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道理我們可以從相命,算命看相這些人裏面能體會得到。你看看相算命常講,相隨心轉,命隨業轉,有道理!相貌會不會變?會變,你的念頭變了,相貌自然就變。譬如沒有學佛之前,煩惱習氣重,貪瞋癡慢樣樣具足,而且是嚴重的具足,所以相貌不善,人一看就知道。認真修行,修個叁年、五年他就變了,叁、五年不見,相貌變了,這正是佛在經教裏常常跟我們講相隨心轉。
你真修行,真有功夫,不必宣揚,都在你面孔上,都在你儀表當中。外面人一看,不論是行家,或者不是行家,都能看得出來,你的變化很大。變化不大,不容易看出來,變化很大是很容易看出來,你修學有沒有功夫,有沒有受用?這個受用最起碼的我們一般人講改變命運,如果你命運都不能改變,你學佛沒有功夫,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裏面種個佛的種子,這是真的。這個種子很可貴,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你得不到受用,爲什麼?你沒有栽培它,種子拿到手你要去栽培,你好好的栽培,它會生根,會發芽,會開花結果,你就有收獲。佛的種子我們今天得到了,就要會種植、會培養它,我們自己真正得受用。所以說單單靠天天念經,形式上做的,這個不行,誠心誠意去做。
讀經,古人常講最重要的是隨文入觀。記住,隨文入觀不是打妄想,不是一面念一面打妄想,那一點用處都沒有。觀是什麼?不用心意識叫觀,也就是說讀經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這就是觀。觀久了就得定,定久了就生智慧,生智慧,經教就通了。古大德教我們讀經修學的方法,用讀經也能夠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要會讀,就是決定不能夠夾雜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我講過多少次,讀經從「如是我聞」念到「信受奉行」,不起一個雜念,恭恭敬敬的讀是戒學;一心去讀誦,不起分別,不起雜念,是定學;念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沒有念錯字,沒有念顛倒,慧學。所以,讀經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圓滿,叁學都在其中。
只要天天讀,爲什麼?自己業障太重,決不是一遍、兩遍就大徹大悟,一遍、兩遍大徹大悟,你是再來人,你不是凡夫。凡夫怎麼樣?凡夫,古人說過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有道理。這部經你每天念一遍,一千遍叁年,一天一次修行。當然選擇的經典太短了不行,時間太短了,煩惱習氣還沒伏住,經念完了;要有相當分量的經典,也就是說你修學的時間有相當長的時間。所以,古人多半采取《法華經》,分量適中,《法華經》七卷,一天念一部,大概初念要八個小時,念熟了之後六個小時。每天修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,一天修六個小時,叁年不間斷,人心定了,定了開智慧。定有淺深不相同,慧也有大小不一樣,定功深智慧大,定功淺智慧小。總而言之,決定是定功是由淺而深,智慧是由小而大,這一定道理。你叁年就看到成就,叁十年不就大成了嗎?一生當中決定不中斷。所以,有人十年大徹大悟,有人二十年、叁十年大徹大悟,都成功了。這時候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淨土,求生極樂世界,都是實報莊嚴土,真正不可思議。
不但相貌轉變了,體質轉變了,體質不衰老,中國人所謂的是老而不衰,年齡是大了,不衰。諸位聽說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,今年一百零五歲,還到處跑。她一生可以說是修苦行,一直到現在還照顧二十多個老人,那些老人其實比她年輕多了,老人也不過就是七、八十歲的人,無依無靠,靠社會救濟過日子。她來照顧,每天給他們送吃的、送穿的,問候他們,生病的時候帶他們一起去看醫生,照顧他們。照顧二十多個人,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,一百零五歲了。我認識她的時候是一百零一歲,她那年皈依的,皈依受了五戒,她叁皈五戒十善真做到了。生活非常簡單,非常清苦,身體那麼好,這佛法裏面講的,身體好、健康長壽,無畏布施。這一生當中沒有害一切衆生的念頭,沒有害一切衆生的行爲,不殺生,慈心不殺,培養自己的慈悲心,憐憫、愛護一切衆生。時時刻刻,有緣遇到了,苦難衆生需要幫助的,你能夠立刻伸出援手幫助他,果報是健康長壽,慈悲心改變你的容貌。
早年我在洛杉矶,洛杉矶還有個算命算得不錯的,翁陽春居士,很多年我跟他沒有訊息,沒有消息,不知道是不是還住在洛杉矶。他在洛杉矶,大概中國人的團體都知道他,那是個傳奇人物。他有個同學夏荊山老居士,跟我也非常熟悉,夏荊山跟我同年,上次我在北京遇到他。夏荊山居士學看風水,翁居士學算命,他們同一個老師,都學得不錯,也都給我看過。從命相當中,我們肯定、我們相信相隨心轉,古德常講,一個人四十歲之前,相貌大概受你前生行業變現的,體質也是如此。四十歲之後,你的身體健康、相貌要自己負責,爲什麼?這是後天的,四十歲以後是後天的,後天是這一生所造的。你這一生心地善良慈悲,多做好事,你四十歲之後的身體、相貌一定比以前要好,我們中國人講晚年一定比年輕人要好。這些道理現在懂得的人不多,只有我們在講席裏頭還常常提起,真有效!你們看看我這個樣子,我後天是轉過來的。
