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叁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叁叁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五首看起:

  

  【又如長風起,遇物鹹鼓扇,各各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】

  

  覺首菩薩這四首偈,從第二首開始這是比喻,這首是「依風有動作,喻妄用依真起」,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過。前面一首「依真妄起滅」,這一首「妄用依真起」,有點差別,不一樣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「叁義同前」,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,《疏》,「一唯動者,離所動之物,風之動相了不可得,無可相知」,這一句是唯就能依來說的。確實這種現象,現在人比較容易體會得多。

  

  許多人都曾經有過國外觀光旅遊的經驗,觀光旅遊現在多半乘飛機,飛機在高空當中,高空當中風速很大,每個小時幾十公裏的風速,這在高空。我們坐在飛機上只聽到報告,現在高度是多少,飛機速度是多少公裏,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度,風速是多少公裏,這是飛行的情報。我們看到了,聽到了,可是向窗外去看看,如果天氣晴朗,雲彩不多,你一絲毫都不能感觸到,沒有感觸到飛機外面溫度那麼低,也沒有感觸到風速有那麼大。什麼原因?就是此地講的,離所動之物,風之動相了不可得。如果空中有雲,有雲彩,我們能看到雲彩在動,而實際上是風動,風吹著雲彩才動,雲動可以看到風的速度。

  

  宗門大德說了,到底這是風動?還是幡動?如果我們今天坐在飛機上,看到這種現象,到底是風動?還是雲動?是不是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,「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」,六祖大師這句話能不能用上?用是可以用,總是不太合適。什麼原因?祖師說話沒有廢話,逗機施教完全看根機,逗機施教,這個話說出來之後,叫人聽到之後就覺悟,所以沒有廢話。如果這個話說了,別人聽了根本就無所謂,這個話叫白說,這個話叫廢話,毫無意義。這就是我們平常說話,跟宗門祖師們講話不一樣,他的說話不是在那種場合,他不說。所以,每句話不是每個人都開悟,當機者開悟。悟有大悟、有小悟、有徹悟,淺深不同,總叫人有悟處,所以這才叫說法。此地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用意,是讓我們在此地明了「無可相知」,這個風動。

  

  『遇物鹹鼓扇』,如果沒有物,風動看不見。我們在野外遇到風起的時候,我們有感觸,風吹在臉上,吹在衣服上,這是有物。如果無有一物,再大的風也看不出來。所以風的動相了不可得,一定要有物,你才能夠覺察到風的動相。所以它不相知,『各各不相知』。或法,『諸法亦如是』,這是比喻妄法作用,依真起滅,「妄法亦爾」。這個地方,我們在這品經裏面看到多,清涼大師在此地非常慈悲。緣起甚深太重要了,這品經裏面給我們講「十甚深」,而覺首菩薩「緣起甚深」差不多占清涼大師注解裏頭的二分之一,說得這麼多,說得這麼詳細。這個事情如果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得大受用,得大利益!我們前面也說了不少,我們的修學最難的,放不下,爲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,沒看破就是不了解諸法實相。清涼大慈大悲,這個十一首偈頌,每首不厭其煩來給我們講解,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夠悟入。

  

  法,妄法,法是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加上一個妄,真的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可不能當真。但是「妄法離所依真體」,它就不可得了。我們這個本子,它的逗點在「真」字這個地方,「離所依真,體不可得」,句讀放在這裏好。所依的是真性,法性!法性遍在一切處,離所依的真性它沒有自體,一切法沒有自體。你看種種比喻裏面都顯示出來,爲什麼?法是緣生,緣生無自性,所以說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個我是佛說的,無自性。

  

  這個事情,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,可是離開講席,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依然執著、依然分別,佛法裏面所學的沒有得到實際的作用,就是所學非所用。這個原因總要知道,原因是什麼?我們接受佛法的熏習不夠,佛法給我們的熏習少,時間也短;煩惱習氣給我們的熏習時間長,力量大!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隨順煩惱,不能隨順菩提。往後如果還是這樣下去,那可以說我們這一生空過了。現在要問諸位同學,你們希不希望在這一生成就?我說的成就是真正往生淨土,脫離六道十法界到極樂世界去,親近阿彌陀佛。我這個話提出來,很多同學都點頭,想去。是,是想去,口裏想去,心裏還懷疑,所以我們沒有去的樣子,就是沒有求往生的行動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像!雖然身在道場,心不在道場,就是心不在道上,身在道場又有什麼用處?

