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0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頭沒起不造業,雖不造業已經墮在無明裏頭。其實智相就是無明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你看依相續,把相續誤會當做真實,不知道能現所現、能變所變它是相續相。就好象我們看電影,我常常用這個做比喻,在銀幕上看境界相,以爲都是真的。不曉得怎麼樣?真的是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並皆速滅。你看它一秒鍾二十四張底片就換掉了,你才動這個念頭,這一張已經換掉了,換第二張。但第二張跟第一張差不多,相似,可是你要曉得,前面一張絕對不是後面一張,後面一張絕對不是前面一張,哪來的相續?好象是相續,實際上並不相續。

  

  然後你才曉得阿賴耶裏面種子,種子遇緣起現行,也是像電影畫面一樣,前面一個種子絕對不是後面一個種子,後面一個種子絕對不是前面一個種子。就像電影底片一樣,前後不一樣,前後不相知,這個經前面五首偈跟我們講,爲什麼它不相知。所以它先用流水做比喻,比喻相續,水在河裏流,前浪不是後浪,後浪不是前浪;前浪不會到後浪去,後浪也不能夠到前浪去。所以前浪不知後浪,後浪不知前浪,彼此各各不相知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

  我們在生活當中每一秒鍾,你知道相續相有多少?不知道!我們照《仁王經》的說法,《仁王經》是佛說的,我常常講《仁王經》是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,佛是隨順俗谛而說的。照他那個講法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我們一秒鍾可以彈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,剛好兩個十萬八千。那就是說像我們看電影,那個底片一秒鍾換多少個底片?兩個十萬八千張。現在我們實際上,我們看電影是一秒鍾只二十四張,底片的更換二十四張。一秒鍾如果底片更換兩個十萬八千張,你怎麼知道那是假的?一秒鍾二十四張,我們就以爲是真的,就被這個假相迷住了。我們的科學技術,電影是平面的,心性,心現識變是立體的。如果將來科技進步,要發明立體的電影,跟這個就沒有兩樣。

  

  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記住,「並皆速滅」,這四個字講得好,把真相說出來了。科學家還沒有講到這麼透徹,宇宙原點,那麼小的原點,他如果能說成跟佛法裏面講的,這個原點遇到緣變現成宇宙,能現。能現所現,能現的是原點,所現的是宇宙,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並皆速滅,那就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完全相同。

  

  佛與大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在哪裏?他們不起六粗相,凡夫一定會起六粗相。也就是說他們在這個境界裏面決定沒有執著、決定沒有分別,那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裏頭,諸位要記住,也是並皆速滅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大乘教裏,佛並沒有說一真法界是例外,沒有講,一真法界也不離開這個原理、原則。所以,你不能說它有,你也不能說它沒有。你說有、說沒有都是錯的,你都不了解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是非有非空,大乘教裏面叫中道義。

  

  所以只要有執著,執取相用我們普通的話來講,就是你起了有控製的念頭,有占有的念頭,六道衆生不能避免。阿羅漢沒有這個念頭,沒有控製、占有的念頭;六道裏面,包括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怎麼還有這個念頭?確實有。他占有不是占有其他,他占有像什麼?他入了大般涅槃,不生不滅了。他控製、占有就是這個念頭。但是壽命到了,這個境界不能保持,還要墮落,于是他就起了疑惑,謗佛:「古聖先賢講的大涅槃不生不滅,假的,不是真的,我證到這個境界,爲什麼煩惱還會起現行?爲什麼還會墮落?」毀謗聖賢,毀謗叁寶,很快就墮落。因爲他阿賴耶裏面還有些惡的習氣沒有斷,這時候統統都起來了,隨著這個業就感得報,果報。所謂是爬得高摔得重,古大德這些成語,裏頭真有道理!

  

  從執取相,下面就「計名字相」,你看依執著,計是計度、分別,就是要想一想給它起個什麼名字?名本來沒有,哪來的名?名字是人起的,所有一切天地萬物都要給它起個名字。能現能變的,那就起個什麼名字?造物主。造物主不是起了個名字嗎?起個名字叫真神、造物主,起的名字。整個宇宙、一切萬有是他現的、他變的,不就等于他造的?想想看應該給他,「計」就是我們今天講想想看,用個什麼名字給他?給這個能現能變的,給他起個名字叫造物主,給他起個名字叫上帝,給他起個名字叫真神,唯一的真神,這是「計名字」。

  

  最平常的,小孩生下來,你看做父母的,或者祖父母的,給他起個名字,好叫他。古人起名字也有個原則,原則是父母、老人對這個小孩的期望,希望他將來長大了名副其實。所以名是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給你起的,命名,不可以更改,更改叫大不孝!爲什麼?父母對你的期望,你把它改變了,這是大不敬、大不孝。字、號可以改,爲什麼?那不是父母給你起的,朋友給你起的,或者是自己起的;名不能改。

  

