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前,是親近章嘉大師叁年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就是看破、放下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他教我這個方法。所以我在臺中修學十年,用上了。要放得幹幹淨淨,所謂是一絲不挂,絲毫不染,你往生就沒有障礙,你才真正能走得了。人生在世,這是兩個老師都教我,決定不能跟人結冤仇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不能跟人結怨。應當學普賢菩薩的教誨,跟一切人往來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

  普賢菩薩教人,第一個就是尊敬人,「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」,要學著懂得尊敬別人,懂得稱贊別人,別人有過失都不能毀謗。《六祖壇經》裏面,能大師告訴我們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你說這是什麼道理?你見到別人過失,你想想你是不是又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裏面?不見世間過,你沒有落在意識裏頭。這就是什麼?舍識用根,這是真修行人。一落在分別執著,你就完了,你是凡夫,你不是修行人,這個道理很深很深。所以別人的過失,我們看了像一面鏡子一樣,馬上回來照自己,不是照他。他這面鏡子是要照我,照我什麼?我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,這得大受用。

  

  你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,你的心裏頭就有過失;你把他的過失放在口裏,你就造業,你這個大錯了!你見到別人的過失,自己把他的過失變成自己的過失,甚至于自己還變本加厲,還要造更重的罪業,這個人糊塗到所以然處。他還自以爲聰明,還自以爲是,這就是佛經裏頭常常講「可憐憫者」,李老師常說「糊塗到所以然」。別人是不是這樣的,與我們不相幹,最重要的是自己,自己是不是這種糊塗人,是不是天天幹這種糊塗事?你看我在講席裏頭講多少遍,我們自己修什麼?修清淨心,清淨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,我們要是把一切衆生純淨純善裝在我心裏頭,我的心就變成純淨純善。要是把別人的垃圾裝在我這裏,我的心就變成一切惡人的垃圾桶。你說你是聰明,你還是愚癡?哪個聰明人肯把別人的垃圾放在自己清淨心裏頭?

  

  世間一切法,你看我們這個經,前面覺首菩薩五首偈我們念過了,念六首了,這是第七首,說得多清楚。總的來說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能現、所現,能變、所變,清涼大師說得好,「並皆速滅」,跟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完全相同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這些森羅萬象的現象是什麼?幻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在前面講了很多,也重複多次。爲什麼要這麼不厭其煩的重複?重複一萬次都不多。爲什麼?沒聽懂!我不得受用。所以佛法的教學,方式妙絕了,就是重複,所謂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熏修就是不斷重複。中國古人也說得非常好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就是不斷重複,不斷熏修,一遍、兩遍,你不懂;十遍、八遍,你不懂;一百遍、兩百遍,你不懂;一千遍、一萬遍,懂了,懂了才真得受用,所以遍數不夠不行。

  

  這些教誨,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可以給大家做證明。我今天能沾到一點邊,能得到一點佛法的受用,法喜充滿,五十叁年的熏習,天天沒有中斷,不斷的在學,不斷的在講。講,我自己到現在,快八十歲了,我不敢自稱爲法師,我沒有這個資格。我在講臺上講經,多少年前我就說過,現在還是一樣,我是做學生,把我所學習的向諸位老師、監學來做報告,我是這個心態。講臺上是學生,坐在下面是我的老師,是我的善知識,我能學一點東西是這麼個心態,這是我初學佛沒有多久的時候,我就寫出來了。

  

  前面跟諸位提起過,我在左營興隆寺,那時候天乙法師問的,我答複她的。我寫了大概六、七百個字的樣子,不長,「內典研學要領」。我這裏頭四段,第一段就是學習的態度,永遠做個好學生。上臺講經是練習,請老師,請我的監學、善友指正,天天上臺報告自己學習的心得,幹了五十叁年,成就都是從真誠、謙虛、恭敬裏面得來的。古聖先賢說得多,人不能有絲毫傲慢,一有傲慢他就自滿,什麼都學不到,都自以爲是。凡是修學失敗,你自己好好想一想,你有沒有這個毛病?只要有絲毫自以爲是,不肯虛心,不要說道業他不能成就,世間學業他也不能成就。

  

  第二句裏面,後面叁個字『諸情根』,諸情根是什麼意思?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說,「通于八種」,諸情根,八種就是八識,「類非一故」。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頭注得很詳細,我們沒有照《疏鈔》來講,爲什麼?耽誤時間太長了,我們只抓到重點幾句話在一起來學習,已經很夠我們受用。諸情根,八識都有根的意思,所以它不能說一種。前五識都有根,眼識依眼根,離了眼根,眼識就不能生起,它一定要依這個根,它才會起作用;耳識一定要依耳根,所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個五識就是依這個五根。下面「心意」,我們先講「意」,意是第六識,第六識依第七識爲根,所以第七識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,所以第六有根。第七識呢?第七識緣依第八識爲根;第八識呢?第八識又依第七識爲根,所以七、八識是互相依的,互依的,這叫諸情根。

