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头没起不造业,虽不造业已经堕在无明里头。其实智相就是无明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你看依相续,把相续误会当做真实,不知道能现所现、能变所变它是相续相。就好象我们看电影,我常常用这个做比喻,在银幕上看境界相,以为都是真的。不晓得怎么样?真的是能现所现,能变所变,并皆速灭。你看它一秒钟二十四张底片就换掉了,你才动这个念头,这一张已经换掉了,换第二张。但第二张跟第一张差不多,相似,可是你要晓得,前面一张绝对不是后面一张,后面一张绝对不是前面一张,哪来的相续?好象是相续,实际上并不相续。
然后你才晓得阿赖耶里面种子,种子遇缘起现行,也是像电影画面一样,前面一个种子绝对不是后面一个种子,后面一个种子绝对不是前面一个种子。就像电影底片一样,前后不一样,前后不相知,这个经前面五首偈跟我们讲,为什么它不相知。所以它先用流水做比喻,比喻相续,水在河里流,前浪不是后浪,后浪不是前浪;前浪不会到后浪去,后浪也不能够到前浪去。所以前浪不知后浪,后浪不知前浪,彼此各各不相知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
我们在生活当中每一秒钟,你知道相续相有多少?不知道!我们照《仁王经》的说法,《仁王经》是佛说的,我常常讲《仁王经》是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,佛是随顺俗谛而说的。照他那个讲法,一弹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灭,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,刚好两个十万八千。那就是说像我们看电影,那个底片一秒钟换多少个底片?两个十万八千张。现在我们实际上,我们看电影是一秒钟只二十四张,底片的更换二十四张。一秒钟如果底片更换两个十万八千张,你怎么知道那是假的?一秒钟二十四张,我们就以为是真的,就被这个假相迷住了。我们的科学技术,电影是平面的,心性,心现识变是立体的。如果将来科技进步,要发明立体的电影,跟这个就没有两样。
能现所现,能变所变,记住,「并皆速灭」,这四个字讲得好,把真相说出来了。科学家还没有讲到这么透彻,宇宙原点,那么小的原点,他如果能说成跟佛法里面讲的,这个原点遇到缘变现成宇宙,能现。能现所现,能现的是原点,所现的是宇宙,能现所现,能变所变,并皆速灭,那就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完全相同。
佛与大菩萨跟凡夫不一样在哪里?他们不起六粗相,凡夫一定会起六粗相。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境界里面决定没有执着、决定没有分别,那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头,诸位要记住,也是并皆速灭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大乘教里,佛并没有说一真法界是例外,没有讲,一真法界也不离开这个原理、原则。所以,你不能说它有,你也不能说它没有。你说有、说没有都是错的,你都不了解事实真相,事实真相是非有非空,大乘教里面叫中道义。
所以只要有执着,执取相用我们普通的话来讲,就是你起了有控制的念头,有占有的念头,六道众生不能避免。阿罗汉没有这个念头,没有控制、占有的念头;六道里面,包括非想非非想处天,他怎么还有这个念头?确实有。他占有不是占有其他,他占有像什么?他入了大般涅槃,不生不灭了。他控制、占有就是这个念头。但是寿命到了,这个境界不能保持,还要堕落,于是他就起了疑惑,谤佛:「古圣先贤讲的大涅槃不生不灭,假的,不是真的,我证到这个境界,为什么烦恼还会起现行?为什么还会堕落?」毁谤圣贤,毁谤三宝,很快就堕落。因为他阿赖耶里面还有些恶的习气没有断,这时候统统都起来了,随着这个业就感得报,果报。所谓是爬得高摔得重,古大德这些成语,里头真有道理!