  在中國古禮,一個人在一生當中,從成年之後,你的名只有兩個人稱你,叫你的名,一個是父母,一個是老師。所以老師的地位在人心目當中跟父母是平等的,老師是一生稱你的名。你的朋友,你的兄弟姐妹,甚至于你的長輩、你的祖父母都稱你的字,不稱你的名。爲什麼?對你尊重。縱然你將來做了官,替國家服務,皇帝看到你也稱你的字,不稱你的名,彼此互相尊重。自己對于尊長,自己稱名,但是尊長都稱你的字,這個要懂得。現在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現在人不但稱你名,還把姓冠上去,所謂連名帶姓。從前連名帶姓稱你,那是罵你!一般在什麼時候?犯罪。你被國家判刑,連名帶姓稱你。所以皇帝要稱你的姓,稱你的名字,你有罪了,他對你不尊重。

  

  所以,天地萬物都有個名,這個名是衆生計度、分別給它設定的。老子說得好,「名可名,非常名,道可道,非常道」,這就說明名字跟言說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你一定要曉得不可以執著,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,你可以用它,與別人討論研究,方便,它是個工具,它不是真實的。懂得這個,你就不會迷在名字相上,你才能得清淨心;過分的執著在名字上,你一生都得不到清淨。從計名字,再下面就造業,「起業」。換句話說,前面從智相、相續相、執取、計名字都屬于「事」,我們講,你在做什麼事,在做事;事情做完了之後,那個結果就是「業」,就造業。你看依名起業,這個名把前面這四粗相都包括在其中了。

  

  結業後面就受果報,果報就是「業系苦相」,由業生苦,苦是報。在佛法裏平常講的,你的業善,叁善道的果報,你的業惡就叁惡道的果報。可是你在受果報的時候,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又是從智相、相續、執取、計名字,不又是搞輪回了嗎?這就叫輪回。由業報生分別,我在受苦,我爲什麼要受這個苦?爲什麼別人不受苦?在分別,永遠在循環!幾個人在這裏頭省悟過來?所以法相唯識裏頭常講,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生六粗」。六粗是造業受報,叁細是起惑,迷惑,惑、業、苦,永遠沒有止境,這就是諸法實相。

  

  雖然說的是人,說的是個人,人就代表一切萬事萬物,爲什麼?現在我們慢慢懂得,所有一切境界,大乘經教裏講的,從心想生!物質環境它起變化,唯識所變,識是什麼?心想。心想,第八識不想,實在八個識裏頭,心想就是第六跟第七,第六的分別,第七的執著,這兩個識能變的力量最強,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變的!阿賴耶只是集起、受熏,接受前面七個識(前面七轉識)熏習成種子,業習種子,它像倉庫一樣收藏。業習種子遇到緣的時候,它就現相,它能現,這裏講是唯心所現。第六、第七,分別、執著它能變,把第八識的境界相轉變,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善念變善相,叁善道;惡念變惡相,變叁惡道。依報、正報都是心現識變的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這是把諸法實相簡單的介紹出來。

  

  我們再從清涼大師小注,《鈔》裏面去看,這個講得比較清楚,第八識,「第八名心,集諸法種」,這是說集起,集起爲心。集是什麼意思?起是什麼意思?一定要搞清楚。「集」是諸法種,等于收集,收集諸法種;「起」是起諸法,就是現相。相從哪裏來的?就從「種」遇到緣就現相,這叫心,所以心現識變。起,它就起變化了。

  

  第七叫意,「第七名意,緣藏識等」,這個等是什麼?等是藏識裏面集起的種子,它緣這個;緣「集諸法種」,也緣「起諸法相」,這兩種它都緣。你看「恒審思量爲我等故」,它執著阿賴耶的見分(見分是阿賴耶裏面的一分),以爲是我,堅固的執著,沒有一念忘記的。如果有一念忘掉,它就超越了,我執就斷了。這個現象在中國人,中國古人就叫它什麼?叫它做靈魂,在六道裏頭投胎,舍身受身就是它;在佛法裏面叫神識,這都是計名字相,稱爲神識,世間人叫靈魂。儒家?儒家也叫得不錯,儒家叫遊魂,它不叫靈魂。爲什麼?它不靈,它迷惑顛倒!稱遊魂是很有道理,因爲它離開身體之後,速度很大,哪個地方有緣它哪裏就投胎去了,投胎多半是隨著業力。

  

  如果是覺悟的人,超越叁界的人,他是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裏示現,那叫感應,衆生有感,他自然就有應,乘願再來。修行,因中曾經發過願,衆生無邊誓願度,所以哪個地方衆生有緣就到哪裏去示現。覺悟的人不迷,覺而不迷;六道凡夫,迷而不覺。覺而不迷的人沒有苦,苦樂憂喜舍都沒有;迷的人,六道衆生,苦樂憂喜舍統統受苦,沒有一樣不苦。恒審思量,著重在那個恒,永遠它不斷!執著阿賴耶的見分,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,執著阿賴耶裏頭一分,認爲這是我。

  

  所以大乘教裏面,你看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常講「無我相」,無我相是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講相是講物質。後面「無我見」,這就講得深,用佛學名詞來說,也不執著神識是我;用中國一般的民間來講,也不執著靈魂是我,靈魂跟肉體都不是我。西方的哲學家也算是不錯,他不執著身是我,他執著神識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