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八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叁八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六首後面,清涼大師注疏的第二段:

  

  前面我們學到「既不相知,何緣種種,答有四因」,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今天我接著看後面這一句,「諸宗各取,並不離象,受一非余,斯爲偏見」,我們看這個四句。佛陀滅度之後,佛教就分成很多部派,這就是宗派的起源。傳到中國之後,在中國隋唐時候,大小乘也分十個宗,十個宗都是依照世尊所說的經律論來修學的,雖然不是取世尊一生所說的,而是在一生所說當中的一部分,所以他就講「諸宗各取,並不離象」。離象是什麼意思?瞎子摸象。清涼大師《鈔》裏面把這個故事都說出來,在《疏鈔》裏面諸位可以看到。象很大,如果說一群瞎子,好多個瞎子去摸象,有人就問他:象像什麼?摸到耳朵的,象像把扇子;摸到大腿的,象像個柱子;摸到身上的,象像個牆壁;摸到尾巴的,象像個掃帚。摸的地方不一樣,但是真的是象的一部分,他是沒有得到全體,這就是講並不離象。

  

  依照這個局部的去修行還是得利益,佛法經典上常說,「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」。像蜂蜜,把它擺在一個盆裏面,當中很甜,邊上也甜,同一個法味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何況是十個宗派!無論依照哪一部經教修行,都能開悟、都能證果,都能證得無上菩提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它講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這就是瞎子摸象的意思。你依照這個法門,依照這部經論修行,如果說是排斥其他法門,輕慢其他法門,那你就錯了,那就是偏見,「受一非余,斯爲偏見」,這個見解就錯了。應該用什麼態度?《華嚴經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明白的告訴我們,你看五十叁位善知識,他們每個人所修學的,一門,真的無量法門裏頭專修一門,他成無上道。對于其他的法門尊重,對自己所修的謙虛,這些大善知識爲我們示現學習的態度,令人尊敬。所以總是自己謙虛自己,尊重別人。

  

  即使在中國,真正是聖、是賢、是君子,確確實實如古德所說,學問深時意氣平。從什麼地方看他的學問、修養?從他的謙虛,從他敬人、敬事、敬業,觀察到這個人的修養、學問。學了一點就覺得很傲慢,值得驕傲,瞧不起別人,孔子在《論語》裏頭就講過,即使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(周公是孔老夫子一生最敬佩的人),夫子講「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也」。這個人傲慢又吝啬,孔老夫子講他那個學問、修養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學問、修養一定是心平氣和、謙卑恭敬,自己謙卑,知道尊敬別人,這個人才是真正有修養、有道德、有學問。千萬不要被世間世俗迷惑了,世俗是只要自己有點長處,就值得驕傲,這個不可以,這句話在聖學裏面找不到。聖人,沒有一個聖人是驕傲的,是自以爲是的,這個心態我們要多想一想。即使自己真正有長處,要想到古人有句話說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
  

  我們經典裏面記載的,龍樹菩薩聰明絕頂,用叁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誨,當時流傳在世間這些典籍讀盡了,印度許多哲學、宗教的典籍,沒有不涉獵的。值得驕傲,驕慢心起來了,以爲在這個世間,世間學問他統統學完了,目空一切。大龍菩薩看到了,憐憫他,把他接引到龍宮,龍宮裏面收藏釋迦牟尼佛所講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定中講的,這個龍樹菩薩沒看到。龍樹菩薩只看到世尊從鹿野苑開始說法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、涅槃,這個他看過,《華嚴經》他沒看到。世尊講了之後,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裏,帶他去參觀。這個經分量多大?龍樹菩薩傳給我們的,分量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他這一看呆了,傲慢之心立刻就沒有了,才知道自己所學的太有限,對于諸佛菩薩敬仰之心油然而生。

  

  看了這麼大的分量,想一想這個閻浮提衆生沒有辦法接受,太大了。它還有中本,中本的分量也不是這個世間衆生能接受得了的。于是看下本,下本就好象什麼?目錄綱要。這個東西,我們這個講堂裏頭,諸位看到的《四庫全書》,大本的《華嚴經》就像是《全書》,中本的就像是《荟要》,下本的就像《目錄提要》。《四庫全書目錄提要》,現在是精裝,大概有這麼厚,五冊。龍樹菩薩看到這個,歡喜!《華嚴經》的目錄提要多少?十萬偈,四十品,四十品十萬偈就像是目錄提要一樣。他把這個經傳到世間來,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

  

  當時這個下本是完整的,年代久遠,分量太大了,就很容易散失,所以傳到中國來是殘缺不完整的本子,這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。現在中文的譯本,分量大概只有全經,我們講小本的《華嚴經》,分量只有一半的樣子,五萬偈頌。印度人跟中國人計算不一樣,中國人算字數,這本書多少字,以這個來計算;印度人是以偈,一偈就是四句,不管長行、短行,四句是一個單位,十萬頌就是四十萬句。我們現在的《華嚴經》只有一半,所以稱爲略本。可是梵文的原本已經失傳,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了。

  

