沒有想到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教給我們的,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這樣才能恢複。這叁句話就是說,見聞覺知裏面,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,不可以起心動念,很快就恢複了。
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裏面教導我們「舍識用根」,確確實實世尊在楞嚴會上是這樣教大衆的。舍識用根,識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識。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,都可以稱之爲「心」,都可以稱之爲「意」,也都可以稱之爲識,它都有相同的功能。那爲什麼單單阿賴耶稱爲心?阿賴耶集起這個功能特別殊勝,第六意識、第七識比不上它,所以單單稱它爲心。恒審思量是末那的「意」,阿賴耶跟第六意識都很薄弱,有,沒它那麼強大,力量沒那麼強。了別,八個識都有,第六識了別功能特別強,這樣分的。
叫你舍識,舍第六意識,就是不分別;舍第七識,就是不執著;舍第八識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舍識。只要舍識,你所用的是根中之性。譬如我眼,眼見色我不分別,舍第六識;不執著,舍第七識;不起心、不動念,舍阿賴耶識,這是舍識。舍識還見不見?見,那是什麼見?見性見。見性見是諸佛如來,是法身大士,十法界裏面都做不到。所以,你要會用見性見,你就入了一真法界。這個事情我們知道,我們學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懂得這個道理,知道這麼一樁事情,可是在日用平常當中還是做不到。見色聞聲還是起心動念,還是分別執著,這叫立知;這一立知,馬上就墮到十法界,墮到六道叁途,就墮落了。你看看,佛把這樁事情講得多清楚!
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一念不覺是當下,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。無始什麼意思?沒有開始。沒有開始這個意思就是說,那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可是你在妄裏頭,你迷在虛妄裏面,回不了頭來。這一回頭,就是佛知佛見,那就是舍識用根。我見,不用眼識見。六道、十法界都是用眼識,就是「眼耳鼻舌身」,還加上個意,六識,以六識來接觸外面境界。果然能舍識,你眼接觸外面境界是見性見,耳接觸音聲是聞性聞,鼻聞香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覺性起用,這叫舍識用根。
問題在學了之後,于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要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,那你就是真的在學佛,常常練習。妄想分別執著舍不掉,希望怎麼樣?一年比一年淡薄,一月比一月淡薄。今年我妄想分別執著跟去年比一比,有進步了,淡薄些了,這是好境界。如果分別執著還跟去年一樣,毫無進步,在這種狀況之下,要想了生死出叁界是決定沒有指望,你沒辦法向上提升。可是怎麼?還有一條路能出得了叁界,那就是念佛帶業往生。帶的什麼業?帶的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諸位要曉得,八萬四千法門只有念佛法門帶業,其他的法門都沒有帶業的,這就難了。
所以,爲什麼人說念佛法門叫易行道?它不要斷煩惱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不斷,雖不斷,你要曉得,要能伏住。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?有,你這一句阿彌陀佛管用。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一句接一句,妄想分別執著不起來,不起作用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念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念頭才起,「阿彌陀佛」,轉換成阿彌陀佛,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分別執著打掉。起心動念太難,那是沒有辦法,說實實在在話,六道凡夫做不到。只要把分別執著,這是粗的,起心動念微細,只要把粗的煩惱伏住,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,你要伏得住!
執著,是最嚴重的煩惱,六道輪回的根本,我常常講,在我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聽懂。爲什麼聽不懂?法師不是爲我講的!他不聽,他不接受,所以他即使在旁邊坐著,他也不得利益。爲什麼?這是法師給別人講的,不是爲我講的。他什麼都學不到,跟到我十幾年二十幾年,什麼都沒學到。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展開來,《彌陀經》是對舍利弗講的,不是對我講的;《無量壽經》展開來,對阿難講的,也不是對我講的;我們現在讀的這一品經,文殊菩薩跟覺首菩薩講的,不是對我講的,什麼都學不到!怎樣學才能學會?孔老夫子說得好,「叁人行必有我師」。諸大菩薩所以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,就是他的老師太多了。
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個人是表法的,這五十叁個人代表什麼?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,你所接觸的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這些大衆那就是五十叁參。他把社會這些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分成五十叁類,各個人都是我的老師,各個人都是我的善知識。他所做的善行,我向他學習;他所做的不善,我看到之後要反省,我有沒有?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。善人是我的好老師,惡人也是我的好老師,沒有一個不是老師,所以他進步快,成就快。你怎麼樣?你自己傲慢、獨大,誰也沒看在眼裏,所以你白白的活了一輩子,什麼都學不到,就是這個道理。
孔老夫子「學無常師」,跟善財是一樣的態度,叁個人,一個人是自己,一個是善人,一個是惡人,這叫叁人。夫子講得更簡單,世尊講五十叁個人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他分爲五十叁類;夫子只分成兩類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。善人是我的老師,我向他學習;惡人也是我的老師,我用他做一面借鏡,自己來反省。人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,看別人過失容易,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馬上要懂得回光返照,我自己有沒有?這就得利益,得大利益。我也有,發現我也有,要改過;我沒有,沒有,不錯!不要犯這個過失,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。你天天有進步,年年有進步,你走的是聖賢道路,是成佛之道。所以,你要是會學,古今修學環境沒有差別;不會學,差別就大了。會學的,說實在話,在現前這種社會進步快速,比從前不知道要快多少倍,是修學的好處所。現在這個環境對于一個真正學人的考驗,叫大起大落,你要會學,大起,不會學,大落,真的會墮到地獄。
修學佛法,首先要把諸法實相搞清楚。文殊菩薩在此地提出問題,十首菩薩來解答,這一問一答,都是幫助我們,是教我們明了諸法實相。明了之後,你才真正能放下,放下執著。怎樣放下執著?這是頭一個大病。我常常教人,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製的念頭,不能有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屬于執著;放下對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頭,占有是嚴重執著。只要你有控製人事物的念頭、占有人事物的念頭,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回,頭一關。我們修行進步有沒有功夫,從哪裏看?這個念頭一年比一年淡薄。世間人患得患失的,不外乎名聞利養,財色名食睡,不外乎這個東西;你對于名利,對于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,一年比一年淡薄,這就有進步。如果這些東西還是那麼樣的濃厚,念佛都不能往生,障礙!你貪戀!這個事情不容易,要放,放下!
所以,念佛人往生,往往你看貧苦的人、沒有念過書的人,鄉下人看到好象土頭土腦,他容易成就。爲什麼?他容易放下,他什麼都沒有。愈是有福報的人愈貪,貪心愈重,多了還想多,貪而無厭,這種人不能成就,念佛不能往生。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,我跟他老人家十年,時時刻刻提醒我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很少,他說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只有一、兩個,他講的話是真話。當年我在臺中的時候,臺中蓮社的蓮友五十多萬人,往生的只有一、兩個,也不過就是五十到一百個,五十萬人只有這麼一個比例,那就相當可觀了。九千九百九十幾個不能往生,什麼原因?放不下,不是別的因素,放不下,貪而無厭。
所以真正做功夫,說實在話,我在臺中求學,功夫比一般同學得力一點,那是先頭在章嘉大師那裏學的。我沒有親近李老師之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