你們昨天看到智開法師,跟我同年,我們認識的時候四十幾歲,聞名就更早,叁十幾歲我就知道他,他也知道我,就對我很多幫助。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,我就拜訪他,我們就認識。認識才知道是同年,也是個講經的法師,很難得!現在在洛杉矶的印海法師,在紐約的浩霖法師,今天我們有從美國來的同修,你們要是見到的時候,替我向他們問好,都是同年,同年月份都比我小。一定要真幹!依教奉行,你決定不吃虧。人生在世,中年以後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,身體健康那是晚年第一福。你有錢、有地位,你身體不健康,需要人服侍照顧,那就很痛苦。所以,健康、長壽是第一個,長壽一定要健康,健康要長壽,這才是好事。
後面一句,『苦樂不同』,清涼大師注解下面說,上面是講好醜,「各受有苦樂」,這是非常顯然的。我們每個同學都有這個經驗,周邊環境這些人物、這些衆生,再想想我們自己,在這一生當中所受的苦樂也不同。有智慧的人,覺悟的人,苦樂兩邊都舍棄,高人!這個不容易。大多數的世人總是希望離苦得樂,所以諸佛菩薩恒順衆生,隨著衆生的願望。佛教人教什麼?就教你離苦得樂,離苦得樂是果,果必有因,果上沒有辦法離開,因上有辦法。因是什麼?因是破迷開悟,苦從哪裏來的?苦從迷惑來的,樂從哪裏來的?樂從覺悟來的。所以,佛一生從事于教學工作,這點我們同學要特別重視,要認真去學習。
教學裏頭最重要的是叫你覺悟,佛法教學的內容,綱領只有叁個,戒定慧。戒就是規矩,所謂是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,開始一定從規矩下手。爲什麼?人守規矩心是定的,不守規矩心是亂的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因戒得定,戒律、規矩是手段,不是目的,幫助你恢複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定。你要明白道理,了解真相,你對于聖賢教誨你就五體投地了,你自然就會認真學習。現在沒有當一回事情,不認真學習,是對它了解不夠,不知道這個東西好。你要曉得這個東西真好,對我們一生當中有這麼大的利益,你不求它你還求什麼?世間功名富貴不能跟它相比,功名富貴不能解決問題。你要問什麼問題?最後的問題是死生的問題,世間功名富貴辦不到。什麼人能解決?戒定慧能解決。大問題都能夠解決了,世間小事所謂叫雞毛蒜皮,不值得一提,這才講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沒有求不到的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你把《了凡四訓》多念念你就明白了。
早年有些同學來問我,學佛從哪裏入門?從哪裏下手?我都勸他從《了凡四訓》,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念叁百遍。基礎打下去,你再學佛一定有受用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什麼原因?《了凡四訓》果然念了叁百遍,你就深信因果。你要知道,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定律上,然後才能講到一門深入,你的信心不會動搖了,你對于因果道理通了,事理就漸漸通了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給一切衆生講經說法的內容,我常講六個字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從哪裏入門?從因果入門,這是中下根性的人。上上根人從性相,那一種不是我們學的,我們學不到!我的老師告訴我,像六祖惠能大師行,他可以從性相上下手,一通一切都通。通達性相、事理,沒有不信因果的,沒有不講因果的;如果忽略因果,疏忽因果,他對佛法一竅不通,縱然講得天花亂墜,假的不是真的。他爲什麼會講?他看得多,他有世智辯聰,真正佛法沒有入進去,知見不正,他要老實還能成就,他要不老實很難成就。所以,從因果下手這個根紮得穩,踏實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我自己本身學佛是從《了凡四訓》下手的,我那時候二十六歲,遇到一位老居士,朱鏡宙老居士,浙江人。抗戰勝利曾經做過浙江財政廳長,到臺灣,我認識他的時候他七十歲,老先生。那時候我們剛剛對于佛法有興趣,非常歡喜,常常送些經書給我看。第一本送給我的就是《了凡四訓》,我每天看一遍,那個分量不多,注解也很簡單,好象是尤惜陰居士注解的,一天讀一遍。每天愈讀愈有味道,讀了一個多月,大概是讀了有叁十多遍,非常受感動。讀了之後常常反省,了凡先生改造了命運,在我想想我自己的命運,比他差遠了。他的毛病我統統具足,他的好處我都沒有,你說怎麼得了?以前不知道,讀了之後明白了,才知道斷惡修善的重要,改過自新重要!他能改得過來,我也能改得過來。真的,我這個改過來超越他,方方面面都超過了他,你不真幹怎麼行?
