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爾如是,跟這一句意思完全相同,用現在的俗話來說,它就是這個樣子,它本來就是這樣。這個事實真相,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真相大白,真相就在眼前。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,這樁事情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是存疑,這就是疑情。這樁事情你不明了,你疑惑,但是不要求解釋。爲什麼?求解釋就落在妄想裏頭,妄怎麼能知真?前面講真不知妄,妄不知真。妄想要能知真,要能證真,我們還要修什麼行?用我們的思惟,用我們的思考,用我們的探索,像今天探索宇宙。你看看多少資料、多少出版物,跟我們講太空物理,跟我們講量子力學,這是人類的知識。我們學佛知道,他們所探索的,用科學實證的,是不是事實真相?在佛法講不是。爲什麼他們不能夠發現事實真相?方法錯誤,事實真相不可以用心意識。
我們把話說回來,什麼叫心意識?識是分別,意是執著,心是妄想,你用妄想分別執著永遠看不到真實,真實的東西就是被這個東西隱了,前面講了,前面這裏有一句,真隨妄隱,你怎麼能把真的找到?只有今天我不用妄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不用它,這時候真的就現出來,你就見到了。這是大乘法裏面,佛教我們用見性見,六根的根性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。你用見性,你就能見到法性;你用聞性,你就聽到聲性;你用舌性,你就嘗到味性,就這麼個道理。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法本自爾,你所見的跟諸佛如來所見的無二無別,這叫入佛知見,正知正見。
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教導我們修學的秘訣,我們聽,或者我們見,大概我們學習,六根用這兩個最多。要怎樣聽?要怎樣見?你看他教我們,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。離言說相,不執著,離名字相,不分別,離心緣相,沒有妄想,你見色聞聲開悟了!這個時候真的是「妄法全盡,法性不滅,真性全隱而恒露」,這就叫做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個成佛,是法身如來,《華嚴經》裏面講的法身大士。
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裏頭,對「是故妄法全盡而不滅」,他總結有兩對。「結文有兩對,具上叁門,妄法全盡而不滅者,單取妄法全盡是初門,將上而不滅,對下真性全隱,爲第二門,以不滅爲能依,全隱爲所依故,下句中而恒露,即第叁門」,這個注解我們念一念就行了。再看下面第六首,這是比喻裏面最後一個:
【又如衆地界,展轉因依住,各各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】
覺首菩薩這四首比喻是用的四大,地水火風。但是它的順序不是我們地水火風,它頭一個是水,第二個是火,第叁個是風,這第四個比喻是地。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注解說,「依地有任持者」,任就是自然的意思,持是保持。這是說地球表面生存的許許多多的生物,或者是動物,或者是植物,都是依大地而住。大地在持著它,在保持著它們,它們依地而居住,在地面上生活。「喻(比喻)妄爲真所持」,如果沒有真哪來的妄?正如同沒有大地,哪裏會有這些生物?這個比喻淺顯我們能懂。妄是指一切妄法,前面講妄法依真所起,這個地方比喻妄法爲真所持。
「叁義同前」,第一個意思「唯就能依」,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,「初地界因依,有二種義,一約自類,二約異類」,這個「約」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自類而言,第二就異類而說,古人用一個約字。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多說幾句話,希望我們要重視佛菩薩的教誨,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能夠學到真實智慧。這點很重要,決定不能有成見。成見是什麼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。譬如現在一些年輕,反對傳統,反對舊的文化,認爲舊的東西不合乎科學,應當把它廢除,不要了,這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成見。自古以來,大聖大賢教我們求學要虛心,虛心就是心裏頭不能有妄想分別執著,有這個東西你心就不虛。心要空虛,不能有東西,才能開悟;心裏面有東西,就把悟門堵死了。
