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,這就能成就。教理能不能明了沒關系,能明了很好,你放得很徹底;不明了也沒有關系,只要你肯相信,教你放下,你真能放下,也行,也能成功。
所以淨宗法門最容易成就兩種人,一個是上根的人,一個是下愚。唯上根與下愚不移,他不變。上根人他明白了,知道幻有跟真空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在森羅萬象裏面沒有分別執著,他心定了!所以成就快。另外一種是下愚,他什麼都不懂,可是很老實,聽話,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,他沒有懷疑。教你放下,你真放下,老實人得度,老實人可貴!老實人沒有懷疑,老實人沒有猶豫,教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。
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裏面所看到往生的人,幾乎一半以上是老實人,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。凡是修學這個法門,這一生不能成就的,原因在哪裏?不老實。所以老實很不容易。對于這些不老實的人怎麼辦?那就教,教下專門對治這種人,教他們多聽多學,從聞法、學習經教當中慢慢覺悟,慢慢的明了,明了之後,你才肯放下。你才知道這是應當要放下,不放下不行,不放下這一生又空過了,不放下不能相應。
再看底下這句,「空與非有無二,爲一真空」,非有就是空。空跟非有,空是性體,非有是自性的作用,有而非有,這是《華嚴》上講的唯心所現,現而無現。現不現?現!現的相怎麼樣?現的相是幻有、是妙有,是有而非有。這個非有就是講的幻有,空、有是一不是二,這是真空。所以真空就是妙有。此地講個真空,講個幻有,真空就是幻有,幻有就是真空,是一不是二,理是一,事也是一。
後面又一句說「又幻有與真空無二,爲一味法界,即中道義」,大乘法裏頭,空有兩邊都不著,這叫中道,菩薩所修的。凡夫著有,不知道空,二乘著空,不知道有;大乘聰明,大乘智慧開了,知道空有是一不是二,兩邊不著。所以我們也常常說,可以欣賞,可以享受,不能執著,這個話是對初學人說的。真正契入的人應該怎麼講?可以隨緣,不起分別、執著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裏給我們說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真正了解事實真相。明白之後,我們要問,我還有沒有?這個我是幻我、幻有!幻有跟真空不二,不但我執破了,法執也沒有了。
我執破的相是什麼?那你就先要曉得,我執是八識裏第七末那識,常與四大煩惱常相隨,我執破了,四大煩惱沒有了。四大煩惱頭一個「我癡」,癡是什麼?無明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凡夫都是,頭一個煩惱現象,不知道事實真相,不知道我是什麼,把這個身當作我。身是個生滅法,我們學《華嚴》學了這麼久,現在有點概念,剎那生滅,念念不住,它真的是個幻相,決定得不到。你想執著這個我的時候,我這個生滅相不知道已經生滅多少次了,你怎麼能執著得到?第二就是「我見」,我見就是執著。因爲不知道事實真相,誤以爲森羅萬象是真的、這個身是真的,執著身是我。第叁個煩惱,傲慢;第四個煩惱,貪愛。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
所以,真正曉得事實真相,你就不再執著了,曉得事實真相就不癡了,我癡就離開了。離開我癡的時候,怎麼會執著這個身是我?不再執著。也不會執著我生活所需的是我所,「我所有的」這個念頭沒有了,我都沒有了,哪來的我所有?這才叫真正放下。放下我慢,放下我愛,煩惱裏頭貪瞋癡慢,我癡,你看有個癡字,我愛就是貪,我慢。瞋雖然沒有說,瞋在愛裏頭,愛就有取,得到你就歡喜,得不到就生瞋恚心,煩惱是這麼起來的。迷惑顛倒是根,一旦覺悟,煩惱就離開了,我執破了。破了我執,在小乘是阿羅漢果;在大乘,《華嚴》講的十信位,七信位的菩薩我執破了。十信位的菩薩法執破了,這就明心見性。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法身如來,我們也稱他爲法身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是「一味法界」,一味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再沒有分別執著妄想,這叫中道。
所以下面,末後一句做總結,「離相離性」,性也不執著了。「無障無愛,無分別法門」,不起心、不動念,哪來的分別?所以,起心動念就錯了!我常常講,別人是對的,別人錯了也是對的;我是錯的,我對了也是錯的,這個意思很深。你懂得這段經文,你才知道我說的話的意思。爲什麼我對了也是錯的?我對了,我沒有離相,也沒有離性,也沒有離障,也沒有離愛,豈不是錯了。爲什麼?還有分別!真錯了,不是假錯了,對了也是錯的。你看看法身菩薩,一切境界當中不起一個念頭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那叫真的對了。我們在境界裏還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錯到底了,誰知道?所以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深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!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:
【眼耳鼻舌身。心意諸情根。以此常流轉。而無能轉者。】
