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想起來,那就是提高警覺,提起觀照功夫。佛家的術語就是提起觀照功夫,這個觀照你能提得起來,功夫才能成片;用一般人的話,你能夠提得起警覺。警覺是什麼?你不迷了。見色聞聲,你不起貪瞋癡,貪瞋癡有沒有?有。見色聞聲的時候,你的知見正,佛知佛見,自自然然控製住,貪瞋癡慢不起現行,這叫功夫成片。
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在你面前不起貪心;逆境、惡緣在你面前不生瞋恚,這個好處得到了,這就是你觀照得力,你知道一切法剎那生滅,皆無所有。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皆無所有,剎那生滅,你還生什麼氣?你要接觸這個惡緣,心裏還要生好幾天氣,你是凡夫,你一點功夫都沒有,你還在造業。造什麼業?你有瞋恚心,就是造業,你有報複的心,就是造業,這就錯了。真正明白人,真正覺悟人,遇到這些事情,別人毀謗我,我要聽到了,阿彌陀佛!不起念頭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爲什麼沒有瞋恚?爲什麼沒有報複?爲什麼沒有辯白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你都平了,心是平等的。
這就跟沒有學佛的時候不一樣,沒有學佛的時候,如果聽到別人毀謗,沒有這個事情,胡造謠言,決定要去跟他評理,決定有瞋恚心,你心裏會不平,甚至于等待機緣還要報複,這是世間人之常情,六道衆生!六道裏頭搞什麼?沒有別的,就是搞冤冤相報。你要把六道看清楚了,就這麼一樁事情,一語道破,「冤冤相報」,後頭是「沒完沒了」,生生世世彼此都痛苦,迷!迷而不覺。一覺悟就了了,不再放在心上,他在六道裏頭跟別人冤冤相報,跟我沒有了,我們在這裏解脫。解脫,這暫時的,不是永恒的。怎樣才是永恒的解脫?求生淨土,永遠脫離六道,這才叫真解脫;沒脫離六道輪回,不算真的解脫。這一世雖然沒事,來生後世碰到了,你還有沒有智慧,還有沒有定力,能控製自己煩惱習氣。如果一投胎,智慧、功夫都失掉,來世還是個凡夫,沒有繼續修行,還是凡夫,遇到了報複的念頭自自然然會生起,這個事情可麻煩!
你學佛學什麼?自己總要清楚、總要明白,了解事實真相。「問明品」裏面就是給我們講諸法實相,總離不開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原則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「剎那生滅,並皆速滅」,總不離開這個原則。你要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用這個來觀照,你去核對核對,你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是不是佛所說的!你愈是在對照你就發現愈真實,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實如此。你還會有執著嗎?你還會有分別嗎?你還會跟別人起爭執嗎?沒有了!我面前這些東西,別人要要,歡歡喜喜,隨便拿。爲什麼?身尚且不是我,身外之物哪裏是我?這才叫放下,真的放下了。
五欲六塵,你受用跟我受用無二無別,心開意解,把自己的身心自自然然,不需要去想,不需要去作意,跟大宇宙自自然然融成一體。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,這個心量跟虛空法界沒有兩樣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是自然的,本來就是這樣子的。衆生心量之變小了,都是因爲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,所以心量變小,不知道事實真相,妄想分別執著很堅固。我們常常受這些大乘經教的熏陶,堅固的執著逐漸逐漸就淡了,這就是功夫進步,功夫得力。
我們再看下面第叁段,「唯所依者,推起滅之焰,體用俱無,無焰之理,挺然顯現」。這個意思更深了,一般人看不到這麼深,這確實有點像所謂的微密觀照,事實真相確實看清楚了。推,我們一般講推理、推斷,火焰在起滅,體、用都沒有。前焰沒有體,不知道後面的火焰,後焰沒有體,不知道前面,彼此不相知。前滅後起,不但沒有體,用也沒有,體用俱無,無焰之理就顯現了。焰是什麼?妄想;法是妄法,理從這裏顯現出來。
下面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,「是則無妄法之有,有妄法之無,湛然顯現」。這幾句話要多念幾遍,你才能夠體會到清涼大師所講的義趣,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少分這首偈裏面所顯出的義理。「無妄法之有,有妄法之無」,這兩句話反複去念。妄法之有,到底有沒有?這兩句話的意思在哪裏?有無是一不是二,有中有無,無中有有。有是妄法的相,無是妄法的理;有是妄法的事,無是妄法的性,所謂是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。這是看到一層深度了。
