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把假的當作真的,在這裏面起貪瞋癡慢。念念想控製,念念想占有,死都不肯放手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死了這個念頭沒有放下,業力帶走了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是什麼原因?迷、邪、染。所以佛門一入門第一堂課,傳授給你叁皈依,叁皈依是覺正淨,叫翻邪叁皈。你們想想看,聖教一入門就把最高的原理原則、方向目標傳授給你,絲毫沒有隱瞞,中國古人常講和盤托出,全部都拿出來了。教你轉迷爲覺,覺而不迷;轉邪爲正,正而不邪;轉染爲淨,淨而不染,第一堂課就教給你。說明九法界的衆生,迷、邪、染,九法界就是迷邪染的程度不相同,愈往上愈輕,愈往下愈嚴重。
我們今天在人道,我們的迷邪染在這一生當中要能逐漸逐漸減輕,這是好現象,往上升。如果不幸迷得愈來愈嚴重,那來生往下墜落,墜落到底谷,全迷、全邪、全染,是阿鼻地獄;純覺、純正、純淨是諸佛如來。十法界就這麼來的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今天在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這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裏面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可以都說是純淨、純正、純覺。純裏面還有講究,還有高下之分,他們裏面高下之分,九法界的衆生看不出來,實際上它真有,看不出來。
這是什麼情形?我們拿學校來做比喻,現在學校的製度,有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你看它有一年級、二年級、叁年級、四年級,這就像十法界一樣。一真法界是什麼?一真法界就像研究所的博士班,這一班人數也不少!這個學系裏面,念博士學位的,我們也假設這個裏面有四十二個人,這是一班,一真法界這一班。考試之後,還有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叁名、第四名,對不對?這就像一真法界裏面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個階級,它有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叁名。它不像十法界那麼樣的明顯,一個班級、一個班級不一樣,一年級跟二年級不一樣,二年級跟叁年級不一樣。他們是同一班,一真法界是同一班,同一班有程度淺深,還是有差別。這個比喻雖然不能比喻得很恰當,比喻只能比個大概,比個仿佛。希望諸位從比喻當中去體會,一真法界是同一班,十法界是十個年級,那個不一樣。
所以,相都是虛妄,都不是真實,緣起甚深裏面跟我們說明這個道理。正如清涼大師底下這一段說得好,「然此四因,但是一致,謂由妄分別爲緣,令真如不守自性,隨緣成有,諸識熏習,展轉無窮,若達妄源,成淨緣起」。這後頭八個字重要,達是什麼?通達、明了。你把虛妄的根源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然後這個緣起叫淨緣起;你沒有搞清楚,沒有搞明白,這個緣起是染緣起。染、淨不一樣!染緣起裏面修任何法門,出不了六道;染緣起裏頭遇到淨宗法門還是得救,能把染轉成淨。什麼是淨?那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淨。
你們想想看,你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修善,善是利益別人、利益衆生、利益社會,果報在叁善道;你要是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這是造惡業,果報在叁惡道。我今天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哪一道?六道裏頭,叁善道沒有阿彌陀佛,叁惡道也沒有阿彌陀佛。六道是染緣起,我們在染緣起,那就叫帶業,我們沒有通達妄源,沒有這個功夫,沒有這個能力。可是這一句佛號念得很好,不管它是真是妄,放在那邊理都不理它,專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所感得的果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,是淨土。到淨土,當然就把染緣起轉變成淨緣起,不必到極樂世界,在現在就轉了。念佛功夫念得好的人,念的得力的人,這個世界染汙,他的身心不染汙,身心清淨。這是我們在講席裏常說的,心清淨則身清淨,身心清淨則境界清淨,這是現前在我們這個世間。
中峰禅師,你看在《叁時系念》,我們今天這兒做叁時系念,你們都念到了。你看他老人家的開示,「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」,這個話不是假的,心淨則佛土淨,這都是大乘經裏面的話。怎麼樣才能到清淨?要放下萬緣。我們說得具體一點,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打妄想,心就清淨了。你看這個話這麼簡單,可是境界現前,我們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你說這什麼原因?就是我先前講的,我們迷、邪、染的種子太多太多了,覺、正、淨的種子很少,敵不過迷邪染,境界現前依舊墮在迷邪染之中,道理在此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下面的開示。「然此四因,但是一致,謂由妄分別爲緣,令真如不守自性,隨緣成有,諸識熏習,展轉無窮,若達妄源,成淨緣起,諸宗各取,並不離象,受一非余,斯爲偏見」,我們先看這一段。