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面告訴我們,這首偈答叁個問題,「初答何因種種」,這是文殊菩薩問的第一個問題,「心性是一,雲何種種」。「此具二意」,這裏頭兩個意思,第一個「以八識熏習而成故」,這句是總說。《華嚴經》,佛告訴我們,宇宙之間森羅萬象、依正莊嚴從哪來的?佛說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菩薩在此地就用唯識所變。相,心現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,所以八識熏習而成故,這一句是總說。
在偈子裏面,偈子是五言偈,四句,每一句含義很深很深。第一句「初句五識」,『眼耳鼻舌身』,五識。第二句『心意諸情根』,「心是本識,集起義故」,心;「意通六七」,第六叫意識,第七叫意根,所以「意」裏面就有六識跟七識。「心」是阿賴耶,意思是集起義故,心是集起義。意通六七,這先說一說,「七謂審思量故」,恒審思量,「六謂意之識故,了別義故」,這是先把八個識的定義說出來。前面六個,「眼耳鼻舌身」,它的作用都是了別。眼,眼識對的是色塵,耳識對的是聲塵,六根對六塵境界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對外面的境界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意根是對法,意知法,都是講了別。這是講的前六識,了別義,我們一般講分別,大家好懂。
第七識它最大的作用是執著,「審思量」,唯識上面還加了一個字,「恒審思量」,「恒」是它不中斷,不像前面了別有中斷。但是第七識它是緣阿賴耶,執著阿賴耶的一分,什麼一分?見分,當作是自己,執著阿賴耶的一分見分當作自己的神識,所謂是先來後去作主公,阿賴耶裏面的見分;身體是阿賴耶相分裏面的一分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如果它哪天一間斷、一放棄了,我執就沒有了;我執破了,六道輪回就沒有了。六道輪回是從我執變現出來的,爲什麼?有我就有我所,六道是我所!這個東西不能不搞清楚。
阿賴耶是本識,本識在法相唯識宗裏面講,所以法相講唯識,宇宙之間只有識,識是什麼?能變!識是阿賴耶。性是什麼?性是阿賴耶的清淨的一分。阿賴耶是真妄和合、染淨和合,清淨的那一分,真的那一分,真的是真性,那是心!跟無明和合,真性跟無明和合稱爲阿賴耶,所以阿賴耶是真性跟無明和合染的這一分;阿賴耶是真妄和合,染淨和合。阿賴耶是整個宇宙萬有的本體。前面我們講幻有,講真空,真空是阿賴耶淨的這一分,清淨的這一分;幻有是阿賴耶染汙的這一分,多大?遍法界虛空界。
第七識攀緣它、執著它,認爲是自己,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靈魂,佛法裏面講的神識。在六道投胎是它,在九法界裏面修行證果也是它,造作惡業到叁途受苦受難也是它。我們要曉得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自己,身不是自己。爲什麼把身當作自己?它執著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。山河大地,整個宇宙裏面,佛在《楞嚴經》裏面所說的六根、六塵、七大,七大裏頭有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個四大都是物質,現在人講物質,在佛法裏面稱爲幻有、妄有、妙有,非有而有,有而非有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爲法裏頭還包括心法,包括八識五十一心所,包括心法,「如夢幻泡影」,不是真的。所以它是屬于幻有,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。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;你說它有,錯了,當體即空;你說它無也錯了,它確實現相。雖然現相,那個相剎那生滅,根本就不存在。生滅的速度太快了,這才是事實真相!
明了之後,那就像佛菩薩,他們是徹底覺悟之後,所謂隨緣而不攀緣,應化在其中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那個功德是什麼?自行化他,一面教化衆生,一面提升自己境界。雖然自己大徹大悟,了解事實真相了,後面還有事情沒了,無明沒斷盡!四十一品無明,你才破一品,後面還有四十品,愈往後去愈難。佛在這個大經裏面告訴我們,從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那一天開始,到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證得究竟佛果,需要多少長的時間?叁大阿僧祇劫。你就曉得往後的事情還很多,那就要在九法界裏頭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
閻浮提衆生難度!佛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面講得很清楚,「閻浮提衆生,剛強難化」。可是你要曉得,愈是難化的地方,成績愈可觀,提升愈快速,這是一定道理。對自己來說,面對著剛強難化的衆生,最重要的是忍辱波羅蜜,你在這個境界裏頭容易成就,一切法得成于忍;如果你不能忍,你就被淘汰掉。所以這個環境裏面淘汰得快,提升也快。我們一定要記住忍辱仙人,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,頭一條要通達因果的理論與事實,你才能真正修忍辱波羅蜜。在這個世間,無論你是凡夫,或者你是菩薩,都應當要曉得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一飲一啄是說小事情,每天吃飯、喝水,小事如此,大事就更不必說!你每天遇到的一切人事物、一切境緣,無不是前生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