再往下面去看,這一句重要,「遂令緣起之相,相無不盡,無性之理,理無不現」。宗門裏面講見性,在哪裏見?在相上見。緣起之相就像什麼?像火焰,前焰滅,後焰生,剎那生滅。所以緣起的相,相會不會斷?不會,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。爲什麼說不常?你看像前面講的,前焰滅,不常;後焰就生,不斷。這是緣起之相,相無不盡。可是這裏頭你一定要知道,前焰不是後焰,緣起之相,前面的相決不是後面的相。我們在前面,用電影影片來做比喻,電影的影片是幻燈片,前一張決定不是後面一張,在放映機裏面快速度的轉動,就是個生滅的相,剎那生滅。我們在銀幕裏面看的相,就是此地講的緣起之相,相無不盡。
無性之理無自性,一切萬法無自性,就在相上見到了。無性之性就是真性,無性之性就是本無,無性之性就是法性,無性之性就是緣起,《肇論》裏面講的「緣會」,就是此地講的緣起。法性你見到沒有?覺悟的人說,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隨手拈來無一不是。他是不是真的契入?真的契入是證得,沒有真的契入是解悟;證悟得受用,解悟不得受用。解悟可以幫助你,我們今天講的智慧、辯才,怎麼不得受用?與了生死、斷煩惱不相幹;證悟斷煩惱。
可是不少衆生悟後起修,清涼大師給我們注解這部大經,將全經分成四分,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解是解悟,要通過行才能達到證悟。你不能把所解的完全落實到你日常生活當中,經裏面所說的理論、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,那是什麼?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這是思想,正知正見;落實在生活當中,世出世間一切法樣樣放得下,你就得受用。放不下,你還是凡夫一個,在一切法裏面你還是起心動念,還是分別執著,雖然比從前輕,沒斷根,妄想分別執著還在;換句話說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煩惱輕生人天,妄想分別執著重的生叁途,出不了,果然于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你才能出得了六道;你還有分別,有分別出不了十法界。這個道理你要明了,你要相信。
我們今天學佛,佛怎樣?佛對這個事情真相明了,佛真放下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一絲毫牽挂,決定沒有絲毫留戀,宗門常講「身心放下,一絲不挂」,這是佛菩薩。我們今天聽了經教上這麼多的教誨,也明白了,現在關鍵的問題,我們應該怎樣落實。有很多人:難!沒有法子落實。沒有法子落實原因在哪裏?就是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,佛法熏修的時間太少,力量很薄弱,所以境界現前立刻被境界轉,自己在境界裏頭做不了主。逆境、惡緣肯定起瞋恚,順境、善緣肯定起貪愛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肯定起貪瞋癡慢。起這個東西不好,起這個東西將來到哪裏去?到叁途去!悭貪重的人,餓鬼道;事理、因果不明的人愚癡,畜生道;嫉妒重、瞋恚重,地獄道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到哪裏去,不能不知道。
念佛求生淨土有沒有把握?說實在講,誰敢說我有把握,爲什麼沒有把握?放不下!這個大乘經對我們看破、放下有大幫助,聽不懂!爲什麼聽不懂?沒專心,聽經的時候打妄想,你怎麼能聽懂?這個事情我非常清楚、非常明了,我是過來人。我在學佛最初十年是這樣的,雖然聽懂了,放不下;好在我讀經、聞法、講經沒有中斷,就是這麼多年天天在熏習,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熏習才得力。我這是經驗之談,我是中下根人,中下根人只有長時間的熏習。要把外緣斷絕掉,非必要不接觸,報紙不看、電視不看、廣播不聽,跟這個世間(世間統統都是染汙)遠離了,這樣才能夠得一點利益。這都是屬于經驗之談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能這樣學也要假以時日,有長時間的熏習能得一些利益,這個時候念佛往生有把握,凡聖同居土,品位並不高,不管怎麼樣,總算有收獲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