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祇陀太子,祇陀太子就提出條件,我們兩個人請。給孤獨長者不幹,我要功德我一個人做。祇陀太子就說,那好,你黃金可以鋪地,地是你的,地上樹木花草還是我的,那我把這些樹木花草統統砍光。那就沒有意思了,所以這是兩個人合夥。你要曉得這個庭院、場所,主權是給孤獨長者的(我們今天講所有權)。請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,佛住在這個地方,佛有使用權,給佛使用,佛沒有所有權,所有權是給孤獨長者的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的示範。
我們出了家,如果道場所有權還是自己的名字,你沒有出家,你還是有個家,你出了那個小家,換了個大家,那哪裏叫出家?所以,真正如法的道場叫十方道場。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一般道場多半是國家建的,地方政府建的,地方仕紳建的,用來供養出家人清修,叫十方道場,不是供養某個人的。經營管理這個道場,到後來是出家人自己來管理。最早期,出家人自己不管理道場,只是在這邊講經教學、指導修行,這點我們要懂。所以我在這一生當中常常提到,希望我們佛門四衆弟子要知道過去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他們爲我們示現的規範太好了,斷我們的貪心,除去我們的煩惱習氣。
在今天這個社會,建道場,我是希望在家同修,你有力量一個人建,可以,你邀集幾個人一起建,也可以。你們組織一個董事會來管理,來管理這個道場,道場的所有權屬于董事會的,禮請出家人來主持這個道場,在這個道場教學,這是很如法的,出家人接受你的禮請。譬如說禮請,中國古時候叢林的規矩任期是一年,現在我們可以任期聘請叁年,一般都是這樣的。叁年你做得很好,我們再繼續請你住持道場,做得很如法,我們就叁年一屆、叁年一屆來請你,你在這裏教化衆生!如果教得不如法,期滿之後我們就聘請別人,這個好。使什麼?出家人念念在道上,對于控製這些財産、這些事務、占有的念頭都沒有了。住在這個道場期間,認真辦道,這個好。
現在道場大了,裏面都是鬥诤堅固,他到這裏來出家,爲什麼?他不是來學道的,他看到這裏産業很多,目的是來繼承這個産業的,來享受的,哪裏是修道?所以世尊一生不建一個道場,那個用意很深很深。自己真的跟衆生沒有緣分,縱然有道,沒人知道,這時候怎麼辦?古時候一般都到深山人迹罕至的地方,搭個小茅蓬,修行!很多是一個人,有的時候有兩、叁個志同道合的。小茅蓬是自己動手建,山上砍幾棵樹,架子搭起來,上面蓋茅草,旁邊有些用籬笆做牆。有這些工具的時候做土牆,找幾塊板子可以做土牆,自己動手!搭個小茅蓬,兩、叁天的時間就搭起來了,安心辦道。生活,就地種點番薯、地瓜之類,種點青菜,他就夠了,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。
像這樣的修行人,祖師大德裏頭很多,德行真的年年月月向上提升。被這些人發現,這真的是大德,于是來請教的人愈來愈多,自自然然有這些信衆幫他建道場。爲什麼建道場?方便信徒來請法!信徒多了,多半是利用假期,想到山上來住幾天,有的住兩、叁個月,到這邊來聽經、聞法,到這個地方來參禅、念佛。這個寺院庵堂不是自己去化緣來建的,自自然然形成的,絕不妨礙道心,不妨礙道行。
我們講到這個地方,滿業的果報總要曉得。起心動念要知道利益衆生、利益社會,務要使這個利益要擴大、要久遠。利益裏頭什麼最重要?幫助一切衆生覺悟,這個最重要。在從前古人常講,「一世勸人以口」,每天講經說法,來聽經的人,你天天勸他,這是當時。「百世勸人以書」,著作、寫書可以流傳給後世,可以流傳給遠方,這用書。現在科學工具發達了,有比書更方便的,現在的網路、電視、衛星電視,現在所講求的是遠程教學,這麼好的工具,我們要利用。所以在今天你要行善,你要積德,真正能夠落實,小小的攝影棚就夠了。
當然網際網路現在方便,衛星電視還是不容易,但是,我們把自己學到的東西,自己修行心得,利用錄音、錄相把它錄下來。現在做光碟,光碟能夠保持長久,只要不碰壞,因爲它不怕熱,也不怕冷,不像從前錄音帶、錄影帶,溫度高了或者潮濕了,它會變形,它的音聲、影像會失掉;現在光碟不會,只要不要碰到、不要把它破壞掉就行了。價格低廉,流通這些東西比書便宜,比印書便宜,大量從這上流通,你就能幫助許許多多人。所以,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明了。
在這品經裏頭,「菩薩問明品」,前面跟諸位提到過,無論是哪個宗派,只要是學佛的人,一切大乘教初發心的菩薩,信心從哪裏建立?就從這品所說的「十甚深」建立。這十甚深你都明白了,搞清楚了,你的信心不但能生起來,堅定,堅定的信心,你就生起願心。所以,這品經在十信位開始講,很有道理。我們今天常說信心生不起來,願心發不起來,甚至于我們常常講,我們要愛人,愛一切衆生,可是愛心生不起來!明白宇宙萬有的真相,你的信心就生起來,你的願心也就會生起來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諸位同學,我們再看最後的這段,「次以地界亦喻因緣,答前苦樂,展轉因依,似輕重故,又喻前境智,答前諸根隨種所生,根等異故」。地界,第四個比喻,這是地的比喻,這裏頭答兩樁事情,一個是答苦樂,一個是答複境智。緣起甚深裏面十事五對,我們必須要記住,然後才知道它前後所講的,講得很多,而且彼此有很多都關聯的,知道他是在講什麼。