从执取相,下面就「计名字相」,你看依执着,计是计度、分别,就是要想一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?名本来没有,哪来的名?名字是人起的,所有一切天地万物都要给它起个名字。能现能变的,那就起个什么名字?造物主。造物主不是起了个名字吗?起个名字叫真神、造物主,起的名字。整个宇宙、一切万有是他现的、他变的,不就等于他造的?想想看应该给他,「计」就是我们今天讲想想看,用个什么名字给他?给这个能现能变的,给他起个名字叫造物主,给他起个名字叫上帝,给他起个名字叫真神,唯一的真神,这是「计名字」。
最平常的,小孩生下来,你看做父母的,或者祖父母的,给他起个名字,好叫他。古人起名字也有个原则,原则是父母、老人对这个小孩的期望,希望他将来长大了名副其实。所以名是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给你起的,命名,不可以更改,更改叫大不孝!为什么?父母对你的期望,你把它改变了,这是大不敬、大不孝。字、号可以改,为什么?那不是父母给你起的,朋友给你起的,或者是自己起的;名不能改。
在中国古礼,一个人在一生当中,从成年之后,你的名只有两个人称你,叫你的名,一个是父母,一个是老师。所以老师的地位在人心目当中跟父母是平等的,老师是一生称你的名。你的朋友,你的兄弟姐妹,甚至于你的长辈、你的祖父母都称你的字,不称你的名。为什么?对你尊重。纵然你将来做了官,替国家服务,皇帝看到你也称你的字,不称你的名,彼此互相尊重。自己对于尊长,自己称名,但是尊长都称你的字,这个要懂得。现在人不晓得这个道理,现在人不但称你名,还把姓冠上去,所谓连名带姓。从前连名带姓称你,那是骂你!一般在什么时候?犯罪。你被国家判刑,连名带姓称你。所以皇帝要称你的姓,称你的名字,你有罪了,他对你不尊重。
所以,天地万物都有个名,这个名是众生计度、分别给它设定的。老子说得好,「名可名,非常名,道可道,非常道」,这就说明名字跟言说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你一定要晓得不可以执着,不可以分别,不可以执着,你可以用它,与别人讨论研究,方便,它是个工具,它不是真实的。懂得这个,你就不会迷在名字相上,你才能得清净心;过分的执着在名字上,你一生都得不到清净。从计名字,再下面就造业,「起业」。换句话说,前面从智相、相续相、执取、计名字都属于「事」,我们讲,你在做什么事,在做事;事情做完了之后,那个结果就是「业」,就造业。你看依名起业,这个名把前面这四粗相都包括在其中了。
结业后面就受果报,果报就是「业系苦相」,由业生苦,苦是报。在佛法里平常讲的,你的业善,三善道的果报,你的业恶就三恶道的果报。可是你在受果报的时候,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又是从智相、相续、执取、计名字,不又是搞轮回了吗?这就叫轮回。由业报生分别,我在受苦,我为什么要受这个苦?为什么别人不受苦?在分别,永远在循环!几个人在这里头省悟过来?所以法相唯识里头常讲,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生六粗」。六粗是造业受报,三细是起惑,迷惑,惑、业、苦,永远没有止境,这就是诸法实相。
虽然说的是人,说的是个人,人就代表一切万事万物,为什么?现在我们慢慢懂得,所有一切境界,大乘经教里讲的,从心想生!物质环境它起变化,唯识所变,识是什么?心想。心想,第八识不想,实在八个识里头,心想就是第六跟第七,第六的分别,第七的执着,这两个识能变的力量最强,十法界依正庄严它变的!阿赖耶只是集起、受熏,接受前面七个识(前面七转识)熏习成种子,业习种子,它像仓库一样收藏。业习种子遇到缘的时候,它就现相,它能现,这里讲是唯心所现。第六、第七,分别、执着它能变,把第八识的境界相转变,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善念变善相,三善道;恶念变恶相,变三恶道。依报、正报都是心现识变的,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这是把诸法实相简单的介绍出来。
我们再从清凉大师小注,《钞》里面去看,这个讲得比较清楚,第八识,「第八名心,集诸法种」,这是说集起,集起为心。集是什么意思?起是什么意思?一定要搞清楚。「集」是诸法种,等于收集,收集诸法种;「起」是起诸法,就是现相。相从哪里来的?就从「种」遇到缘就现相,这叫心,所以心现识变。起,它就起变化了。
第七叫意,「第七名意,缘藏识等」,这个等是什么?等是藏识里面集起的种子,它缘这个;缘「集诸法种」,也缘「起诸法相」,这两种它都缘。你看「恒审思量为我等故」,它执着阿赖耶的见分(见分是阿赖耶里面的一分),以为是我,坚固的执着,没有一念忘记的。如果有一念忘掉,它就超越了,我执就断了。这个现象在中国人,中国古人就叫它什么?叫它做灵魂,在六道里头投胎,舍身受身就是它;在佛法里面叫神识,这都是计名字相,称为神识,世间人叫灵魂。儒家?儒家也叫得不错,儒家叫游魂,它不叫灵魂。为什么?它不灵,它迷惑颠倒!称游魂是很有道理,因为它离开身体之后,速度很大,哪个地方有缘它哪里就投胎去了,投胎多半是随着业力。
如果是觉悟的人,超越三界的人,他是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示现,那叫感应,众生有感,他自然就有应,乘愿再来。修行,因中曾经发过愿,众生无边誓愿度,所以哪个地方众生有缘就到哪里去示现。觉悟的人不迷,觉而不迷;六道凡夫,迷而不觉。觉而不迷的人没有苦,苦乐忧喜舍都没有;迷的人,六道众生,苦乐忧喜舍统统受苦,没有一样不苦。恒审思量,着重在那个恒,永远它不断!执着阿赖耶的见分,见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,执着阿赖耶里头一分,认为这是我。
所以大乘教里面,你看佛在《金刚经》上常讲「无我相」,无我相是不执着这个身是我,讲相是讲物质。后面「无我见」,这就讲得深,用佛学名词来说,也不执着神识是我;用中国一般的民间来讲,也不执着灵魂是我,灵魂跟肉体都不是我。西方的哲学家也算是不错,他不执着身是我,他执着神识是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