  所以一定要曉得,真的是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怎麼敢驕慢?驕慢是錯誤,在佛法裏頭是根本煩惱,你看貪、瞋、癡,第四個就是慢,傲慢。值得驕傲,你煩惱生起來,還談什麼修養?談什麼道德?談什麼學問?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東方聖賢教人謙虛,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我們學習過,我們過去也講過。開宗明義,聖母瑪麗亞的謙卑,她真的是聖人,頭一樁就是學謙卑,這真的是聖學。

  

  所以無量法門我們只能學一個,八萬四千法門只能學一個,對于其他的法門要尊重、要贊歎。現在我們也是在無量法門裏面選淨宗,淨宗裏面選持名念佛。我們對于觀想念佛的、觀像念佛的、實相念佛的,其他種種不同淨宗修學的方法,我們尊敬,我們稱贊。人家問我們,我們根性不高,中下根性,其他那些方法,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修得成功,所以我們采取持名念佛,這一生當中也許還能夠往生。只要能往生,我們的目的就達到,古大德常跟我們說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所以我們的修學要把往生擺在第一位。

  

  往生西方淨土,是不是真有把握?這些事情我們要很認真、很嚴肅的來觀察。爲什麼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?何以過去念佛往生的比例比現在人多?現在念佛跟往生的比例差距愈來愈大,什麼原因?原因很多,不是很單純的。但是我感覺得有個很普遍的因素,我們不能不注意,那就是什麼?善行,善心、善行。這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皆是上善俱會一處,我們的心行不善,縱然信願行都具足,心行不善,恐怕很難往生。爲什麼?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同類,小本《彌陀經》上寫得那麼清楚,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

  

  所以我深深感覺到,我們必須要修上品十善,做爲我們往生的資糧,現在的話就是往生的條件,我們有這個條件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別人對我們不善,沒有關系,他不想往生;我要往生,我對別人不能不善。不可以說,他對我不善,我也對他不善,那就錯了。他不想脫離六道輪回,我也跟他一樣,也不脫離六道輪回,錯了!所以他對我不善,我對他要善,我一定要符合經典裏面的教誨,使我自己確確實實具足往生的條件,這非常重要,不能疏忽。

  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《疏鈔》,「上第二疑雲,爲是種種,爲是一性」,上是指前面所講的第二個疑問,爲是種種,爲是一性,種種是從相上說的,一性是從體上講的,心性是一,雲何種種。「今答雲,常種種,常一性」,這個意思,我們一定要記住前面講的「何緣種種,答有四因」,我們在前面學習過了。四句要記住,第一個是「妄分別故」,第二是「諸識熏習故」,熏習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印象,落印象,我們見色、聞聲、鼻嗅、舌嘗,印象深刻,印象模糊,這印象很淡薄,有的人印象很深刻,這是什麼?這是諸識熏習。第叁,這是說明理由,「無性不相知」,「真如隨緣」。前兩個是從事上講,後兩句是從理上講,所以一切法「常種種,常一性」,這裏頭沒有矛盾。

  

  「第叁,難雲(這是文殊菩薩說了叁個難題),一性隨于種種,則失真谛。種種隨于一性,則壞俗谛」。什麼是真谛?什麼是俗谛?這個名詞術語的意思我們要搞清楚。簡單的說,俗谛是生滅法,真谛是不生不滅,性不生不滅。它這個意思是講,不生不滅的真性要是隨一切現相之緣,那不生不滅不就也變成生滅了嗎?真谛就破壞了,講不通了。如果剎那生滅法這個現相要是隨于不生滅的心性,那這些生滅現相不就沒有了嗎?也就變成不生不滅!這樣俗谛也就被破壞了。這是說真谛跟俗谛有沖突,一個是生滅,一個是不生滅,這兩個東西怎麼能和合?

  

  「今答雲(這覺首菩薩的說法),此二互相成立,豈當相乖,性非事外,曾何乖乎種種,種種性空,曾何乖乎一性」。這就說出什麼?性相是相輔相成的,裏面沒有矛盾。爲什麼不矛盾?底下這四句就講得很清楚,「性非事外」,我們今天用我們螢幕來做比喻,這個很容易懂。或是電視,或是電腦,你們打開,你看到螢幕現的相,性就好比是螢幕,心性是一,螢幕確實是一。可是你打開,這裏面的現相,色相、音聲無量無邊,這是種種!它是相輔相成的,性不壞相,相也不壞性,現相沒有破壞螢幕,螢幕永遠是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無論現什麼樣的相,都沒有被染上,心性是一;相是生滅,螢幕不生不滅。你從這裏想,這問題解決了,真的,它是相輔相成。

  

  生滅的這個現相,螢幕裏頭的形相,是俗谛,是生滅法;能現色相的螢幕是一,它是不生滅法,它不會跟著色相生滅。這個跟這裏所說的四個原則就相應了,相是「妄分別故」,「諸識熏習」,確確實實是「由無性不相知」,「真如隨緣」,就是螢幕隨緣,隨緣現相,叫緣起,緣起性空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