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,你看西方哲学家所谓是「我思故我在」,他不执着这个身体,我能够有想象,我能够有思惟,这个能想象、能思惟的是我。能思惟、能想象的是什么?不就是第七识、第六识!正是佛法里面讲的神识,中国人讲的灵魂,他执着这个是我,其实这个还不是我。执着这个东西是我,不能开悟,不能见性,这个东西还不是我。到底什么是我?第八识的性体,第八识是依真心,依真性,那才是我。佛法里面称为法性,所以大经上常讲,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那真正是我。宗门里面常说,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那本来面目不是神识,也不是中国人讲灵魂,是本性!佛法里面讲真心、讲法性、讲佛性、讲本性,甚至于讲第一义谛,名词术语很多,都是说这个,那才真正把自己找到了。
这个东西找到有什么好处?好处太大了,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变现的。我们现在心量很小,不能包容人,你要哪一天真正发现整个宇宙是自己变现的,你包不包容?包容这个念头都没有,自然的,就好象我们身体一样。我们身体是一个整体,我们现在晓得,我们身体里头五脏六腑,你包不包容?你能不能说,我这个地方不要了,我心脏不要了,我丢掉它,肝脏不要了,我丢掉它,行不行?乃至于我全身每个细胞都是自己,你能不能说这个细胞不要了?这块肉不要了?不可能!所以包容都讲不上,自自然然的。这叫什么?这叫本善,儒家讲「人性本善」,人之初,性本善,佛家讲的法性;身,身是法身。我们今天迷的时候,不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,不晓得整个宇宙是一体,整个宇宙就是自己心性变现的。文殊菩萨讲得好,「心性是一,云何种种」,种种是心性所现所变,心性是种种能现能变,能所是一不是二,没有冲突。
下面说,「余六名识,于六别境」,什么叫别境?境是境界,譬如眼对色,它的作用,别是分别,后面讲了别,了是明了,别是分别。眼分别外面的色,耳分别外面的音声,鼻分别气味,舌分别味道,身分别感触。譬如说天气寒冷、炎热,它有感受,不同。意分别法,所以前面这个六根统统叫识,识是了别为义。这个地方文字虽然不多,说得也很好,他讲什么?「粗动,间断,了别转故」,粗是很明显,不像前面讲的第八识跟第七识,那个不明显。这个六根起作用非常明显,眼能见、耳能听,这粗相,粗动。间断,它不是相续的,它不像第七识,第七识是不间断。所以前面六识很容易间断,譬如眼,我们眼睛闭着,外面色相就没有,就断掉了。在黑的境界里头,夜晚没有灯光的时候,什么都看不见,就断掉了。所以它必须要具备很多条件,譬如说经上讲「眼识九缘生」,基本上它能见要具备九个条件,少一个它就见不到。这个我们在此地就不细说,说什么?它起作用,它分别。
现在我们知道,这种分别执着对外面境界起很大的作用。日本江本博士,十年用水做实验,我们得到很大的启示,知道了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。你看善的念头,水结晶的图案非常之美;恶的念头,显现的图案就很丑陋,你看那个样子好象很悲哀。水是矿物,随着人的念头产生变化,于是我们就明了,极乐跟我们娑婆有没有两样?给诸位说没有两样。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剎土跟地狱都没有两样,所有一切境界从心想生,就是这个地方的有情众生。有情众生我们讲就是动物,动物里最重要的,幻想最多的是人;换句话说,人的念头要都善,这个境界就是极乐世界;人的念头都恶,这个世界就变成饿鬼、地狱。大乘经教里佛常常讲,境随心转,随着这个地方居住众生的心。
所以,佛菩萨来救度一切众生,用什么方法?用教育!教大家了解事实真相,人人都存个善心善意,这个世界多美好!我们在这几年提出两句话,做了一副对联,用的名词很浅显,「爱心遍寰宇,善意满人间」。我们人人都以爱心来对整个世界,善意来对一切动物,这个世界就非常美好,就是天堂。这两句话我本来写的是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满娑婆」,怕的是一般不学佛的人听不懂。什么叫慈悲?什么叫法界?什么叫娑婆?不用这个名词,改一改,把慈悲改成爱心,这个大家好懂。寰宇是宇宙,「爱心遍宇宙,善意满人间」,这个大家好懂。
教育教什么?就教这个,人人都能够包容人,人人都能包容万物,人人都能够爱人,都能够爱万物,以善意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这完全称性,这是性德流露。境随心转,这种好心善心,爱心善心,天堂原来就在眼前。如果我们还是用恶心、恶念,那个不得了,我们这个世间就变成地狱,就变成饿鬼。十法界十种境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都是从心想生;离开心想没有一法可得。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,都要明了。
清凉大师这个地方注解看起来好象不多,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。浅深由人,程度深的人看得深,程度浅的人看得浅,这就是圣贤的典籍,活活泼泼。所以我们学习不要说是一生学不厌,生生世世都学不厌,为什么?它的义理没有穷尽,没有止境的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0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