《了凡四訓》救了我,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對于佛法産生信心,第一次遇到的《了凡四訓》,從業因果報上奠定了基礎。再加上過去還有點善根,從小父母的教誨,所以從因果就想到城隍廟。小時候母親到城隍廟燒香,總是帶我到城隍廟去看閻王殿,那時候閻王殿是用泥塑的,塑得栩栩如生,你看到造作惡業的果報寒毛直豎,印象非常深刻。那時候六、七歲,六、七歲的時候給你種下這個印象,你一生都不會忘記。讀了《了凡四訓》把這個事情又記憶起來,這樣才在這種花花世界自己能站得住腳,沒有被影響,沒有被拖下水。這確實是一生當中不幸的大幸,終于把這個大難,真正是誘惑這個災難度過,這裏面雖然是有風有浪,還是平平穩穩的度過了。
苦樂是一切衆生必然有的,苦是過去、今生所造一切不善業感召的;樂,樂是善業感召的。那麼我們要問,世間人有沒有樂?這個問題你要是問我的話,我就會告訴你,世間人只有苦沒有樂。某人現在不是在享受嗎?那不是,我不承認他那是樂。那是什麼?那是服毒,是打嗎啡,是在找刺激,不是真樂,那是苦。現在世間人享受的五欲六塵,吃喝玩樂都是在服毒,哪裏是樂!什麼叫樂?我這樣叫真樂,我享受這個樂,他們連作夢想都想不到。看到我每天吃的是長齋,他們覺得這是苦;樂,真快樂,不造業。看到歡樂場中、歌舞場中我們不涉及,認爲好象這個人很消極,活著有什麼意思;我們活得真有意義,真有意思,他們活得是真沒有意思。你再往前面看看將來的果報,那更糟了,他們的果報肯定在叁途。他們念頭是什麼?貪瞋癡慢,造作的是什麼?五欲六塵,種種不善,麻醉在裏頭。
今天講到這個地方,李老師以前跟我們講過,現在人愚癡到所以然處。這話怎麼說?不但沒有能力辨別真妄,沒有這個能力,沒有能力辨別邪正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沒有能力辨別苦樂;什麼叫苦,什麼叫樂,不知道,愚癡到這種程度。真正的樂,儒家《論語》頭一句就說得很清楚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!」這真樂,這種樂現在世間人誰能享受得到?太少太少了。現在人享受的是什麼樂?苦中作樂,飲毒是樂,現在人講吸毒、打嗎啡,以這個爲樂,諸位要細心去思惟、去觀察你就明白。
他哪裏懂得樂?真正的樂,諸佛菩薩具足。沾一點真樂的邊緣,心地善良的人一生不敢爲非作歹,不敢傷害一切衆生,這種人得到,他能夠沾到真正樂的邊緣。所以讀聖賢書,學聖賢之道,你才會有樂趣,你要不在這裏頭去求,你到哪裏求樂?沒有,世間決定沒有樂,世間決定是苦。所以,佛經上講世間人的樂叫壞苦,世間人的苦叫苦苦,世間人講樂叫壞苦。沒有苦樂呢?沒有苦樂不是不錯嗎?釋迦牟尼佛給它加個名詞叫行苦,叁界統苦,哪來的樂?
真正的樂,讀經、念佛、長齋素食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愈來愈明白,愈明白就愈快樂。迷破了,覺悟現前,迷破了苦就離開,覺悟了樂就現前;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你要不從聖人教誨當中,沒有,你決定沒有。你不讀聖賢書,不管你今天是什麼樣的地位,有多少財富,是什麼樣的身分,總而言之,苦到底了!你哪裏有樂?這真話,一點都不假。我感謝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,他說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,他在這裏頭沒有得到樂,這個話說不出來。他介紹給我,我感到非常驚訝,有這麼好的東西!章嘉大師勸我走這個行業,我那時候年輕,總是要選個行業,向章嘉大師請教。章嘉大師說還是出家好,講經、教學、弘法,這是他老人家給我決定的,我一生感激他,這條路子太好了,我自己怎麼想想不到。
李老師都勸我在家學佛,章嘉大師叫我出家,我還是聽他老人家的話。我學佛的根柢是跟他叁年,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,頭一次教導我,就是看破、放下、布施。他督促得很嚴,一定要做到,限定我做六年,六年以這個爲主修的課程,從這下手,得大利益。所以,佛法裏面講的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八個字的意思很深很深,一般人會讀會講,裏頭的意思不懂,你不是從裏頭過來,你沒有辦法懂裏頭的精義。必須自己身體力行,你才真正知道佛經字字句句具足無量義。
這一段到此地,是把「十事五對」介紹完了。下面這是「結成前難」,從「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」,這個意思更深,清涼大師注解也特別詳細,真的用了功夫。我想我們下次回來的時候,再詳細來學習底下這段課程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