苦樂跟境智也都是正報,前面第四對所說的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,第五對所講的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。智就是八識每個識裏面所講的見分,境是八識的相分,這裏面先答的是苦樂,後答的是諸根,就是受生有同異種種差別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「善因樂果,惡業苦報,苦樂多種,如地輕重」,這是第一個比喻。第二個答前諸根,諸根有兩個意思,有兩種不同的根,一種是物質的,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前面火喻已經答複了。此地講的是另外一種根,佛法裏面講五根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在這個地方是用地喻來答。「地雖是一,隨種生芽,心性雖一,隨報成異,故信進等,各各不同」,「等」就是底下的念定慧,各各不同,我們講的五根。根是講兩種,一種是身體的根,一種是佛法裏頭所說的五根五力,說的是這個根。這是用地,地前面比喻裏頭說過,它有任持的意思,妄爲真所持。
心性是能持,信進等根是所持,所以用地來做比喻。兩重比喻,前面是比喻苦樂,這講得很多,善因得樂果,惡因得苦果,前面說得很多。佛法確實是大慈大悲,總是不厭其煩,一遍一遍給我們說。像這段經文,在《六十華嚴》,《六十華嚴》有注解,賢首國師的,清涼大師的師父、老師。賢首國師有注解,叫《探玄記》,賢首國師注得簡單,李長者在《合論》裏頭就更簡單。清涼大師注了這麼多,爲什麼?他注得是有道理的,知道一切衆生根性利的少,根性不利的人多。根性愚劣還是有救,用什麼方法?長時熏修,不斷的跟他講,時時刻刻提起,于是他才有印象,印象不深。要有深刻的印象,要提多少遍?古人的標准是千遍,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清涼大師還沒有到千遍。
我們初學的人,中下根性的人,不要怕麻煩,怕麻煩怎麼樣?不能成就,決定退轉,決定墮落。雖然一般人常常講,老生常談,是的,老生常談用意可是挺深的,不能不知道!像我們前面所說的,無論出家、在家都要把修道道業放在第一。四衆弟子要曉得,爲什麼從前的人成就多?現在的人,學佛的多,成就的不多,原因在哪裏?不能不知道,原因在放不下!放不下自私自利,放不下名聞利養,放不下貪瞋癡慢,放不下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。所以不要說別的,叁皈、五戒、十善做不到,這就不能說是學佛。學佛最低的限度,叁皈、五戒、十善要做到,這才算是個佛門弟子,剛剛入門的弟子。這要是做不到的話,門都沒入!
所以我們到佛門裏面來,無論在家、出家,你是來幹什麼的?你的目的何在?有人清楚,有人糊塗,你問他,他什麼都答不上來。有人明了,明了是明知故犯,罪業不輕。在一個道場共修、共住,你多念念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你就明白了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如果與道不相應,那就是惡業;惡業一定感惡報,而且這些惡報報得還挺快,不多時日你就看到了。只是不少的人,雖然看到,依舊麻木不仁;有的人看到之後,豁然驚覺一下,可是過幾分鍾,或者過幾個小時,忘掉了,這個情形你就能體會到業障深重,喚不醒!
我自己不是上根人,中下根人,千遍萬遍才喚醒,不能像古大德聞一知十,一聞千悟,那是上根人。我們總是要千錘百煉,天天讀經,天天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,五十叁年沒有中斷。而且還真正遵守老師的教誨,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,真正落實做到也有百分之六、七十,才有這麼一個樣子。愈清楚,愈明白,放下就愈多!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這煩惱習氣,一年比一年少,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,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。尤其功夫得力之後,這種境界非常明顯!身住在這個世間,爲衆生不是爲自己,兩樁事情住世,第一個是爲苦難衆生,第二個是爲正法久住。如果沒有緣分,這兩樁事情都無能爲力,那就要早日求生淨土,對這個世界沒有絲毫留戀。這才算覺悟!有絲毫留戀,就是造業,就是造罪,怎麼能不墮落?這種警惕,高度的警覺,得來不容易,我自己經驗當中長時熏修而得來的。
最近這幾年深深體會到,儒家講的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佛家講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」,深深體會到!爲什麼本善變成不善?爲什麼佛性完全迷失掉?迷惑顛倒。佛性是覺性,不覺了,迷而不覺,變成這個樣子。爲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