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三八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觉首菩萨偈颂第六首后面,清凉大师注疏的第二段:
前面我们学到「既不相知,何缘种种,答有四因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今天我接着看后面这一句,「诸宗各取,并不离象,受一非余,斯为偏见」,我们看这个四句。佛陀灭度之后,佛教就分成很多部派,这就是宗派的起源。传到中国之后,在中国隋唐时候,大小乘也分十个宗,十个宗都是依照世尊所说的经律论来修学的,虽然不是取世尊一生所说的,而是在一生所说当中的一部分,所以他就讲「诸宗各取,并不离象」。离象是什么意思?瞎子摸象。清凉大师《钞》里面把这个故事都说出来,在《疏钞》里面诸位可以看到。象很大,如果说一群瞎子,好多个瞎子去摸象,有人就问他:象像什么?摸到耳朵的,象像把扇子;摸到大腿的,象像个柱子;摸到身上的,象像个墙壁;摸到尾巴的,象像个扫帚。摸的地方不一样,但是真的是象的一部分,他是没有得到全体,这就是讲并不离象。
依照这个局部的去修行还是得利益,佛法经典上常说,「如人食蜜,中边皆甜」。像蜂蜜,把它摆在一个盆里面,当中很甜,边上也甜,同一个法味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何况是十个宗派!无论依照哪一部经教修行,都能开悟、都能证果,都能证得无上菩提,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,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,它讲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这就是瞎子摸象的意思。你依照这个法门,依照这部经论修行,如果说是排斥其他法门,轻慢其他法门,那你就错了,那就是偏见,「受一非余,斯为偏见」,这个见解就错了。应该用什么态度?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明白的告诉我们,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,他们每个人所修学的,一门,真的无量法门里头专修一门,他成无上道。对于其他的法门尊重,对自己所修的谦虚,这些大善知识为我们示现学习的态度,令人尊敬。所以总是自己谦虚自己,尊重别人。
即使在中国,真正是圣、是贤、是君子,确确实实如古德所说,学问深时意气平。从什么地方看他的学问、修养?从他的谦虚,从他敬人、敬事、敬业,观察到这个人的修养、学问。学了一点就觉得很傲慢,值得骄傲,瞧不起别人,孔子在《论语》里头就讲过,即使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(周公是孔老夫子一生最敬佩的人),夫子讲「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」。这个人傲慢又吝啬,孔老夫子讲他那个学问、修养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学问、修养一定是心平气和、谦卑恭敬,自己谦卑,知道尊敬别人,这个人才是真正有修养、有道德、有学问。千万不要被世间世俗迷惑了,世俗是只要自己有点长处,就值得骄傲,这个不可以,这句话在圣学里面找不到。圣人,没有一个圣人是骄傲的,是自以为是的,这个心态我们要多想一想。即使自己真正有长处,要想到古人有句话说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我们经典里面记载的,龙树菩萨聪明绝顶,用三个月的时间把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诲,当时流传在世间这些典籍读尽了,印度许多哲学、宗教的典籍,没有不涉猎的。值得骄傲,骄慢心起来了,以为在这个世间,世间学问他统统学完了,目空一切。大龙菩萨看到了,怜悯他,把他接引到龙宫,龙宫里面收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定中讲的,这个龙树菩萨没看到。龙树菩萨只看到世尊从鹿野苑开始说法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华、涅槃,这个他看过,《华严经》他没看到。世尊讲了之后,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里,带他去参观。这个经分量多大?龙树菩萨传给我们的,分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。他这一看呆了,傲慢之心立刻就没有了,才知道自己所学的太有限,对于诸佛菩萨敬仰之心油然而生。
看了这么大的分量,想一想这个阎浮提众生没有办法接受,太大了。它还有中本,中本的分量也不是这个世间众生能接受得了的。于是看下本,下本就好象什么?目录纲要。这个东西,我们这个讲堂里头,诸位看到的《四库全书》,大本的《华严经》就像是《全书》,中本的就像是《荟要》,下本的就像《目录提要》。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》,现在是精装,大概有这么厚,五册。龙树菩萨看到这个,欢喜!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多少?十万偈,四十品,四十品十万偈就像是目录提要一样。他把这个经传到世间来,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