  

  這個情字,我們想一想《楞嚴經》裏面所講的「知見立知」,情就是立知;換句話說,就是這個裏頭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情,這個東西也有根,沒有這個根,妄想分別執著起不來。前面跟諸位講過叁細六粗,你看六粗相裏頭,智就是分別,相續,分別不間斷,不間斷就起執著,執著下面就有名字,名字就起業,業就有果報,連著就來了,這就是簡簡單單把輪回的原理給我們說出來。爲什麼我們在六道裏頭輪回,永遠出不去?你了解這個道理,你就明白了。

  

  真難超越,真不是個簡單事情,尤其在末法時期,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,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了。內裏面煩惱非常重,外又有這麼大的誘惑,沒有法子抗拒,哪有不造業的道理?哪有不墮落的道理?所以古大德常常教我們,這個話講得都非常非常有道理,「多事不如少事,好事不如無事」,這個話道理太深太深了。爲什麼?做好事,對社會不錯,有些利益,怕的是做好事會墮落在這個裏面,在這個地方起貪瞋癡慢。你不做的時候,貪瞋癡慢起不來,做的時候容易起貪瞋癡慢,一落到貪瞋癡慢,你馬上墮落,所以古大德這兩句話,是讓我們時時刻刻提高警覺。中國諺語有一句話也說得很深刻,講一般做慈善的,做慈善什麼?到處去募捐,捐錢做慈善事業,所謂慈善家,慈善起家。他本來自己並不是很有富有,生活也很普通平常的。到處化緣,募捐做慈善,以後他發了大財,這是慈善家,慈善起家。這個話說得很刻薄,也是事實。

  

  自以爲是大善人,他錢從哪裏來?是十方來的,不是自己的。如果再拿到這個錢自己享受,那個罪就重了,你沒有完全用在慈善事業上幫助苦難衆生。得來的財富太多了,拿一半去救濟災難,一半就是自己機構裏頭開銷,自己就享受了,這個因果帳怎麼算法?我們不會算這個帳的,我們知道這個事情難做。所以,古大德教導我們的話就有道理,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」。有這個緣做這個事業,就要戰戰兢兢認真去做,積功累德。如果在這個裏頭墮落在名聞利養裏面,那你就有罪;事是個好事,你做了,做了這裏頭有罪業。罪福、智愚,你總要有能力辨別清楚,這是有點小智慧了;如果罪福智愚搞不清楚,你是個糊塗人。

  

  好事,果報有的時候不好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聽到這些話不懂,最明顯的就是我讀灌頂法師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。我看到最後這一段,念佛人第一個果報,他是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第一個果報是墮阿鼻地獄,最後的一個果報是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,那當然沒有問題。爲什麼念佛會墮阿鼻地獄?我就不懂,我把這一段東西拿到李老師那裏向他請教,李老師看到說:這是大問題,我不跟你講,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講。我們才明了。

  

  我們這個道場有念佛堂,接受十方供養。如果這個念佛堂接受十方供養,過著超越一般人的福報,而念佛是個幌子,不是認真念佛,欺騙衆生,果報就墮地獄,罪福果報在起心動念。所以說,沾到絲毫名利,沾到絲毫貪瞋,樣子、形相是好的,後果還是沒有辦法,你累積的罪業你還是逃不了惡報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第七首偈,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。「又第七識爲染汙根,第八又爲諸根通依,雲諸情根,言以此者,以上八識爲能所熏,展轉爲因,而常流轉,無別我人,故雲無能轉者」,我們看到這個地方,這是第叁句的意思,『以此常流轉』。這個染汙就是執著,人要是執著淡薄,他的心地就比較清淨。我常常用控製、占有,用這個名詞來說明,因爲這個大家好懂。你有控製的念頭,你有占有的念頭,這是嚴重染汙。我們對于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爲什麼會産生這個念頭?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爲這都是真的,産生這個錯覺。不但外面境界是幻有,我們身體也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那就正確了,你才看出事實真相。

  

  一切有爲法,什麼是有爲法?有爲就是有生有滅。我們在相宗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面讀過,天親菩薩將彌勒菩薩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所講的六百六十法,那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歸納爲六百六十大類,天親菩薩認爲六百六十法太多,初學入門還是不容易,所以把它再歸納,歸納爲一百法,百法。所以百法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,六百六十法展開就是宇宙之間的一切法。百法分爲五大類,前面四類叫做有爲法,最後那一類叫無爲法。有爲法裏面分四類,第一個是心法,八識,有爲法;五十一個心所法,有爲法;十一個色法,色法我們現在講物質,有爲法;二十四個不相應,不相應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叫抽象的概念,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,抽象的概念。譬如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