所以佛法用輪來表法,意思很深。通常我們看到佛門表法的,最常見的是叁種:一種是輪,叫*輪;一種是蓮花;一種是卍字,這是最常見的叁種。卍字表吉祥,這個圖案是吉祥;蓮花表清淨、表不染,出汙泥而不染,這個意思都很明顯。輪,圓的相比較深一點,實在講,它表的意思也深,從形相上來看,它代表動靜一如,動靜不二。所以圓表不二法門,圓周是動的,圓要不動,它就沒用了。今天科學技術的發明都靠圓在動,我們出門乘車,車輪在動,車輪是圓的。現在一般人帶手表的很多,手表是報時的,它爲什麼會報?裏面很多齒輪在動,都是圓。飛機能飛,你看看那個發動機也是在那裏動,轉動,都是靠圓,圓的作用太大了。
圓周在動,圓心不動,現在一般人大概念初中就學到幾何,幾何就會講到圓。圓的周是有形狀的,非常明顯。圓的心有沒有?有,在哪裏?沒有形相。你在當中點一點,那個點在放大鏡裏面是很大的面積,沒有點,點是個抽象的概念。所以圓的心是空的,圓周是有,你看空有不二。有從哪裏來的?有從空來的,周不能離開心,離開心哪來的周?有從空來的,真的是無中生有。有是妄有,空是真空,因爲真不生不滅,有是有生滅的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所以它代表佛法裏面所講的不二法門。
你看佛家講相有,這個宇宙之間森羅萬象所有一切物質的現象,這是輪,圓周。心,心是空的,心不是物質,心也不是精神,精神、物質都是從這個心生的;心是能現,精神跟物質是所現。要用法相唯識的名詞來講比較容易講,精神是見分,物質是相分。我們在前面講過叁細相,「無明不覺生叁細」,無明是個「業相」,就是動,這一動就産生現相。爲什麼會動?這個經上說「法本如是」,大乘教裏我們常常看到的是「法爾如是」,這個地方講的是「法本自爾」,這是無明業相。這一動就産生了見分,見分叫「轉相」,今天我們講精神這個部分。由見分,從見分就又變現出「境界相」,相分,相分是物質。所以物質跟精神都是法性變現出來的,都稱之爲法相,精神的現相、物質的現相,都稱爲法相。這在《百法》裏面,諸位就能看到了。
天親菩薩把一切法歸納爲百法,你看《百法》裏頭「心法」、「心所法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的現象,這不是物質;「色法」這才是物質。「不相應行法」,雖然它不是物質,也不是精神,它是個抽象的概念。實在講,一切有爲法總出不了這叁大類,從哪裏來的?從叁細相來的,這是法爾如是。我們要懂得佛說的這句話的意思,法本自爾,本來自自然然它就是這樣的。這是說出精神跟物質的來源,佛經上這樣的說法。
佛說了,不是說教我們相信就完事,那佛法不算是高明。佛法高明之處,佛給我們說出來,下面教我們親證,這是佛法的教學。你自己要證實,不是聽佛講了就算數,你要把佛所講的證明出來,你自己親證,親證你也就成了佛,這叫佛法,這叫人不能不佩服。佛教一切衆生都要入佛知見,都要入佛境界,入佛知見是精神上的享受同佛,入佛境界是物質上的享受也同佛,所以是圓滿,我們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自性本具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你統統都得受用,沒有絲毫欠缺,這是佛法,這是佛陀的教學,我們不能不佩服。所以我們對它才向往、羨慕,認真的學習。
我們自己要契入這個境界。我們自己親朋好友,也希望他們各個都能契入,由親而疏,把心量慢慢拓開,能幫助一切有緣衆生。爲什麼說有緣?沒有緣你幫不上忙;有緣就是他能信,他能解,他肯幹,有緣衆生。不分親疏,不分恩怨,平等的幫助,這叫真正的慈悲,真實的恩德。實在說,講慈悲、講恩德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對衆生講的;真正在佛的境界裏頭,他一念不生,哪有這些念頭?沒有。可是在事上,純真無妄,純淨純善,幫助一切有緣衆生;除非他排斥,他拒絕,他不願意跟你接近,這沒法子、沒有緣,幫不上忙。只要他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一定幫助他證得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