  

  道場,如果說規模大一點,住衆多一點,總難免是非人我,這是衆生的煩惱習氣。縱然真正有善心人爲大衆服務,大衆在一起各個宿世、今生緣不同,有人歡喜這個人,有人無所謂,有人討厭這個人。這個人是誰?往往就是我們自己;而我們對于別人也有這種情形。我們這個道場是小道場,住衆包括短時間到我們道場來參學共修的,我們道場也不過是五、六十個人,多的時候有七、八十個人,不算多,這樣的是非人我依舊不能避免。那像比我們道場更大的,住幾百人的、幾千人的,談何容易!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道場常常說龍蛇混雜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是個冶爐,像煉鋼的爐子一樣,你到這個裏面來是來考驗的。

  

  來考驗什麼?世出世間法。古大德常講,考驗你的定力;世間人講,考驗你的忍耐;佛法裏面講,忍辱波羅蜜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這個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要想成就,秘訣、關鍵就在一個忍,你不能忍,你就不能成就。小事要小的耐心,大事要大的耐心,今天我們要辦的是脫離六道十法界,這是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你要是沒有耐心,不能忍辱,你怎麼會成就?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不懂,說出來人人都懂,六波羅蜜你都能說得上口,可是境界現前你就受不了,你的忍耐就沒有了,所以你不能成功。到臨命終時,毛病還是發作,那你就去不了!

  

  這個功夫肯定要在平常練成,臨命終時,它就起作用,不受外境幹擾。再大的福報,都免不了外境的幹擾。我們舉實際上的例子,在家同修念佛往生,他的兒女、他的兄弟姊妹、家親眷屬,不一定是學佛的,有很多不信佛,還有很多信仰其他宗教,大家都很熱心要來插手管你的事情。你怎麼辦?這個時候你做不了主。譬如我們佛門裏面,諸位都曉得人斷氣之後,八個小時不能動他,不能碰他,世間人不懂。如果他臨終在病院,現在很多病院,一斷氣,十分鍾就把你送太平間去,就送到冰庫去。馬上就觸動你,怎麼會給你等八個小時?這是最麻煩的事情。

  

  所以病院裏面往生,能夠停八個小時,甚至于十個小時、十二個小時,在臺灣行,在中國大陸也可能行。雖然醫院裏面規定,人斷氣之後馬上就要送太平間,中國人懂得這個道理,醫生、護士都知道,所以只要給他們說明,不要去報。人已經斷氣了,醫生到這個地方來,要來看看,可以跟醫生說,他睡著了,睡得很好,現在不要動他。有的醫生也知道,點點頭就過去了。所以能夠保持到八小時、十小時,韓館長也是在醫院往生,十四個小時才移靈。這種情形在其他地方做不到,在此地做不到!在新加坡、香港都不行!這是我們念佛人,也是現實的一個問題。我們也想了很久,當然最好的方法,往生不要在這些地方往生,到中國去,到臺灣去,這個關系太大太大。

  

  我們要真正求往生,真正希望有同參道友幫助我們來助念,臨終有這樣殊勝的緣,大福報!這是人生第一福報。這也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,「叁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,臨終的緣比什麼都重要。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學佛的同學在平常《饬終須知》要念。我們過去華藏圖書館印過,希望我們還要多印,分給我們各個淨宗道場,希望大家常常能看,懂得這最後一著怎麼處理法。我們看到別人往生,我們應該怎樣如理如法的幫助他,送他到極樂世界。送一個人到極樂世界,功德很大,沒有忌諱!他不是死,他是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。我們要幫助一個人,送一個人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你說你這一生做了大好事。

  

  大慈菩薩勸人念佛偈子裏頭說,你要真正幫助兩個人往生極樂世界,就比你自己這一生修行的功德還要大。他偈子上能勸兩個人修,真修不是假修,真往生了,你將來就是功夫稍微差一點,都能往生。如果不是業障很重,不是造很重的罪業,到你臨終,壽命到了的時候,你幫助往生的這個人,他在極樂世界他看得到你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清楚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大衆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神通道力跟佛差不多,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他心遍知。他看到了,他就想到,他自己到極樂世界是你幫的忙,現在你的壽命到了,我們去接你。不但我們去接你,我們一定還請阿彌陀佛一起來接你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你曾經幫助過他,他現在要幫助你,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。

  

  你幫助別人愈多,幫助很多人往生,你自己將來往生淨土就愈有把握,真的是古人所講的功不唐捐。所以千萬不要有世俗的心理,什麼心理?怕死,看到人死了就很忌諱,趕快走得遠遠的,碰都不敢碰一下,這是錯誤!你能不死嗎?我們常講,死不可怕,很平常!可怕的是死了以後,你不知道到哪裏去,這個才可怕。人死了之後生天,人死了之後到極樂世界,試問問你,你想不想早一天去?這個世間太苦了,你還願意多待一天嗎?我相信,如果有人真的知道他是到極樂世界,他的壽命都不要了。名聞利養,再多的財富産業統統丟掉,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或者是生天到天上去享天福,肯定是這麼回事情。連在這個世間,如果說是有某個地區,這個地方生活環境非常好,你願不願意去移民?他就急著要移民過去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