大師前面開示的文很長,意思也很深,這個地方是解釋前面的「四因」。妄分別就是從心想生,我們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切法確確實實從心想生。所以,想是妄想,境是妄境,相是妄相,加上一個妄,它就不是真的。這個字就是末後講的,你通達妄源,你真正是明白了,明了之後,虛妄對我們沒有害處,它就不起作用。它的作用就是讓我們迷,讓我們邪,讓我們染汙;它不起作用,妄境在面前不障礙覺、正、淨,真妄可以共存共榮,互不交涉,這就對了。而且佛門裏面還講到,巧把塵勞作佛事,那就是什麼?妄爲真用。諸佛菩薩、緣覺、聲聞都算是證了真的人,他在六道裏頭確實是巧把塵勞作佛事,把這些妄法、妄境作爲幫助衆生破迷開悟的一種手段。
妄可以得到真用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,更是不可以不學習,達妄即真。可是佛法的修學,不但是佛法,今天我們講的倫理道德,這個東西是社會安定和平,人生幸福美滿的根源,倫常道德。諸佛如來證到究竟的圓滿位,他在九法界示現也不離開這個原則。爲什麼?給衆生做榜樣,這是我們一般隨俗來講,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樣子。在佛法裏面,譬如戒律,佛持不持戒?佛的日常生活行爲,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;換句話說,他全做到了,沒有一條他違犯的,圓滿的德行。我們爲什麼常常犯過失?迷失了自性。戒律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它就是這個樣子。再跟諸位說,我們這段時期特別強調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性德。聖賢人他就是這個樣子,你記錄下來,這叫《弟子規》,童蒙就開始學習,聖賢人原本就是這樣,這叫性德。
諸佛菩薩見性之後,性德在日用平常當中自然流露,所以說法爾如是。我們是因爲有煩惱習氣在作祟,要把煩惱舍棄,把性德找回來,所以才有這麼困難;難在迷邪染的習氣太深,難在這個地方。我們要堅持,要堅持必須要通達諸法實相。在我們現在修學這個階段,實在講通達因果的道理比通達諸法實相還要重要,諸法實相太深了,因果道理比較淺。通達因果,你的心也會定下來,知道什麼?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前定,過去生中修的善、不善的因,感得這一生果報。這個東西不是妄想、希求能夠得來的,妄求反而愈求愈遠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一生不妄求。
學了佛之後,佛法對于這些理跟事講得太清楚,同學們要明了,在中國,不但是個佛弟子,儒家的弟子都不非分妄求,何況學佛,尤其出家,真正做到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。我聽到有一些我都不認識的人,不知道的人,打著我的名義在外面募捐、化緣,說是要印什麼經,要做些什麼東西,甚至于衛星電視,我都沒有叫人家拿一分錢,這個要知道。如果有人說是拿這些題目來問你,向你要錢,你要曉得絕對不是淨空法師的意思,淨空法師沒這個意思。印經也好,流通法寶也好,宣揚佛教也好,都是出于大家自動自發的。這是什麼?真實功德。如果你要有個求的妄念在裏面,功德沒有了,變成什麼?變成福德。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,事情是一樣的,果報不相同!功德能了生死,你心清淨;福德心不清淨,福德的心還是迷邪染。
所以陳彩瓊居士做衛星電視,我不知道,開播前一個星期才告訴我。我聽了很希奇,有這個事情嗎?所以播放之後,她打電話給我,我給她怎麼說,我說好!看看你的壽命有多長!這個事情跟網路不一樣,網路便宜,衛星電視耗費太大了,你有多少錢來支持?所以我那個時候估計,很難超過叁個月。但是有沒有好處?有。縱然是它叁個月就支持不下去,就倒閉了,總算是像閃電一樣閃了一道光,會給人帶來啓示,「我們弘揚佛法應該用這個方式」,給人一個啓示,這是好事情。壽命不長是沒有能力支援,決定不募捐,決定不化緣。她來告訴我,她說我們銀行的帳號可不可以在這公布?我說可以,但是決定不能勸人捐錢,勸人捐錢就錯了。人家看到,常常看你這個節目,看了很歡喜,自動的來贊助,這個行,這是正確的。有意向人要錢,用種種方式提醒人要錢,這個念頭都是錯誤的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
上一次她到這邊來,我有張照片她印了不少,我也沒有仔細看,她送我一大堆。我說好,跟人結緣,不錯!今天我拿出來,看到背後,背後是她的電視廣告,我這一看我就很難過,啼笑皆非。爲什麼?淨空法師變成人家的廣告材料,這個我很冤枉!我一生從來沒有做過這個事情。所以,我在此地要特別跟大家澄清,我這一生,再過兩年就要八十歲,快要走的人。我一生堅持的原則我絕對不會改變,一生不會向人要一分錢,縱然是弘法利生,我也不問人要一分錢。
佛法教我們隨緣,不要攀緣,隨緣事情好做,不妨礙覺正淨,你的心是清淨的;你要是攀緣,「我一定想做什麼想做什麼」,你的心就是迷邪染,你錯了。縱然事情做成功了,告訴你,不是功德,是福德,福德的果報出不了六道。經上講得太多,講得太清楚,講得太明白,爲什麼做這些糊塗事?怎麼可以用我的照片拿去做廣告,問人要錢?這成什麼話?所以,諸位同學如果你們拿到這個照片,照片可以收藏做紀念,後面那個廣告你把它抹掉就是,絕對不可以!我不做廣告。
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