当时这个下本是完整的,年代久远,分量太大了,就很容易散失,所以传到中国来是残缺不完整的本子,这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。现在中文的译本,分量大概只有全经,我们讲小本的《华严经》,分量只有一半的样子,五万偈颂。印度人跟中国人计算不一样,中国人算字数,这本书多少字,以这个来计算;印度人是以偈,一偈就是四句,不管长行、短行,四句是一个单位,十万颂就是四十万句。我们现在的《华严经》只有一半,所以称为略本。可是梵文的原本已经失传,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了。
所以一定要晓得,真的是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怎么敢骄慢?骄慢是错误,在佛法里头是根本烦恼,你看贪、瞋、痴,第四个就是慢,傲慢。值得骄傲,你烦恼生起来,还谈什么修养?谈什么道德?谈什么学问?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东方圣贤教人谦虚,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我们学习过,我们过去也讲过。开宗明义,圣母玛丽亚的谦卑,她真的是圣人,头一桩就是学谦卑,这真的是圣学。
所以无量法门我们只能学一个,八万四千法门只能学一个,对于其他的法门要尊重、要赞叹。现在我们也是在无量法门里面选净宗,净宗里面选持名念佛。我们对于观想念佛的、观像念佛的、实相念佛的,其他种种不同净宗修学的方法,我们尊敬,我们称赞。人家问我们,我们根性不高,中下根性,其他那些方法,我们这一生当中未必能修得成功,所以我们采取持名念佛,这一生当中也许还能够往生。只要能往生,我们的目的就达到,古大德常跟我们说,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,所以我们的修学要把往生摆在第一位。
往生西方净土,是不是真有把握?这些事情我们要很认真、很严肃的来观察。为什么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?何以过去念佛往生的比例比现在人多?现在念佛跟往生的比例差距愈来愈大,什么原因?原因很多,不是很单纯的。但是我感觉得有个很普遍的因素,我们不能不注意,那就是什么?善行,善心、善行。这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皆是上善俱会一处,我们的心行不善,纵然信愿行都具足,心行不善,恐怕很难往生。为什么?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同类,小本《弥陀经》上写得那么清楚,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。
所以我深深感觉到,我们必须要修上品十善,做为我们往生的资粮,现在的话就是往生的条件,我们有这个条件。在现前这个社会,别人对我们不善,没有关系,他不想往生;我要往生,我对别人不能不善。不可以说,他对我不善,我也对他不善,那就错了。他不想脱离六道轮回,我也跟他一样,也不脱离六道轮回,错了!所以他对我不善,我对他要善,我一定要符合经典里面的教诲,使我自己确确实实具足往生的条件,这非常重要,不能疏忽。
我们再看下面的《疏钞》,「上第二疑云,为是种种,为是一性」,上是指前面所讲的第二个疑问,为是种种,为是一性,种种是从相上说的,一性是从体上讲的,心性是一,云何种种。「今答云,常种种,常一性」,这个意思,我们一定要记住前面讲的「何缘种种,答有四因」,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了。四句要记住,第一个是「妄分别故」,第二是「诸识熏习故」,熏习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印象,落印象,我们见色、闻声、鼻嗅、舌尝,印象深刻,印象模糊,这印象很淡薄,有的人印象很深刻,这是什么?这是诸识熏习。第三,这是说明理由,「无性不相知」,「真如随缘」。前两个是从事上讲,后两句是从理上讲,所以一切法「常种种,常一性」,这里头没有矛盾。
「第三,难云(这是文殊菩萨说了三个难题),一性随于种种,则失真谛。种种随于一性,则坏俗谛」。什么是真谛?什么是俗谛?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。简单的说,俗谛是生灭法,真谛是不生不灭,性不生不灭。它这个意思是讲,不生不灭的真性要是随一切现相之缘,那不生不灭不就也变成生灭了吗?真谛就破坏了,讲不通了。如果剎那生灭法这个现相要是随于不生灭的心性,那这些生灭现相不就没有了吗?也就变成不生不灭!这样俗谛也就被破坏了。这是说真谛跟俗谛有冲突,一个是生灭,一个是不生灭,这两个东西怎么能和合?
「今答云(这觉首菩萨的说法),此二互相成立,岂当相乖,性非事外,曾何乖乎种种,种种性空,曾何乖乎一性」。这就说出什么?性相是相辅相成的,里面没有矛盾。为什么不矛盾?底下这四句就讲得很清楚,「性非事外」,我们今天用我们萤幕来做比喻,这个很容易懂。或是电视,或是电脑,你们打开,你看到萤幕现的相,性就好比是萤幕,心性是一,萤幕确实是一。可是你打开,这里面的现相,色相、音声无量无边,这是种种!它是相辅相成的,性不坏相,相也不坏性,现相没有破坏萤幕,萤幕永远是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无论现什么样的相,都没有被染上,心性是一;相是生灭,萤幕不生不灭。你从这里想,这问题解决了,真的,它是相辅相成。
生灭的这个现相,萤幕里头的形相,是俗谛,是生灭法;能现色相的萤幕是一,它是不生灭法,它不会跟着色相生灭。这个跟这里所说的四个原则就相应了,相是「妄分别故」,「诸识熏习」,确确实实是「由无性不相知」,「真如随缘」,就是萤幕随缘,随缘现相,叫缘起,缘起性空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